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首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估计大家耳熟,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多年。28个汉字,简约却不失完整,勾勒出一幅小山水秋景画,游子思乡之意蕴于其中!在看不到尽头的古道边,有枯藤老树,树上有乌鸦,还有住户人家,有流水小桥,夕阳西下秋风阵阵,游子牵着瘦马,依然驶向茫茫天涯。当枯藤老树瘦马,遇上秋风夕阳,游子感伤就算不言亦溢于纸上。</p><p class="ql-block">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也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曲怀古题材。行走在潼关古道,天险潼关外有黄河当关,内有华山镇关,然向西望长安,当年雄伟的秦汉宫阙成为黄土,草木丛生。唉,从历史到今天,从远方到脚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彷徨朝代兴替,感伤百姓疾苦。“聚”“怒”“望”三个动词,“险”了华山,“凶”了黄河,写出了沧桑,让感伤又绝非一般意义的悲悲戚戚。</p><p class="ql-block">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此曲之巧在用数字,用四个“一”,两个“三”,用典型意象梧叶、芭蕉、秋雨、油灯,写出曲作者的孤独,秋思。虽然忧郁,但多精美啊!</p><p class="ql-block"> 不妨继续诵读两首曲儿。兰楚芳的《南吕·四块玉·风情》:“我事事村,他般般丑。丑则丑/村则村/意相投。则为他丑/心儿真,博得我村/情儿厚。似这般/丑眷属,村配偶,只除/天上有。”曲中“村”,粗俗、蠢笨之意;“般般”,样样之意;“只除”,除非的意思。风格是不是与前两首大相径庭?再诵读姚燧《凭阑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首曲内容就妇女的生活寻常,四句大白话浅显通俗,用妇女的喃喃自语,在寄与不寄间的左右为难,表达对出征丈夫的思念和疼爱。这,正是元曲不同于诗词的地方:土气,通俗。</p> <p class="ql-block">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继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高峰。元曲是广义的诗歌。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本文所说的元曲主要指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套曲也叫套数。可以这么理解,小令就是单曲,套曲就是多个单曲的组合,只是多曲押韵得一韵到底。</p><p class="ql-block"> 估计大多数中国人如我一样,对唐诗的了解多一些,宋词其次。“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唐诗的歌谣而今时常在幼儿园回响。唐诗的主流是律诗,其次是绝句。律诗八句一首,格律要求十分严格,今人写起来难度很大,所以我基本不涉猎。但还是喜欢诵读唐诗,以为唐诗,唐书法最能代表盛唐气象。</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认为:诗言志,词抒情,曲叙事。读过诗词曲后,觉得有道理但不绝对。唐诗大气磅礴,诗中有诗人的宇宙天地,忧国忧民,认为宋词参差铿锵,表达个人悲欢情绪较多。而元曲最大的感觉,似若市井平民在纸间说唱。一般不是大主题,语言不乏口语化、方言化、散文化。由此有读者认为元曲尚俗,以俗为美。其实从前面四首元曲评判,元曲是雅俗共融。</p><p class="ql-block"> 因为年龄原因,工作比较轻松。有时间读点书,抄写一些古诗词曲,写点小品文,写写毛笔字。五年中学语文教师,十五年文化教育工作者经历,让我执着上述偏好。长期练习汉隶碑帖,理解并接纳书法尚拙,书法拙而美。较长时间读抄元曲,感觉书法与元曲有相近审美特质,不知不觉中爱上元曲。</p> <p class="ql-block"> 爱,达于心,始于美。</p><p class="ql-block"> 首爱元曲的朴素简单。这一点其实前面已经说过,也是我最早识读出的元曲个性。譬如,白朴《天净沙·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diàn),玉人罗扇轻缣(jiān)。”“簟”,竹席,“缣”,黄色细绢。此曲作者仅用“收”“过”“添”三个动词写罢云雨波,“添”字精彩。用“高”“冷”“甜”三个形容词写就房屋、井水和西瓜。井水冰瓜吃凉食,甚至短时间保存鲜肉,记得我们这儿也有这个方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农村还没冰箱。同样28个字,没有描写,没有抒情,没有修饰,热而不躁的江南夏天跃然眼前。再如卢挚《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piān)舟一叶。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前12个字交代环境,接着4个字主角出场,游子扁舟随波逐流,最后15个字写出半夜思念家人,思来想去,昨天今天明天都不如意或难如意,一时悲上心头困顿无眠,只能靠着船窗休息上一会儿。“半夜”“三生”“万里”,情绪一浪高过一浪。</p><p class="ql-block"> 钟爱元曲的直率酣畅。“挨着靠着云窗同坐,偎着抱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gèng)闰一更(gēng)儿/妨甚么!”这是贯云石的《红绣鞋·挨着靠着云窗同坐》。“挨着靠着”“偎着抱着”“听着数着愁着怕着”,啪啪啪啪,多么清脆爽快。都知道有闰月,作者想象丰富,希望夜里时间长些,居然想来一个“闰更”。再如乔吉《绿幺遍·自述》,“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编修院”,即翰林院,“批风抹月”,是风花雪月的意思。多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爱好?哪怕自曝风月。这,就是元曲的耿直痛快。其实质代表元代读书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性情,无欲无求无畏。因为蒙元读书人地位低下,“八娼九儒十丐”,元初四十多年没有科举取士。</p><p class="ql-block"> 喜欢元曲的灵活自由。元曲写作与唐诗宋词有一个重要区别,元曲可以在规定的格律句式间加入衬字,多少没有定数,取决于曲作者需要。来看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前两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nèn)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zhuó)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按格律前两句都是七言,共14个字,本应该写成“我是一粒铜豌豆,钻入千层锦套头”。然作者根据情绪需要加入衬字39 个,写成上面一段话。如此一来,内容何其丰富,气势何其磅礴。“铜豌豆”,其本义为我们这里说的“铁豌豆”,就是煮不𤆵、煮不熟,不经意嚼碎有生臭味的豌豆。铁胡豆,铁绿豆,铁小豆都有,夹杂正常豆子间不好区分。曲中意思为:妓院间对老狎客的称呼。诗词创作时,律诗绝句的字数、平仄、对偶、押韵不能变通。词呢?字数、平仄、押韵同样不能突破。庄者,诗词,谐者,元曲。</p> <p class="ql-block"> 基于上述仨,也因为多读了一些片段,我确实喜欢上元曲。如果时间往前三十年,我即便多读些也不一定如此。元曲的土与俗,素颜无饰,或成为我的认识与情感障碍。就像我今天得意的一头短发,放在二三十岁间,无论如何也落不到我头上。</p><p class="ql-block"> 不是元曲变美了,而是时间让我包容了。时间会改变一切,尤其主观世界。真的,别不信!</p><p class="ql-block"> 元曲天生本美。</p><p class="ql-block">(闲云一于乙巳中伏首日)</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成文当日制作,苍耳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