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马沟陶瓷》出版

孙振松

<p class="ql-block">马沟,位于登封市大冶镇东南方向的荟萃山香山峰下。背靠香山峰,遥望荆木岭,东聚柏崖龙潭之灵气,西纳密岵磅礴之精华,中有滔滔洧水之润泽,受天地之恩惠,承万物之匮赠。是登封马沟窑陶瓷的发源地,发展地,传播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光里的马沟</p> <p class="ql-block">马沟在登封市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马沟陶瓷厂位置及交通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登封市大冶镇,历史上曾因制陶业繁盛被叫做“陶冶镇”。马沟窑是古代登封四大窑系之一,生产民用粗瓷。</p><p class="ql-block">民用粗瓷,包括缸、台、盆、罐、蒜臼等。二十一世纪前,在中国大多数农村农民家中都能够见到,是农家生产生活必须品。它集坚固耐用、防鼠防潮、价格低廉等优势,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大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缸(黑釉)</p> <p class="ql-block">台(豆绿釉)</p> <p class="ql-block">盆(黑釉)</p> <p class="ql-block">盆(豆绿釉)</p> <p class="ql-block">罐(流彩釉)</p> <p class="ql-block">蒜臼</p> <p class="ql-block">马沟窑范围,涵盖从洧水发源地的大冶镇西施村紫罗池,到新密市平陌镇的南窑沟,沿洧水两岸东西长约10多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近40平方公里。在这片广大区域内,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一区两带”。一区为香山西北方向的大片区域,包括洧源沟、马沟、椿树嘴、罐沟、耿湾、张庄、塔湾、冶窑、关帝庙沟、石道、泥池沟、周山、后河、南缸窑沟、西庄、坡寨、车湾、桥板河瓦背等自然村。两带指洧水两岸从发源地到新密平陌的广大区域。洧水南岸从平陌镇区南的南缸窑沟到南窑沟、洧源沟东沟,登封市的石板道、刘湾、庙湾、东河、河南、下沟、董家门 、鬼谷洞口、大冶桥沟等自然村;洧水北岸包括新密市平陌镇区西的碗窑沟、界河,登封市的砂锅洞、胡家门 、粉坊 门、弋湾后沟、西园、陈家沟、高门台、木兰洞、东徐庄、紫罗池等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登封马沟窑范围图</p> <p class="ql-block">只所以说这个区域内的制瓷业属马沟窑范围,是因为在这个区域内的所有生产作坊,不论规模大小,从业人员多少,一年之中生产时间长短,制坯、烧造的产品品种、器形规格、生产工艺,制坯工具、所用窑型等均相同。制瓷工匠可以在这些地区相互流通,并且有专业的烧窑师傅在区域内流动从事烧窑作业。</p> <p class="ql-block">老式馒头窑炉及生产作坊</p> <p class="ql-block">馒头窑炉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石轮(正面)</p> <p class="ql-block">石轮(背面)</p> <p class="ql-block">石轮按装剖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生产作坊及窑场布局平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端修工具轧子</p> <p class="ql-block">马沟窑手工制瓷流程图(包括机制)</p> <p class="ql-block">马沟窑坯体入窑组合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窑炉内坯体组合套装实例图片(2019年拍摄于弋文学窑场)</p> <p class="ql-block">马沟窑所用的原材料陶瓷粘土,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下部地层中。薄层状,多为灰色,灰白色,灰黄色,灰蓝色。矿体沿洧水两岸山坡广泛分布,与铝土矿共生。矿层稳定,质量优良、储量丰富,埋藏浅,宜于露天开采。大多数生产作坊都建立在矿区附近,除运输方便,还节约生产成本。</p> <p class="ql-block">马沟厂原料地马道里沟地质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马道里沟原材料开采地</p> <p class="ql-block">马道里沟原料理化指标</p> <p class="ql-block">马沟窑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发展,逐步形成并固定了自己独有的器形风格和特征。</p><p class="ql-block">(一)胎质坚硬,胎体厚重,坚如铁石,结实耐用。</p><p class="ql-block">(二)体大,浑厚,朴实,凝重,不涂绘,不雕琢,无渲染,线条流畅。</p><p class="ql-block">(三)釉面光泽纯净,光滑细腻,明光锃亮,可照人面,手抚温润如玉。釉色丰富,有黑、褐、豆瓣绿、杏黄和土黄等,以黑、褐色为主,伴有流红色。</p><p class="ql-block">(四)器形固定,型号多样。在固定的缸、台、盆、罐(瓮)大类下,根据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及经济条件,又分为大、中、小等不同型号。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需求。</p><p class="ql-block">(五)结构合理,方便使用者。缸类内口沿台阶和沿口较厚;盆类内沿光滑,外沿不但宽还专门设置有下台阶;罐子的双耳等,都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便于移动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马沟窑不同器形各部分名称</p> <p class="ql-block">马沟窑不同器形各部分名称</p> <p class="ql-block">马沟窑烧造历史悠久,据作者根据原马沟大庙石碑、香山庙历史及外出考察等综合考证:马沟窑始于唐、兴于宋、定于明、发展于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历史上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唐初或更早,即为初始时期,以陶为主。据考证其技术来源陕西耀州工匠。第二个时期是由陶器到瓷器质的升华时期,时间约在中唐后期或晚唐初期,因白居易在此时期教民改柴烧为煤烧,这是马沟窑由陶升华为瓷的重要标志。这两个时期器形主要是碗、盘等小形器具。第三个时期是宋以后至明初,是马沟窑发展壮大时期,窑场范围迅速扩大,器形逐步由小变大,工艺趋于成熟。第四个时期是明朝,器形定型,胎质轻薄,釉色稳定,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制、烧工艺技术。从分散的制瓷作坊逐步向专业窑场过渡,在专业窑场内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第五个时期从新中国建立到二十世纪末,是马沟窑陶瓷业发展的顶峰时期。</p> <p class="ql-block">马沟台子后出土明瓷罐</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马沟陶瓷业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953年至1958年7月为第一阶段。已经形成集中、专业、规模化生产的马沟匠人积极响应党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率先在马沟、洧源沟按照区片成立了3个生产合作组。合作组共有大小窑炉10多座,25个生产作坊,从业者近百人。1954年4月,罐沟、洧源沟、椿树嘴、刘湾所有作坊都相继建立了合作组。同年10月,在登封县委派出专门工作组具体指导下,于1955年1月1日,所有合作组共同成立“登封县马沟缸业生产合作社”。缸业生产合作社地域以马沟为中心,东到洧源沟,西到罐沟,社区净生产面积约57764平方米。约有40盘轮子,19座窑炉,从业人员近两百人。1958年4月,在“登封县马沟缸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撤社建厂,成立“地方国营登封县马沟第一陶瓷厂”,年生产陶瓷制品突破十一万三千件,进入了初步繁盛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在走集体化的过程中,马沟窑范围内的大多数生产作坊因另星分散,无法形成生产规模,使本就“农忙务农、农闲做缸”的家庭式作坊全部停产。</p> <p class="ql-block">马沟缸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社区范围</p> <p class="ql-block">马沟缸业生产合作社时期生产作坊及窑炉分布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从1958年7月至1960年4月,这是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为服务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马沟停止陶瓷生产,全部转行业生产耐火砖,更名为“地方国营登封县八〇一耐火器材厂”,从业工人最多时达到556人。虽然转产没有陶瓷生产,但为后来的陶瓷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县人委征用马沟西岭土地28亩扩新建厂址,建设大厂房,烘干房;购进锅驼机,实现原材料粉碎半机械化等。</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为恢复陶瓷生产阶段,从1960年4月至1965年。1960年初,马沟在全面恢复陶瓷生产的同时,恢复“地方国营登封县马沟第一陶瓷厂”名称。1963年10月,马沟厂由县重工业局归口管理调整到轻工业口管理,企业性质由地方国营调整为县办大集体,更名为“登封县马沟陶瓷合作工厂”。</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原本马沟窑范围内停产的相对集中的生产作坊相继恢复生产。性质均为农村集体企业。</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五年建行政区</p> <p class="ql-block">马沟新厂区(部分)</p> <p class="ql-block">1965年至1976年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马沟陶瓷又一次发生质的变革,由手工制作全部升华为机械化生产。手工制坯轮子全部陶汰,馒头窑炉全部改为倒焰窑。手工制瓷工艺宣告结束。生产量大幅提高,产品远销河南各地及安微等周边省。</p><p class="ql-block">1976年后,马沟适应时代潮流,又一次全部转产为耐火材料生产。</p> <p class="ql-block">马沟新、老厂区位置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马沟新、老厂区生产、生活设施布局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新式倒焰窑</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阶段是在1976年后到改革开放。马沟结束陶瓷生产后,为马沟周边广大地区的陶瓷业提供了发展机遇,队办企业、社办企业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马沟陶瓷在塔湾、周山、瓦背、张庄、弋湾、刘湾、沙锅洞等地遍地开花,成为农民快速致富的途经之一,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年轻制瓷工匠,马沟陶瓷工艺又一次得到传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马沟地区的吴海军、弋文学、周长升等人仍在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再一次彰显出马沟陶瓷旺盛、强大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马沟地区陶瓷生产地区(周山窑炉)</p> <p class="ql-block">马沟地区陶瓷生产地区(车湾窑炉)</p> <p class="ql-block">马沟地区陶瓷生产地区(车湾货场)</p> <p class="ql-block">马沟地区陶瓷生产地区(张庄窑炉)</p> <p class="ql-block">张庄生产区窑炉内部坯体组装实例图(2019年拍摄于弋文学窑场)</p> <p class="ql-block">《登封马沟陶瓷》一书,对马沟陶瓷的发展历史、传承方法、原材料开采与加工、窑场及生产设施以及成型、施釉、装出窑、烧成等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将与人类和谐共生、相随相伴千多年土与火的手工艺技术加以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填补了历史上粗瓷加工工艺无有完整、系统文字记载的空白。不仅是对马沟窑古老陶瓷工艺的敬畏与崇敬,更是对历代所有粗瓷制瓷工匠们的告慰与纪念。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顾问,登封市嵩山方言研究会会长、嵩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秘书长、副会长,民俗专家冯昶富先生为该书做序中所说:“此书不仅是有存藏价值的陶瓷行业专著,也是陶瓷制作工艺的培训教材和工具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登封马沟陶瓷》一书作者的父亲12岁就在马沟当学徒学习制瓷工艺,系登封马沟陶瓷厂最高六级缸匠之一。作者本人6岁随母亲进厂,在厂当过工人、做过行政管理、厂长。从事过陶瓷生产的各种生产工艺,见证了马沟陶瓷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变化与变革。编纂、出版《登封市耐火材料厂志》,对登封马沟陶瓷有多年的研究,<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封马沟陶瓷》一书是其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陕西耀州陶瓷博物馆考察</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香山庙考察</p> <p class="ql-block">登封篆刻名家孙宏欣为本书刻制书名“登封马沟陶瓷”(见本书封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