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由元代郭守正编录,其第八则故事是《拾葚(同椹)供亲》,原文抄写如下:<br>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与之。<br> 这则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许昌城西的椹涧。我这趟去,是想看看那里的蔡顺祠。<br> 我是八点二十赶到蔡顺祠门口的。一进浓荫笼罩的小院,立马看见祠堂前边立了三通老石碑,连忙凑到跟前细瞅,发现两边的两通碑风化严重,已经无法辨识上面的内容。而甬道东侧那通,却保存的相当完好。经过仔细琢磨、推敲,才将碑文通读下来:<br> 其碑额为篆书“汉孝子蔡公题辞”。<br> 其碑题为隶书《汉孝子蔡公题辞》,碑文全文如下:</h3> <h3> 富贵轻于鸿毛,一个重于九鼎,昔人有是言也。世之人,惟富贵是,趋功利是,尚殊不知天经地义,根本于人心者,未尝一日泯也。方炎汉中,微新莽政,苛加之以军传椮,因之以饥馑。蔡公顺O丁,其时贫茕,独立负母而逃,拾椹而食,依棲于草泽之间,与木石居,于鹿豕逰,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而一念之孝,足以动天地,感鬼神,化强暴。卒之慈母,以孝令终。而卒天下后世,想望其风采,歆慕其行,谊者如一日也。甚而至我,萧太宗文皇帝御制孝顺事,实採其行,实编列于古圣君名臣之后,将以传之百世千世万世,于乾坤相为悠久。其视当时,阴实之外戚,仇班之内宦,富贵气燄(同焰),身没未几。冰澌火烬,略不闻予后者。果孰得而孰失,孰轻而孰重也。孔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同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许州守马谦,少偕予逰,读书,尚气节,效者捧藩臬二O檄。惟勤惟慎,建祠于拾椹铺之南,以风化人心,其知所本哉!予按部经祠下,置瞻遗像。俄顷村夫野叟,扶老携幼,咸罗拜于前,曰斯祠之建,是教吾若孙以孝。孝则家用乎康,其祥莫大焉,富贵奚是去也。于戏以是久,天经地义,根本于人心者,果未尝一日泯没也。予喜其有关风教,因书之以识岁月云时。<br> 弘治十三年(1500年)岁在庚申夏五月之吉<br> 河南按察司佥事桂村包裕<br> 关于这通碑文,内容说教居多,这里不再过多赘述。透过这篇碑文,我只想说两点:<br> 一、东汉蔡顺《拾葚供亲》的故事,是从萧太宗文皇帝御批列编于典籍,之后才开始纪念的。萧太宗,即南梁的第二位皇帝萧纲,在位时间549年至551年。换言之,《拾葚供亲》这则关于孝道的故事,已经在华夏大地流传了将近一千五百年。<br> 二、此碑勒刻于明弘治十三年,至今已有525年。那时候,这里还不叫椹涧,而是叫拾椹铺。我觉得,拾椹铺这个名字更具古味,更契合《拾葚供亲》这则故事。<br> 汉孝子蔡公祠是这处古建筑群中的主殿。殿前,一左一右植了两棵枝干弯曲的曲桑,或许正值盛夏的缘故,肥大油亮的桑叶下,瞅了半天,一桑葚都没发现。</h3> <h3> 外侧檐廊柱子上的对联是:道者之孝福及其亲;佛者之孝恒顺众生。<br> 里侧门口柱子上的对联是:蔡母慈严以教子;蔡顺孝奉母动天。<br> 在檐廊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各画了一幅画。<br> 东侧画的是蔡顺被赤眉军抓到后的场景,左下角的旁白是:“汉蔡顺拾葚奉亲至孝,黑者给母红者自食,赤眉军感其孝,赠白米三斗、牛蹄一对敬于。”<br> 西侧画的是蔡顺被东汉光武帝刘秀封为天下孝子的场景,右下角的旁白是:“公元廿五年,刘秀即位,国号光武皇帝。中华文化五千年来,虽经多次更朝换代,但历代皇帝都遵奉孝道,这时蔡顺也受皇封为天下孝子。”<br> 两幅画,内容都与蔡顺这个人有关。<br> 时值周末,蔡公祠及旁侧的殿宇都是大门紧锁,无法近前拜谒,只得悻悻而去。<br> 离开蔡公祠,往前没走多远,见架在洗眉河的小桥上,坐着几位纳凉的老者,遂趋至跟前,并与他们闲聊起来。其中,一位九十岁高龄的王姓老者最为健谈。</h3> <h3> 据老者讲,蔡顺不是椹涧人,他是夏江人。蔡顺带着他娘逃荒逃到这,没啥吃,跑到熊耳山上摘桑葚充饥。他把摘下来的桑葚一分为三,黑颜色的最熟,打算留给他娘吃;红颜色的半熟,打算留给他老婆吃;青颜色的不熟,打算留给自己吃。谁知刚从桑树园出来,被赤眉贼抓住,错把他当成敌人,要杀他。<br> 蔡顺对赤眉贼说,你们先别杀我,等我把桑葚送回家,拐回来再杀我。赤眉贼看他篮子里装着三种颜色的桑葚,问他咋回事。蔡顺就把家里的境况,和自己的打算兜底给他们说了说。赤眉贼一听,很受感动,就把蔡顺放了,临走,还送给他白米三斗,牛蹄子一对。<br> 蔡顺把东西送回家,给他娘他老婆简单告别后,转身回到熊耳山,听凭赤眉贼发落。赤眉贼一看蔡顺自投罗网,顿时蒙圈了,忙把情况汇报给首领。首领也是头一回遇到这种情况,连忙吩咐手下把蔡顺押到跟前,亲自审问。蔡顺也不隐瞒,把如何落难于此,如何摘桑葚给他娘充饥,一五一十说了一遍。<br> 首领一听,感动得鼻子一把泪一把,下令赤眉贼就地散伙,到河沟里洗掉红眉毛,各回各家,伺候各自的父母。临走,他把宝剑插在河当间,以示决心。还放话,要一百个活人头,才能拔走这把宝剑。南蛮子老精,跪下连磕了九十九个响头,少磕了一个,结果拔出宝剑时,少了个剑尖,把个南蛮子后悔的光想扇自己俩嘴巴。<br> 我们坐的这座桥下,是寨河。原来的洗眉河在寨河西边十多米的地方,也是南北河,打寨时把它填平了。立在桥西头的石碑上写的有,等会儿你可以看看。<br> 蔡孝子庙南边,过去是条大路沟,从许昌城出来后,走八里(灞陵)桥,走长店街,过去椹涧后,经过颍桥,直通南阳,是最早的许南路。在庙门口,有座砖券的东西小桥,人称“无蚊桥”。传说,刘秀被王莽撵到这里,又困又乏,倒在桥头想美美地睡上一觉,谁知蚊子成群结队叮咬他,让他烦得不得了,忍不住嘟囔一句,“没蚊子才好哩!”你想,刘秀是真龙天子,吐口唾沫,都能把地上砸出个坑。话音落地,桥上从此没蚊子了。桥扒几十年了,如果不扒,肯定也是古迹。<br> 根据老者指示的方向,我去看了立于桥头的石碑,其内容分为两块,《弃剑洗眉》和《无蚊桥》:</h3> <h3> 《弃剑洗眉》:赤眉军被蔡顺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弃剑洗眉,解甲归田奉父母,在此河洗掉眉毛上的红色标记,从此后桥北边的水是清水,南边的水是浑水。首领以试(示)决心,把宝剑插到河中间,上面写道:取此剑要一百活人头。当地民众不解其意,后有南方人来到此处,看后退之磕了九十九个头,拔出宝剑,少了一个剑尖。<br> 《无蚊桥》:公元二十五年,王莽追杀刘秀,在许昌至南阳途中,行至椹涧东寨门小石桥边,夜色降临,一天奔波,十分疲劳在此桥宿营,从此后这桥上再也没有蚊子,后人称之无蚊桥。<br> 拿老者讲的和碑文内容作对比,前者更生动,也更容易理解。<br> 回到老者身边,帮他往树晾荫里挪了挪手推车,随后挨着他坐在旁边的桥护栏上,继续聆听他精彩的讲述。<br> 俺椹涧原先东边一道岗,西边一道岗。两边岗坡上种的桑树,桑叶养蚕,桑葚人吃。两岗之间是涧沟,沟底的洗眉河常年汤汤流,因为这,才起名椹涧。<br> 闹土匪的时候,为了自保,要在村子四周打寨墙,如果打在沟里,东西高中间低,老不安全。基于这,寨子往西搬了搬,南北街刚好坐在西岗岗脊上。<br> 椹涧寨是座椭圆形寨,南北长,大概七八百米的样子;东西窄,大概四五百米的样子。寨子四周开四座寨门,但四门却不朝正东正西正南正北,而是都有点偏,如东门偏东南,南门偏西南,西门偏西北,北门偏东北。至于当初为啥设计成这个样子,没人能够说清楚。<br> 土匪也攻过咱这寨,幸亏寨大人多,寨墙三四丈高,寨沟一两丈深,一般他过不来。再者,一到晚上寨墙上就挂起了灯笼,公家安置,还搭的有庵,看寨巡逻的都在上面住。一听说土匪来,铜锣一敲,男的都上寨墙,拾起砖头瓦块往下砸,万一砸到头上,不是窟窿就是包,搁谁都顶不住。<br> 东寨门外除了蔡孝子庙,它西北角那一疙瘩,还有四座小庙,记得有火神庙、府君庙、三奶奶庙和大王庙。这四座小庙和蔡孝子庙都建在高台之上,只是它们扒得早,是经老冯冯玉祥的手扒的,因为人家不信鬼神这一套。寨里面的龙泉寺,敬的是佛,数它规模最大。解放后改成了学校,寺里的石碑丢的精光,只剩俩大龟座,前些年搬到了蔡孝子庙门口。<br> 当年的许南路,从东南门进,从西南门出。寨内两头不通,称为“王”字街。1958年,南北各扒一个豁口,南北打通,“王”字街变成了“丰”字街。过去,椹涧是个镇,南北主街上做生意的可多,药铺、饭铺、杂货铺,一家挨一家,通热闹着哩。</h3> <h3> 俺家虽是种地户,但房子多,八路军、解放军都住过。南街上的门面房,赁给人家做生意,结果一解放,俺家划成了中农。那时间,是按剥削划成分,贫农就是没地没吃没花,中农就是有吃有花有家业,富农就是有地有家业有雇工,地主就是有地不劳动,靠收地租放债为生。俺家那所门面房,快二百年了,至今还在那竖着。<br> 55年修白沙水库,我去参加了,阴历八月种罢麦去的,将大坝坝底挖出来的土挑到外边。前后在那一个多月,见天都是挑土,俩肩膀磨得生疼。先开始使民工,挖的差不多了,民工撤下,部队接管。时隔一年,修椹涧水库,我又参加了,依旧干的老本行,挖土、挑土。<br> 58年时兴人民公社,除了一筷子一碗一被子是你个人的,其他啥都是公家的。政府说了算,老百姓不当家,让你挪,你都得挪,结果你挪他家,他挪你家,全乱套了。寨外的侯家庄小,吃大火时全部走光,搬到了冯庄,冯庄离这二三里地,吃住都在那里。后来闹饥荒,才又搬回来,还是椹涧的一个生产队。<br> 如今的椹涧,面积大了,房子高了,街道宽了,但沿袭成百上千年的老味道也随之消失。这或许就是人们常挂在嘴上的“有得就有失”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