葵口折筋墨书款盏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自拍个藏南宋时期的葵口折筋墨书款青白瓷折沿盏。</p> <p class="ql-block">  这件南宋白舍窑葵口折筋墨书款盏,是我在2003年在德国科隆的一个小拍上拍回来的。</p><p class="ql-block"> 与它一起拍回来的还有几个立件,陆陆续续的皆随缘而去。只有这件盏我还留存着,一则是对它比较喜爱,二则是个念想。</p> <p class="ql-block">  这件葵口折筋墨书款青白瓷折沿盏,尺寸比较适合做主人杯:口径11厘米,高4.7厘米,足径3.8厘米。</p><p class="ql-block"> 该盏与同时期的同类器型制作工艺一样:盏内施满釉,窑匠在盏底刮出一圈涩胎,用于摞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让更多的人也能用上器型优美、俊丽的茶盏喝茶。</p><p class="ql-block"> 盏外施半釉,少施釉一则可降成本,二则可防止摞烧时釉水过度下淌形成粘连。修足则比常见的此类盏高,属于“半高跟”型盏,这样的修足造型,是为了使其更挺拔、俊丽。</p> <p class="ql-block">  该盏足圈内有一疑似“两汉字”的墨书款,其款识有待进一步解读。</p><p class="ql-block"> 这类带墨书款器,从已出土、出水的考证学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窑口广而告之的款识或货主的款识,即装船外运时,防止货多又较类似时间长了弄混,分不清是谁的货,在底上用墨书写上自家的字号,既方便又实用;二是那个时候村子里办红白喜事时,需要挨家挨户借盘碗工具,主家怕弄混了,就在器底用墨书写字为记——由此而延续至陪葬,主人生前所喜所常用的器物,在他去往另一个世界生活时,给他帶上几件,这也是现今考古发掘时经常墨书款识器的主要来源。</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之所以在器底书写墨款识,是怕被人见财起意盗墓挖走陪葬品,因为有了款识,盗挖者即便是挖了也不敢自用,怕被人认出来,更不敢拿到集市上出售,被人发现举报了是要杀头的。盗墓历朝历代都是死罪。</p> <p class="ql-block">  这件南宋葵口折筋墨书款折沿盏,青白釉质釉色莹润,开细碎片纹,胎白细坚致,胎体非常薄,握在手里,很是轻巧。</p><p class="ql-block"> 盏下部露胎处有明显的竹刀修坯痕,修坯干净利落,圈足墙外直立,内呈八字形外撇,形成上厚下薄的足墙状态,这样的修胎方式,极好的卸掉了手工拉坯形成的应力,可有效的防止在烧造时因应力原因导致的胎体开裂问题,极大的提高了成品率。这也恰恰应映了其摞烧降低成本的初衷:如果不摞烧,一匣烧一件,其价钱将提高十倍而不止,这样高昂的价钱,就非一般人家可以消受得起的了。为了让自己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匠人们可谓是开动脑筋,煞费苦心,让高不可攀的茶具,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也使中国传统茶饮也成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所必需品。</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主人坐在窗下,端起这件葵口折筋墨书款盏,满眼慈爱的望着窗外茁壮成长的庄稼,轻轻的呷上一口茶,是多么的惬意、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