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荣誉,藏着岁月的回响

李法徳

<p class="ql-block">  首届“泰山杯”山东老年文学作品大赛自启动以来,在主、承办单位通力协作及媒体和有关方面支持下。活动关注度高,投稿踊跃,共收到参评稿件2600余篇(首)。</p><p class="ql-block"> 主办单位先后邀请相关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了审读、初评、复评,终评。此次大赛共评出荣誉奖作品8件,散文类一等奖作品20件,二等奖作品30件,三等奖作品60件,优秀奖作品90件,入选作品100件。</p><p class="ql-block"> 大赛以关爱老年人文化生活,丰富老年人精神世界为出发点,倡导通过阅读提升生活质量、用写作记录人生,从而享受高品质退休生活的目的。活动期间持续的作品展示为参赛者搭建了宣传平台,更有优秀作者被推荐加入有关文学团体。这项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下一步老年文学创作与展示积累了经验。</p><p class="ql-block"> 组委会正加紧获奖作者信息的汇总,以便寄发获奖证书,同时启动获奖作品选萃的编辑工作,方便作品的传播与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散文《地瓜市里的沧桑岁月》获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获奖作品原文:</p><p class="ql-block"> 地瓜市里的沧桑岁月</p><p class="ql-block"> 李法德</p><p class="ql-block"> 在岁月长河的幽深处,有一段关于地瓜市的记忆,如同一坛被岁月尘封的老酒,每当启封,那浓郁的醇香便会在心田肆意弥漫。老家鲁中山区的那片土地,地瓜,曾是岁月舞台上的主角,演绎着生活的悲欢离合,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重量。</p><p class="ql-block"> 回溯往昔,六七十年代的岁月,如同一幅色调质朴而凝重的画卷。彼时,生产队的钟声敲响了每日的劳作序曲,社员们在晨曦中走向田间,在夕阳的余晖里归来。地瓜,这片土地上的宠儿,以其高产的特质,成为人们抵御饥饿的坚实堡垒。生产队的大片土地,皆被地瓜的藤蔓温柔覆盖。春日里,地瓜苗在社员们的悉心栽种下,于泥土中扎根、萌芽,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诉说着对未来的憧憬。夏日,地瓜藤蔓肆意蔓延,如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它们紧紧拥抱着大地,汲取着阳光与雨露的恩泽,为秋日的丰收默默蓄力。</p><p class="ql-block"> 当秋风渐起,凉意初透,地瓜市的大幕便徐徐拉开。这是一场盛大而又忙碌的狂欢,是人与自然携手谱写的生命交响曲。男劳力们挥舞着镢头,在土地上奋力刨挖,那坚实的土地在他们的力量下被翻开,地瓜如珍宝般被一一掘出。妇女和半劳力们随后跟进,她们目光如炬,在成堆的地瓜中仔细遴选,挑出那些饱满、无病害的地瓜,堆放在一起,等待着命运的分配。分地瓜的时刻,总是充满了期待与紧张。会计与保管忙碌地穿梭其中,按照每家的人口与工分比例,将地瓜堆分配到户。社员们则在自家的地瓜堆前,或挑或扛,将地瓜运送至晾晒之地。</p><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地瓜市的记忆,总是与母亲那瘦弱而坚毅的身影紧密相连。家中人口众多,父亲在矿上工作,母亲便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那缠过的小脚,虽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却从未在生活的重压下有过丝毫退缩。夜晚分地瓜时,母亲总是挑起两个沉重的架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昏黄的月光洒在她身上,那被拉长的影子,写满了生活的艰辛。我跟在母亲身后,望着她那蹒跚的脚步,年幼的心中满是心疼与无奈。有时,地瓜分在较远的地块,往返一趟需耗费大量时间与体力。母亲便带领着姐姐们挑灯夜战,而我则被留在地瓜地看守。四周是无尽的黑暗,山野间的寂静被夜猫子的叫声打破,恐惧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我蜷缩在地瓜秧堆成的窝里,身体瑟瑟发抖,心中默默祈祷着母亲的归来。那寒冷的夜,那孤独的等待,成为我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p><p class="ql-block"> 切晒地瓜干,亦是一场与时间和自然的较量。家中人口多,分的地瓜数量庞大,将地瓜运回家后,母亲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切晒。最初,母亲用菜刀切片,那缓慢的速度,不均匀的厚度,让人心焦。后来,有了“赶刀”,切晒效率得以提升,地瓜片也变得厚薄均匀。再后来,“擦刀”的出现,更是让地瓜切晒如虎添翼。然而,无论工具如何变迁,母亲的辛劳从未减少。无数个夜晚,我在“嚓嚓”的切地瓜声中渐渐睡去,而母亲却常常彻夜未眠。天未破晓,母亲便又挑起装满地瓜干的架筐,带领我们走向晾晒之地。山坡上的寒霜,如一层冰冷的纱衣,覆盖着世间万物。我们身着单薄的衣衫,在寒冷中劳作,双手被冻得通红,却依然机械地摆放着地瓜干。</p><p class="ql-block"> 犹记得那个漆黑的夜晚,母亲因视线模糊,误将地瓜干摆放在堂哥家的薄板台上。次日清晨,堂哥的蛮横与无情,让母亲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她默默弯腰,从草窠头里捡起被扬弃的地瓜干,那颤抖的双手,那滑落的泪珠,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刺痛了我的心。而那场突如其来的冷雨,更是将母亲的心血毁于一旦。地瓜干被雨水淋湿,继而发霉,最终只能沦为猪食。望着母亲那绝望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了生活对她的无情捉弄。在远处坡里晒地瓜干的日子,更是充满了苦难与艰辛。分的地瓜过多,无法及时运回家,只能在山坡上就地晾晒。母亲在青石板前切地瓜,大姐二姐从地里挑来地瓜,我负责挎筐,三妹四妹撒摆,五妹手持手灯照明。一家人分工明确,却又忙得焦头烂额。突然,母亲的一声痛呼,打破了忙碌的节奏。她的手指被切伤,鲜血滴落在地瓜干上,那鲜艳的红色,如同一朵盛开在苦难中的花朵,凄美而悲壮。四妹在山坡上疲惫地睡着,远处的灯火渐次熄灭,而我们家却依然在黑暗中忙碌。直到夜深人静,我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踏上归家的路途。</p><p class="ql-block"> 地瓜市的忙碌,持续了二十余日。当最后一片地瓜干被收入缸中、囤里,社员们的脸上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满满的缸与囤,是生活的希望,是对未来的期许。在漫长的冬日与春日里,地瓜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地瓜粥、地瓜窝窝头、煮地瓜干,这些简单而质朴的食物,维持着人们的生命,温暖着人们的肠胃。</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八九十年代的春风吹过这片土地,经济的发展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地瓜,逐渐从主食的舞台上退居幕后,成为人们偶尔尝鲜的食物。紫薯、蜜薯等新品种的引进,让地瓜家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走在城市的街头,烤地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那熟悉的味道,总会瞬间将我带回到那段地瓜市的岁月。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苦难与艰辛已化作淡淡的回忆,唯有母亲那缠着小脚、挑着架筐的身影,永远镌刻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 地瓜市,那是一段岁月的传奇,是生命的礼赞。它见证了故乡的变迁,见证了人们从困苦走向富足的艰辛历程。它如同一首悠扬的老歌,在岁月的深处低吟浅唱,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慰藉着游子的心灵。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那地瓜市的记忆,将永远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尘世的喧嚣中,坚守内心的宁静与温暖。</p> <p></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8, 31, 35);">  能在首届泰山杯山东老年文学大赛里拿散文优秀奖,真是太不容易了!尤其文章写的是“地瓜市”,这题材里藏着多少故乡的烟火气和回忆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8, 31, 35);"> 那些关于地瓜市的吆喝声、泥土香、家人的忙碌劲儿,都像放电影似的在眼前过。这种带着生活温度的文字能被认可,既是对文字的肯定,更是对那段岁月的共鸣。这奖拿得值,带着一股子踏实的劲儿,就像当年家里堆得满满当当的地瓜,实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者简介:李法德,山东淄博人,生于一九五八年,大学学历,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淄川区环卫局退休。散文发表在《当代散文》、《潇湘晨报》、《淄博晚报》、《老干部之家》、《齐风》、《般阳文化》、等报刊。</span></p> <p class="ql-block">  获《泰山杯》感怀</p><p class="ql-block"> 李法德</p><p class="ql-block">泰岱杯光照晚晴,地瓜市语入诗成。</p><p class="ql-block">艰辛犹带泥香远,忙碌常萦岁月明。</p><p class="ql-block">一纸殊荣凝汗渍,半生记忆注真情。</p><p class="ql-block">今朝捧得心头暖,恰似筐中薯满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