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有诗,还有信仰【原创】

鱼跃

<p class="ql-block"> 甘南之行,一路遇见不少寺院。行程中,安排参观的寺院就有四所。</p> <p class="ql-block"> (一)拉卜楞寺</p> <p class="ql-block">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有'世界藏学府'之称,拥有中国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它规模宏大,仅次于布达拉宫,鼎盛时僧侣达4000余人。寺内有世界最长的转经长廊,约3.5公里,有1700-2000多个转经筒,转完需1个多小时。这里还是电影《天下无贼》的取景地,入围过`神奇西北100景'榜单。”这是网上对拉卜楞寺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到甘南,我们第一个打卡点,便是拉卜楞寺。</p> <p class="ql-block">  走进该寺院,果然便见到一字排开的转经长廊。一眼扫过去,大约300米长,长廊里转经筒整齐地排列着,每个转经筒上都绘制了绚丽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在长廊里转经筒的游客挺多,当然也有当地的藏族百姓。瞧!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矮小、腰背佝偻的老妈妈就从我身边经过。为何藏族百姓如此热衷于转经筒呢?查查资料便可知。</p> <p class="ql-block">  原来,藏族百姓转经筒,核心是源于对佛教信仰的实践,背后蕴含着他们对修行、祈福和生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1.积累功德,践行信仰:在藏传佛教观念中,转经筒内装有经文,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诵了一遍筒中的经文,能积累功德、净化业障。这是他们表达对佛法虔诚的重要方式,也是日常修行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2.祈福纳祥,寄托心愿:转经时,百姓常会默念心愿,比如祈求家人平安、风调雨顺、生活顺遂等。转经筒成了他们传递美好期盼的载体,将对生活的向往与信仰结合起来。</p> <p class="ql-block">  3.文化传承,融入生活:转经早已成为藏族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清晨、傍晚,还是日常出行,转经筒前的身影都是常见的景象。这既是信仰的延续,也是民族文化习俗的体现,承载着他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总之,对藏族百姓而言,转经筒不仅是宗教器物,更是连接信仰与生活的纽带,充满了对生命和世界的善意与期盼。</p> <p class="ql-block">  除了转经筒,在拉卜楞寺,我还看到了一位藏族大姐在长廊边“磕长头”。</p> <p class="ql-block">这种像“五体投地”的礼仪,是藏传佛教中最郑重的修行方式之一。行礼时并非简单的跪拜,而是全身与大地的深度接触:信徒双手合十举过头顶,象征对佛的敬畏;再降至胸前,代表对法的尊重;随后双手撑地,膝盖、额头依次触地,最终整个身体俯卧,五体(头、双手、双膝)皆与地面相接,意为将身心完全交付信仰,放下自我,融入对佛法的绝对虔诚。</p> <p class="ql-block">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冈仁波齐》,其中就讲述了西藏芒康县一个村庄的11位村民,结伴从家乡出发,前往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影片中,朝圣者们身份各异: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有幼童的夫妇、年迈的老人、少年以及杀过牛的屠夫等。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和对信仰的虔诚,以“磕长头”的方式踏上这段长达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他们在高原的风雪中前行,越过泥泞、河流,白天叩拜赶路,夜晚在帐篷中休息,用最朴素的方式践行信仰。途中,孕妇顺利生下孩子,老人在朝圣途中平静离世,其他人则带着他的愿望继续前行,最终抵达冈仁波齐神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此后,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每每看到这些用身心践行信仰的藏民,我都不由对他们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在寺庙行走,还不时会遇见身着红袍的喇嘛,</p> <p class="ql-block">会看到藏族寺院里特有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还有那修建得金碧辉煌的寺院大殿。</p> <p class="ql-block">  走进殿宇,可见香炉里酥油灯静静燃着,火苗攒动却不张扬,映得周围的唐卡与佛像多了层柔和的光晕。没有人高声说话,殿堂里只有肃穆与安静。偶尔几个导游与游客讲解也是轻生声细语。</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一香一烛,一佛一画都承载着比“信仰”更具体的东西,所有的游客都自觉在佛前静默,我想那是对生活的敬畏,对心灵的安放吧!</p> <p class="ql-block">  走出殿堂,行至树荫清凉处,清风拂面,心静如水,这份静不是热闹之后的安静,而是经佛前洗礼后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二)米拉日巴佛阁</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我们前往了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步入寺院,我们便看到了那像巨人一般矗立的高大佛阁。游览须知里介绍说它是全藏区唯一供奉藏传佛教各派祖师的九层佛阁,也是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其外观独特、色彩鲜艳,内部供奉1700多尊塑像,壁画、唐卡艺术价值高。佛阁共9层,每层主题不同。</p> <p class="ql-block">  在佛阁前的广场上,我们看到不少放养的白鸽或飞翔或停息在白塔上。几只鸽子落在不远处的地面,歪着头啄食信徒留下的青稞,啄几下,又扑棱棱飞起,翅膀带起的风里,好像都裹着点不急不躁的禅意。</p> <p class="ql-block">  佛阁前的门楼色彩绚丽且装饰繁复。红墙搭配鎏金屋檐,层层飞檐翘起,檐角灵动。</p> <p class="ql-block">门楣及梁柱处布满精美彩绘与雕刻,蓝色匾额增添古朴韵味,尽显庄严华丽,散发着浓厚的宗教与民族文化气息,在蓝天映衬下更显恢宏独特 。</p> <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着游客,步入这壮观的九层佛阁。果然如介绍中所说的,每层楼的主题不同。其中供奉的各类佛像共1720尊, 墙壁上还有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精美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 同时,阁内还珍藏着《丹珠尔》和《甘珠尔》等大藏经。</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么多形态各异的佛像和精美的壁画,我不得不赞叹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透过佛阁绘有传统吉祥纹饰的彩帘缝隙远眺,远处青山如黛,葱郁林木铺满山坡,阳光洒落,给山林晕染出柔和光晕。</p> <p class="ql-block">山下佛阁牌坊鎏金的檐顶在日光下闪耀。几缕香烟从殿旁缓缓升起,那是煨桑的气息,它们不疾不徐地飘向天空,仿佛在把人间的祈愿带到天庭。</p> <p class="ql-block">  游人穿梭其间,让这方宗教与自然交融之境,既有历史的厚重,又具生活的温度,尽显藏地独特的人文与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 (三)郎木寺</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我们到了郎木寺。郎木寺院(达仓郎木赛赤寺)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由第五十三任噶丹赛赤坚赞桑盖大师于1748年创建。历经五世赛赤活佛护持扩建,曾设闻思、续部等五个学院,建有大经堂、金瓦殿等近二十座殿堂。1958年和“文革”中被拆毁,1981年批准开放复建。</p> <p class="ql-block">  对比前两座寺院,这座寺院给我留下的最深刻感受便是殿宇更加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当走进其中的一座殿宇,我已经无法用言语去描述这个像艺术展览馆的殿宇了。</p> <p class="ql-block">  殿宇内,红柱林立,如卫士般撑起空间。</p> <p class="ql-block">柱身精雕细琢,金色纹饰缠绕,与彩绘梁枋相衬,蓝顶深邃,光影洒落,营造出庄重神秘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里藏式建筑的精美与宗教圣地的肃穆相融合,每一处雕琢都是信仰与匠心的交融 。</p> <p class="ql-block">  另外,郎木寺因其建造在秀美的高原山地上,风光旖旎,<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东方的小瑞士”。</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登临寺院高处,环顾四周,只见整座寺院被群山环绕,好像瑞士的小城被阿尔卑斯山环抱一样,对面山峰雄伟壮丽,广袤的森林和草原,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也与瑞士森林景观极为相似。</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风光,不多合几张影岂不遗憾?</p> <p class="ql-block">  回看旅行拍摄的照片,感觉每一次寺院里的行走,不仅是脚步穿过了院落,更是心穿过了一场温柔的洗涤。</p> <p class="ql-block"> (四)娘玛寺</p> <p class="ql-block">  娘玛寺,又称阿万仓召岱娘玛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阿群段(在阿万仓湿地公园深处),是一座藏传宁玛派(红教)寺庙,也是网红热门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该寺于公元1834年由康区多·知钦寺喇嘛旺达尔建立,寺内拥有世界最大的转经筒,总高42.38米,直径12.43米,装大藏经1080部共11万册,已载入吉尼斯纪录。</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甘南之行,此寺我们没有驻足停留,只是车览了下。</p> <p class="ql-block">  虽只是从我们的眼眸一闪而过,但它高大的形象,美好的寓意,终将留存在我们心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甘南之行,步履匆匆间,有美好,也有遗憾。正如佛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圆满本是虚妄,缺憾恰是常态。那些未及细赏的经堂壁画、没赶上的辩经声,如同风中飘散的经幡,虽未紧握,却已在心头刻下永不褪色的印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