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家供奉祭奠孔子的地方,在全国孔庙中级别最高。国子监则是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如今两家并在一起,形成左庙右学的布局,是儒学不分家的最好诠释。 上图就是有名的下马石。经过它再往前走,就到了孔庙的入口。现在孔庙和国子监是一起售票,成人30元,学生半价。我就奇了怪,山东孔庙对教师有优惠,为什么身为最高级别的孔庙和最高学府的国子监居然不对教师优惠呢?看来还是山东重视教育,真正做到了尊师重教。 大成门和孔子像我就不介绍了,全国各地都差不多。进入景区后,我首先感兴趣的就是这进士碑林,共198块,元明清的都有。明朝的于谦、袁崇焕,清朝的刘墉、纪晓岚、林则徐、康有为、曾国藩、李鸿章和沈钧儒等人的名字都可在此碑林中寻找到。可惜有些石碑上面的字迹太模糊了,而且我也不知道他们在第几块碑上,所以只是大致浏览了一番。 浏览了进士碑林后再转回来,在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好东西。上图是御制太学碑,是北京孔庙唯一一座明代御碑亭。 因为是前朝的东西,所以清乾隆时移到这个角落里,沿用绿色琉璃瓦为顶。进士碑林周围剩下的都是清朝的御碑亭,基本上都是清朝皇帝宣扬自己功绩的御碑。我对清朝的东西没什么兴趣,所以简单看看就走了。 直到此时,我仍不慌着进大成殿,而是在殿前转悠,居然发现这些侧柏均种植于元朝,至今约700年。你看,就殿前这片地方,就找到了元明清三朝的东西。 哎哟,还没完,这里还有棵大树,竟然是赫赫有名的触奸柏。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繁枝盘错,挺拔苍翠。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故命名为“触奸柏”。我也赶紧来到树下,大树纹丝不动,我的太阳帽好好地戴在头上,说明我是大大的忠臣,呵呵呵呵。 嘿,接着转悠,又看到著名的砚水湖。据说喝了此井中的“圣水”,文思如泉涌;若用井水磨墨,可以笔下生花。因此乾隆赐名为“砚水湖”。我特地凑近看了一下,如今下面已经没水了,就别想着来偷水喝了。嘻嘻。 不愧是皇家规格,大成殿前级正中嵌有一块7米长、2米宽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龙戏珠,中间盘龙吞云吐雾。 进入殿内,里面挂了九块匾额,中间一块是黎元洪大总统手书的“道洽大同”之匾,旁边八块则是清朝八个皇帝的题匾。我和黎元洪大总统是同乡,因此我马上拍下了这张照片。至于清朝皇帝的,除了康熙的字,其余的我都不喜欢,也就懒得拍了。 出了大成殿,天气太热,到旁边的文创店买了文创雪糕,做得真漂亮。等等,这好像不是孔庙里的建筑,不行,我要赶紧去国子监看看这座牌坊。 穿过乾隆石经,就来到了太学门。大家会问我为什么不拍一拍乾隆时期,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精心撰写的鸿篇巨制。全经长达80余万字,涵盖了十三部经典,形成一个碑林。这是因为我去过西安碑林博物馆,亲眼见过唐代的《开成石经》,所以对于清代的石经,我就没有什么兴趣了。 进入太学门,一眼就看到这座巨大的琉璃牌坊。它是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设立的牌楼。 琉璃牌坊上的双龙抢珠被制作成文创产品,深受研学孩子们的喜爱。 横额正面书“圜桥教泽”,是指听讲学者众多。背面为“学海节观”,意思因为听讲学者众多,要靠水道将学生分隔开。正反两面横额均为乾隆皇帝御题。 这就是独占鳌头里的“鳌头”,它立在琉璃牌坊的后侧。这里是打卡拍照的香饽饽,你们看照片中那些研学的学子们,几乎都在此处与它合影,希望能在考试中成绩优异、金榜题名。 再往前行,就是清代天子讲学之地——辟雍。 辟雍殿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是古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从清乾隆帝开始,皇帝一经即位,必须在此讲学一次,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但实际上,清代只有三位皇帝在此讲过学,此地大部分时候只是个摆设。 彝伦堂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康熙皇帝亲题的“彝伦堂”横匾。不过现在不对外开放。 彝伦堂旁边是有名的复苏槐。相传古槐为曾两任国子监祭酒的许衡亲手所植。清乾隆十六年,时逢乾隆母亲慈宁太后六十寿辰,本已枯死的古槐忽发嫩枝新绿,枯而复荣,所以称为“复苏槐”。 彝伦堂前的日晷至今都可以使用,与我手机上显示的时间一致,真令人叹服。 彝伦堂的侧边有“绳愆厅”,这是纠正过失的地方,国子监内博士以下的所有教职员工和监生,凡有违反规章制度的人,都归绳愆厅处罚。看来古代太学里面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好当呀!<div> 至此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全部游完,它们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确实值得一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