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居蒲村的南明隐士

蒲村人(利俊)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在从南明永历五年(1651年)春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长达三十一年的时间里,以郑逢元、钱邦芑、胡执恭、胡钦华、钱点等为代表的众多明末遗臣、隐士,隐居蒲村,或避乱、或著述、或授徒、或交友;带给了蒲村这片拓荒之地以全新的文明,他们在山石上留下了大量题刻,形成了独特且寓意深远的摩崖文化;他们建造了以“他山”为主题的他山胜景,让“柳湖晓烟”成为远近闻名的余庆古八景之一;他们开馆授徒,教化村民,开启民智;他们吟诗作赋,留下的数以千计的诗文,奠定了黔北、更奠定了余庆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晨雾中的蒲村。</p> <p class="ql-block">郑逢元(1613—1689),字天虞,又名天问,贵州平溪卫(今玉屏)人,明崇祯年间举人。官衡州府司马、晋太守、总督滇黔楚蜀粤五省军务、太仆侍卿右侍郎、加尚书左都御史等。是一位“德功并立,忠孝两全”的高官。永历四年(1650年)冬,他以先行官身份与父母途经余庆时,其父病故。葬父后,奉母居蒲村,守制三年;期间得与后来退隐的钱邦芑“结为方外交”。永历六年(1652年)二月,永历帝到达安龙,郑逢元还朝;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清军攻占昆明,郑逢元祝发于滇之宝台山,“后缁衣归田,奉母至终”,享年七十六岁。</p> <p class="ql-block">钱邦芑书题“他山,钱开少放歌处,永历丁酉春题”题刻。</p> <p class="ql-block">钱邦芑(1602—1673),字开少,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历官巡按、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先后巡按四川、贵州。为拒孙可望十三次“迫以伪职”,遂“洁身不屈”,弃官归隐蒲村前后长达十三年之久。他之所以选择隐居蒲村,推测一因蒲村“景色迷人,村中土地肥沃,四周莽莽苍苍的森林大竹,中有小溪汩汩流淌,两岸有大可合抱的柳树百余株;溪中有泉十余处,吐水如串珠”,可谓世外桃源;二则得知同朝至交郑逢元正奉母丁忧于此。于是他于永历六年(1652年)春退隐蒲村,自喻“蒲村老农”。期间他买下蒲村东南的小山及山下百余亩土地,躬耕自给,筑堤成“柳湖”;筑茅屋数间,环屋修“假园”,伐木构“啸台”;选奇石耸立之高大者,镌刻“他山”两字,暗含“他乡”之意,“他山”由此得名。从此,钱邦芑在蒲村之他山潜心治学,广交朋友,设馆授徒,其间五进五出蒲村。</p> <p class="ql-block">他山远景。</p> <p class="ql-block">自永历四年(1650年)萌生退意到永历十一年(1657年)春赴滇履职,是他隐居蒲村的第一阶段。其足迹遍布瓮安、福泉、黎平、贵阳、修文、遵义、湄潭、凤冈等地;在他山时留下石刻二十一方,现存十九方;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以“气节自励,孝忠明室”,既不屑于孙可望伪职,又拒不降清的大明遗臣群体。永历十五年(1661年)冬,出滇回蒲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夏离蒲赴湘,是他隐居的第二阶段。这三年,永历帝亡缅,复兴明室已然无望,他心恢意冷,纵情山水,潜心著述;一边研读《周易》,创作易诗;一边以他山为题,创作了《他山记》、《他山赋》、《柳湖赋》、《蒲村归田》、《蒲村老农》等大量诗词歌赋。与此同时,他开馆授徒。仅从江苏老家带出来的和他任四川巡按时招收的偕隐弟子就多达二十人;随其从学有姓名的、有记载无姓名的、有事实无人数的更达数十人。他与弟子情同父子,其中不乏名人,如宋如嵩、宋如衡、傅石臣等黔中名人均出自其门下。另外,周边各县的众多好友,亦你来我往,交往密切。永历八年(1654年)阴历二月二十三日,钱邦芑五十三岁生日,一众好友胡凫庵、甘羽嘉、杜耳侯、胡钦华、许飞则、倪宁之、黄玺卿、冯仲之、黄月子等齐聚蒲村为他祝寿,隐居湄潭西来寺的郑於斯因故未到,特写文章派专人送达以表祝贺,其为人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年(1664年)夏,钱邦芑离蒲返乡,途经湖南时,先后从永州太守刘道著、宝庆太守李益阳编修郡志,此志未竣,他便病逝。其侄钱点“引柩葬于岳麓山下之集贤书院”。</p><p class="ql-block">隐居蒲村时间最长的是浙江嘉善人钱点。永历十一年(1657年)九月,因用计打败孙可望的钱邦芑应诏到昆明论功行赏,以功擢升正二品都察院掌事,得以与钱点相认;永历十五年(1661年)冬,钱点随叔偕隐蒲村,娶“山妻”,生“稚子”,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闲适生活。直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应刘应祁邀请,离蒲赴邵阳重修郡志止,他隐居蒲村二十年。后“止于常德”,“占籍为武陵人”,并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常德新居䃼樵堂,度过了他五十岁生日,此后便再没回过蒲村。对他在蒲村是否有后人的疑问,因无任何资料记载,不好妄加推测;但在离蒲村几公里远的穆姬山脚下,至今确实住着一户钱姓人家。</p><p class="ql-block">胡执恭、胡钦华父子,山阳人(今陕西商洛)。永历三年(1649年),因伪造诏书,诈封孙可望为“秦王”事败露,被逼监斩始作俑者和上司陈邦傅父子时而吓得“惊悸恍惚,因以成疾”的胡氏父子,侥幸捡回一命,惊慌逃亡蒲村,居数月后前往湄潭之苦练塘,余庆之客溪。</p><p class="ql-block">在其后的三百多年间,无计其数的地方官员、文人学士、地方贤达纷纷前往蒲村、他山拜谒、考察,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清华大学、华东师大等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也纷至沓来,一探究竟。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日,贵州省政府把他山摩崖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欣闻“他山”已被列入中央财政扶持的文旅项目,将重点打造。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又将成为“柳湖”成荫,“亭台宛转”、“应接不暇”的热门去处。</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在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三十余年间,一批堪称国之栋梁的饱学之士隐居蒲村,以“大量讴歌真善美的诗文,以及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关心民间疾苦,面对强权的鄙屑与大无畏,……开馆授徒,传播先进文化”等开疆拓土般的垦荒活动,影响和福佑了一方水土长达三百七十多年。</p><p class="ql-block">数百年来,生活在蒲村、他山的人们,传承了先贤们遗脉书香和家国情怀,执着耕读传家,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和幸福。</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致敬隐居蒲村的先贤们!</p><p class="ql-block">(本文史实采集自余庆、瓮安地方志,特致谢!2025年7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