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祖庙,现为祖庙博物馆,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21号,包括祖庙古建筑群、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展览馆、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div>佛山祖庙每年举办的春节祈福、“三月三”北帝诞祖庙庙会,广为人知。</div><div>2025年1月7日,我们慕名来此参观游览。从广州到佛山祖庙,有地铁直达,公共交通很方便。</div> 佛山祖庙博物馆,分为二部分,一为祖庙,一为除祖庙以外的博物馆景区。<div>佛山祖庙,又名北帝庙、灵应祠,是一座集神权、族权和政权于一体的,供奉真武玄天上帝的道教庙宇,始建于宋代(1078-1085年),元末毁于战火,明代(1372年)重修。此后历代多次修缮扩建,形成一座结构严谨、体系完整、极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br></div> 1996年,佛山祖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国保。 佛山祖庙导览图。古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前低后高,左右对称,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文魁阁和武安阁、前殿香亭、前殿、正殿香亭、正殿、庆真楼。 我们按照古建筑群的顺序首先参观万福台,坐落在祖庙最南端的一座古戏台,建于清代(1658年),原名“华封台”,据说是为了上演酬神戏,以谢北帝护佑神恩,1684年更名为“万福台”,是整个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装饰最堂皇、规模最大的古戏台。<br> 万福台,装饰华丽堂皇,以开门的中间隔板区分前台、后台两大部分,前台演戏,后台化妆,中间隔板的正面采用了大量全漆木雕作品装饰,显得金碧辉煌。万福台匾额上方为“福禄寿三星”,下方为“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对木刻篆书对联“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微紫香”,描绘了戏台盛世。两侧红色彩绘布帘门“出将”和“入相”,供演员出入。<div><br></div>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红船班是当年粤剧戏班的主要组织形式,因使用通体涂红的船只作为交通工具而得名,其成员称为红船弟子。昔日各地戏班每年组班一次乘红船外出四乡演出,为祈求北帝保佑旅途平安,组班后的首场演出必选在万福台,使万福台兼具了粤剧审戏台的重要作用,见证了着粤剧在佛山的历史与发展。<div>许多大牌粤剧演员都在此登台演出过,包括红线女。如今,万福台作为粤剧传承的重要文化阵地,依旧好戏连台,也是海内外红船弟子回来寻根的重要场所。</div> 灵应牌坊,是佛山祖庙古建筑群中轴线南端的第二座建筑,明代(1451年)时,朝廷敕封祖庙为灵应祠,并修建了灵应牌坊,额枋由景泰皇帝亲书“玄灵”(正面)、“圣域”(背面),令地方官员每年春秋祭祀。 灵应牌坊为木石混合结构牌坊,通高11.4米,坊顶柱间采用斗拱结构,全部入榫而成,不施用一根钉子,结构精密且通风性好,斗拱下方每边台基各有柱子六根,中间为木柱,外侧为石柱,以保护木柱适应高温多雨的岭南气候。清代(1684年)维修时,为避讳清圣祖“玄烨”的名讳,把正面额枋“玄灵”改为“灵应”。<br>。 锦香池,位于灵应牌坊与三门之间,明代(1513年)始建,清代改建,保留至今。<br>锦香池近灵应牌坊处的两侧,各有一个六边形石花台,种有九里香树,据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br> 锦香池内,有明代圆雕玄武石刻,长蛇匍伏在龟背上,与石龟同望远方。龟寿蛇灵,象征着长寿延绵,是祖庙内难得的传世明代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div>常有游客往龟蛇刻石上抛掷硬币,落于龟蛇刻石上不掉落池水中,即意味着有好运。</div> 沿锦香池两侧通道,来到三门前的钟鼓楼,对称布局的东钟西鼓,是庙宇的典型结构。图为钟楼,楼前有古朴的石雕瑞狮,体现了岭南精湛的石雕技艺。<br>祖庙的钟楼和鼓楼,建筑形制及构造基本一致,始建年代不晚于明代(1451年)。<br>每逢春秋谕祭,佛山祖庙的谕祭活动融合了民俗与官方礼仪,敬香仪式中都会加入“钟鼓齐鸣”的场景。 祖庙三门,位于红墙内锦香池北侧,是明正德八年(1513)崇正社学、灵应祠、忠义流芳祠三座建筑物的正门联建在一起的统称。正中为灵应祠的三个拱门,东侧为崇正社学大门、西侧为忠义流芳祠大门。<br>祖庙三门是一座八柱九开间的宏伟建筑。灵应祠的三个拱门分别设于明间和次间,明间的正门稍高大,两旁的次间略低。崇正社学大门和忠义流芳祠大门,分别在灵应祠三个拱门的两侧,均为长方形。<br> 灵应祠三个拱门的门洞内,有六扇黑漆金色木雕大门,描金戏剧人物和瑞兽花卉,形象生动,。<div>佛山祖庙有著名的三雕二塑,三雕是砖雕、木雕和石雕,二塑是陶塑和灰塑。</div> 祖庙三门上的陶塑瓦脊,据说全长31.7米,高1.78米,是我国现存最长的一条陶塑瓦脊,被冠以“花脊之王”的盛誉。比广州陈家祠的27米陶塑瓦脊还长近5米,但比陈家祠陶塑瓦脊低。<div>陶塑瓦脊是用陶泥、植物灰等原料烧制而成,集贴、捏、搓、捺、雕、塑等多种陶艺手法于一身,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br><div>陶塑瓦脊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以粤剧传统剧目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用亭台、楼阁、石山作背景,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如同永不落幕的高空戏台,静侯游客观赏。<br>图为三门上的陶塑瓦脊的左侧部分,脊兽鳌鱼位于陶塑瓦脊的最上面,寓意“避火消灾”、“独占鳌头”。孔雀开屏和花鸟环绕的立匾,展示了制作年代“光绪已亥”(1899年),有效保留了瓦脊烧制的历史信息。<br></div><div><br></div></div> 中间部分的陶塑瓦脊,同样展示了粤剧戏剧故事和民间传说。<div>陶塑瓦脊,是岭南地区传统庙宇、祠堂等建筑屋脊的重要建筑构件,浓郁的岭南民间建筑装饰风格,是岭南祠庙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div><div>下方的金色木雕,是粤剧戏剧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br></div> 陶塑瓦脊的左侧部分,有“文如璧造”的立匾。清代的文如璧,是广东石湾著名的陶塑艺人,文如璧以人名为店号,广为人知。当年文如璧是个粤剧迷,他将粤剧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人物引入建筑瓦脊,并按故事情节分为三四人一组的群塑,组组相连,可以长达10米至30米不等,犹如连环画一般,既实用又美观,犹如一部文学作品,成为岭南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创举。<br> 祖庙三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掖门,即正门两侧的边门,供非正式仪典的人员通行。东掖门称为崇敬门,上方有一组“桃园三结义”的灰塑作品。 崇敬门南面墙上嵌有一幅壁龛式砖雕,清代作品,据说是“牛皋守房州”的历史故事,但实物画面中间小横匾是“防州”,明显房州和防州不是一个地方。但砖雕技艺高超,运用单层雕、多层雕、阴刻、深浮雕、浅浮雕、透雕等多种制作工艺混合运用,使其造型精美、层次分明,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维妙维肖。 西掖门称为端肃门,上方有“唐明皇游月宫”的灰塑作品。南面墙上的砖雕,清代作品,据说为“海瑞大红袍”,人物故事场景和题材取自清代小说《海公大红袍全传》。 清代加建的前殿香亭,中间有清代(1801年)蝉翼纹竖耳兽足铁鼎,立耳铸接于口、肩部,并呈立耳状向上延伸、外撇,俗称“朝天耳”,内侧对铸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鼎口、颈部铸饰蝉翼纹,三鼎足上铸狮首,下为兽足,体大气雄,体现了祭祀用器的庄严感。 前殿入口陈列的漆金木雕神案,清代(1899年)作品,主题图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荆轲刺秦王”故事,正中为“图穷匕首现”的场面。下层刻“李元霸降服烈马龙驹”典故,中间右下方有几个深目高鼻、头戴礼帽的洋人,有的打翻在地,有的倒地求饶,充分反映了佛山人民对帝国主义入侵的痛恨。整体画面做工细腻精良,繁华辉煌。 前殿,是祖庙的主体建筑之一,明代建筑,为安放北帝手下的大将而建。前殿内的嵌木座大铜镜,明代(1540年)制品,清代重修。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古铜镜。铜镜本为圆形,因嵌于方形木架中,呈八角形,似八卦图案。 前殿的干漆夹纻神像,明代作品,神像分别陈到于祖庙前殿和正殿,共计二十四尊,平均高度为1.88米,最高者约近三米。前殿为本地城隍、土地神祗四尊及其他文武将士。<br> 前殿收藏的另一宝贝是“狮子滚绣球”漆金双面镂空木雕座屏,为樟木雕制,主体画面由三块樟木板合拼,双面镂空雕饰而成,中心圆形内雕狮子滚绣球图案,圆形外上部雕饰孔雀开屏,两侧以“高官进爵”人物图案寄寓主题,下方雕饰对弈人物,左右下角为二仕女。座屏装饰手法相互呼应,整体效果豪华富丽。 前殿的左右两侧,耸立着两座阁楼式的建筑,分别是文魁阁和武安阁。两座阁楼的形制相同,都为两层。文魁阁位于三门左侧,崇正社学正门后面,第一层刚好作为崇正社学的过厅。武安阁位于三门的右侧,忠义流芳祠正门的后面,第一层也刚好作为忠义流芳祠的过厅。这种左边文魁阁、右边武安阁的布局方式,适应了中国古代“左文右武”的传统布局。<br> <!----><div class="cps-upload-file param-img"><!----><div data-v-c8e22186=""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img-container media-container editor-img-container"><img data-v-c8e22186="" src="https://static2.ivwen.com/users/1132356/a143e670-6d23-11f0-84aa-41acbcaea766.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data-src="https://static2.ivwen.com/users/1132356/a143e670-6d23-11f0-84aa-41acbcaea766.jpg?imageView2/2/w/750/h/1400/q/80" alt="" class="img ls-is-cached lazyloaded" style="height: 261px;"></div><div contenteditable="true"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前殿之后,正殿之前是正殿香亭,放置了“灵应祠狮钮盖曲耳兽足大铜鼎”,清代(1899年)制品,由佛山著名中成药商号“阮时和堂”委托铸匠定制,整体线刻福禄寿图、双喜等吉祥图案,双耳四侧铸饰“游鱼化龙”、“牡丹引风”纹饰,双耳顶部有小瑞狮各一,与鼎盖上的足踏绣球铜狮相互呼应。鼎足铸作狮首衔咬兽足,造型端正大气、铸饰华美、布局精巧,充分体现了清代岭南地区的铸造工艺水平。</div></div><!----> 正殿是祖庙建筑群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筑物,又称为祖堂,重建于明代(1372年),正殿悬挂的金漆木雕彩门,是清代(1899年)作品,彩门一般悬挂在庙宇和祠堂内,有挡煞的作用,人们都会因为它的精美而抬头观赏,寓意举头三尺有神明。正殿的彩门上层为人物故事“擂台比武”,中层雕刻 《东周列国志》中的故事场景“魏仇伏貘”,下层为薛刚反唐中的“李承业战马周”故事,是佛山木雕的巅峰之作。<br> 正殿内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北帝铜像,贴金彩绘铜真武坐像,安坐在由石基座和木质靠背扶手构成的红漆贴金屏风式宝座上,像后上方悬挂贴金铜质圆形头光。坐像面相饱满,眼神和蔼,面露微笑,乌髭美髯,身着黑地红云杂宝龙纹袍,腰悬嵌玉宝带,左手扶膝,右手托带,极具庄严贵重之感。<div>铜坐像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真武坐像,为国家一级文物。</div> 正殿两侧有二套兵器仪仗,一套铜铸八宝仪杖,原有八对共十六件,十年动乱期间散佚一件,现存十五件,制作于清代(1898年),主要用在北帝出巡仪式上,用以壮大威仪的仪仗用具。八宝仪仗是以道教“暗八仙”图案(扇、剑、鱼鼓、玉板、葫芦、箫、花篮、荷花)和佛教“八吉祥”图案(轮、螺、幢、伞、花、鱼、罐、结)相配而成,每件仪仗造型均为一道一佛的图案相融而成,颇具特色,亦见佛山北帝信仰的兼容并包。<div>一套铜铸兵器仪仗,共计三十七对七十四件,十年动乱期间散佚一件,现存七十三件,清代作品,主要是北帝出巡时以壮威仪所用,包含刀、枪、剑、戟、棒、棍、槊、铲、钯、斧、钺、鞭、铜、锤、叉、矛、戈等多种造型,在封建社会里,出巡仪仗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寡是等级地位的象征。</div><div>两种兵器仪仗的不同制作风格,充分展现了当年精湛的铸造工艺水平,是国内外现存道教庙宇内殊为珍贵的历史遗存。<br></div> 贴金铜观音坐像,明代(1547年)作品,原供于祖庙东侧的光孝寺,后光孝寺改建为崇正社学,坐像迁至祖庙西侧的观音殿内供奉,清代殿舍荒废倒塌,埋没废墟。1949年后由文物工作者从废墟中发现,加以修复,现供于祖庙正殿东侧,供游人观赏、礼敬。 作为祖庙博物馆,祖庙景区内还有不少古文物,馆藏文物以道教文物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为主。双龙壁,1957年佛山祖庙对外开放时制成,毁于十年动乱期间,1981年重新制作,是祖庙博物馆的象征。 经堂寺铁塔,明代建筑,十年动乱中被毁坏,1985年佛山博物馆修复后安放在祖庙博物馆院内。 广东气候炎热多雨,建筑木材易腐朽,不少古建筑的檐柱、梁枋采用石材。此处石雕梁枋,为清代作品,用高浮雕花卉人物纹饰,精致华丽。<br> 铁铸三足蟾蜍,清代作品,口中原有灵芝,现已不存。<div>三足蟾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灵物,被视为旺财的象征。<br></div> 石雕洋人柱础,清代晚期作品。1840年鸦片战争后,佛山人民对外国侵略者极其愤慨,把洋人视为侏儒雕刻在柱础上,以示蔑视。 祖庙博物馆内陶塑瓦脊随处可见,内容丰富,绝不重样。 大型陶塑人物瓦脊,长12.3米,高1.1米,塑造人物63个,清代(1890年)石湾均玉店造。明清以来,佛山石湾窑尤以制作陶塑瓦脊而著名,流行于两广、海南和东南亚等地。此处陶塑瓦脊是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为精品陶塑瓦脊,故用玻璃罩保护。 祖庙博物馆内的灰塑作品,灰塑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非常适合岭南一带的湿热气候条件。此外,灰塑不需要烧制,可以在现场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石湾灰塑技艺和石湾陶塑技艺一样,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祖庙博物馆内的陶塑瓦脊和灰塑作品,让游客眼花缭乱,如不熟悉古代历史故事,真不知道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只能走马观花而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