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方晴

<p class="ql-block"><br>“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身处江南都市中的我,有暇喜欢到古镇去走走,去探古访幽。江南的六大古镇去了七七八八,而被誉为“最后的枕水人家”的乌镇,却一直没有涉足,大概是恐名不符实,多留些念想,而今日发兴去乌镇探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乌镇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 。</p> <p class="ql-block">乌镇风景区分为东栅、西栅、南栅、北栅。西栅、东栅是收门票的,而价格不便宜,是国内高价门票的鼻祖。西栅是主景区,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西栅老街长1.8公里,河道9000多米,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中国古镇之最,有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东栅以观光为主,保护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游程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组成。</p> 南栅、北栅不收门票,更为原生态些,西栅已没有原居民,东栅还有少量的原居民,所以想看原生态的乌镇,还是要到南栅或北栅。取名为“栅”,是因为当年太湖湖匪猖厥,在城门的水道上设铁栅,是防匪的措施,白天开栅,让居民通行,晚上关栅,防止湖匪进入。 <p class="ql-block">进入西栅景区,沿木栈道而行,一片茂林修竹,令人想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p> <p class="ql-block">元宝湖畔,形如并蒂莲的乌镇大剧院,剧院外部以厚重京砖及老船木冰裂窗棂装饰,古朴沧桑的外观与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小镇相映成辉。每年的戏剧节的演出都在此举行,盛典前后会有多项活动的衍生和支撑,也为乌镇旅游增添了持久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大剧院边上就是木心美术馆,美术馆的外观简约高雅,跨越元宝湖临水而立,配上水中的倒影,拍出的照片有种宁静的感觉。在馆内共有5间长久性专馆,长期陈列木心作品。展馆包括绘画馆、文学馆、狱中手稿馆、影像厅等,并有两座特展馆,能看到包括“狱中手稿”在内的木心各个时期的画作。</p> 木心美术馆过去就是老街了。老街沿着西市河,窄窄的大街,青石板的路,明清的建筑,粉墙黛瓦;形态各异的小桥,串起了大街小巷,吱吱呀呀的摇撸船在河中穿梭,典型的江南古镇格局。 乌镇的特有的风貌是“水阁”,沿河的民居称之为"水阁"。它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门、窗,形成了水阁。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枕水而眠,也是枕水人家的由来。茅盾先生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 <p class="ql-block">西栅、东栅的老街内有各种民俗馆,如江南百床馆、江南民俗馆等,特别是三寸金莲馆,讲述了中国妇女缠足陋俗的历史,现在的年轻人已没有看到过“小脚”了,我外婆就是小脚,她经典语录是:“小脚一双,眼泪一缸。”</p> <p class="ql-block">三寸金莲馆</p> <p class="ql-block">江南民俗馆</p> <p class="ql-block">余榴粱钱币馆</p> <p class="ql-block">江南木雕阵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乌镇百年邮电局</p> <p class="ql-block">有多种手工作坊。如草木本色染坊、宏源泰染坊,三白酒作坊,叙昌酱园,亦昌治坊。特别是染坊不仅介绍了染色的工艺和成品,晒布场地的蓝布飘扬,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和旅游者的打卡胜地。</p> 有多种宗教建筑。如白莲寺,关帝庙,修真观等。尤其是白莲塔,成为了乌镇的最高点和地标。登塔望远,整个乌镇尽在眼底,风吹塔铃响,京杭大运河沿镇而过,突显了豪迈之气。 <p class="ql-block">白莲寺、白莲塔</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修真观,江南三大道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 <br>景区内还有各类风格的民居特色客房和各种档次的度假酒店,多家设施齐全的会议中心和商务会馆,当然其民宿的价格是外面的价格的几倍。还有各类饭店、酒馆,可以品尝乌镇的风味小吃和特色菜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最喜欢的是“书生羊肉面”,羊肉酥烂入味,据说原料是当地湖羊。我第二天特地到羊肉馆去吃了第二次,这碗羊肉面的价格不菲,如果算上门票,要二百多元一碗了。</p> 乌镇历代名人辈出,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乌镇镇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列。 中国近、现代有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等等,最有名的应该是茅盾和木心。 文学大师茅盾(原名沈雁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其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是“五四”以来优秀文学的典范。他的作品揭露旧中国的黑暗势力,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叙述了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茅盾先生在临终之际,留下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凝聚文学力量。乌镇有茅盾先生的纪念馆,有其故居。 <p class="ql-block">木心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乌镇有木心美术馆和纪念馆。木心大师在国内可能名声不大,但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木心的文学作品最早在1980年代末陆续在台湾出版,此前,他的散文已经在美国东岸的华人知识分子圈流传开来。1990年代初,木心应纽约一群大陆文艺家执意邀请,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5年,学生中有画家、舞蹈家、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听课学生最多时达到30余人。他的绘画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收藏。</p> 在国内是木心的学生和铁粉,画家、作家、艺术家陈丹青在大陆文坛上介绍的木心写上海的散文名篇«上海赋»,与«文学回忆录»等一系列著作,也在大陆掀起一阵"木心热"。 <p class="ql-block">江南六大古镇,原应属周庄名气最大,说是江南第一水乡。而且开发也比乌镇早了六到七年,但被乌镇后来居上,在各方面被超越。究其原因,竟是一部电视剧《似水年华》惹的“祸”。</p> <p class="ql-block">当初《似水年华》摄制组首选拍摄地是周庄,但周庄要场地租金等等,剧组的资金本有些不足。被乌镇获得此信息后,乌镇镇政府与剧组达成创新合作,免除全部场地租金,并设立了奖励机制,剧集内每提及一次”乌镇“即奖励1万元。最终全剧累计提及300多次,乌镇倒贴了300多万元。但也随电视剧通在央视的播出,乌镇彻底在全国打响。</p> <p class="ql-block">在当时环境下,能有此眼光和魄力的人不多见,所以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并不是如有人说,当官不需才能,只需奴性。</p> <p class="ql-block">乌镇的开发与陈向宏有莫大的关系。1999年乌镇被开发,时任桐乡办公室主任的乌镇人陈向红,被调回乌镇负责乌镇的开发工作。他制定“规划先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确立“生态保护、环境第一”的原则,提出“历史街区再利用”的理论,亲手绘制近20万平方米的景区规划和民居修复施工方案图。蓝图绘制后,实施分为二步开发,从东栅到西栅,将乌镇从观光型古镇打造成了国际性的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小镇。</p> 木心大师的回归乌镇,也是陈向宏的杰作。1995年,客居美国的木心先生回到了他的故乡乌镇,那时,他已经离开老家五十二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其激动、忐忑的心情可想而知。而木心先生在五十多年间又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在这种情况下,他归乡时的感受,写出来时,也尤其令人动容。刚好他回去那天,乌镇下了一场南方罕见的雪,木心看到的破败狼藉的家园,深深地伤害了他的对家乡的思恋之情。那次归乡之后,木心在美国写下了一篇叫做《乌镇》的散文,发表在了1998年台湾的《中国时报》上。 而陈向宏有幸看到了《乌镇》的散文,陈向宏坚定了重新唤回乌镇的繁荣决心,也想让乌镇的大师回到自己的家乡。他经过陈丹青联系上木心大师,表达了故乡对游子眷念和渴慕之情,木心也感受到了家乡的盛情和诚意,终于在2006年,木心先生正式回乌镇定居。乌镇在木心故居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晚晴小筑“,让木心先生安度晚年。为了照顾木心的生活,乌镇还给木心先生配了一个厨师,两个助理,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现在“晚晴小筑”成了木心纪念馆。从木心大师的回归,也可以看出乌镇政府的胸襟与格局,乌镇的后来居上是有道理的。 <p class="ql-block">走在青石铺就的乌镇小巷里,把脚步轻轻落在千百年不老去的石板上,每一步都仿佛叩响了历史,每一块砖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不禁感觉到木心先生诗《从前慢》的意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虽然现在的乌镇商业化严重了,游客的嘈杂打破了乌镇的宁静,但微风拂过,还是能感到千年古镇的厚重,感到乌镇独特魅力,下次还会再来!</p> 资料选自网络<div> 2025年7月26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