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当建军98周年的军旗在晨曦中猎猎飞扬,我们再次翻开这本承载着16年前相聚记忆的《火红青春—前线歌舞团舞蹈队69-75年战友纪念册》,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16年前的那次相聚,是战友们跨越时光的重逢。86张熟悉的面孔定格在册,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段与青春、与军营、与舞蹈相关的滚烫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本纪念册已成为我们心中不可替代的珍藏。它不仅记录着16年前相聚的欢声笑语,更串联起我们在军营里结下的深厚情谊。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只要翻开它,那些一起训练、一起演出、一起分享喜怒哀乐的日子就会清晰浮现,那份属于战友的默契与温暖就会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纪念册上,老团长何仿留下了殷切寄语,字里行间满是对我们青春岁月的肯定与期许;老战友陈遹在后记中对当年部队生活的细腻再现,让那段共同的记忆有了更生动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这本纪念册,是我们火红青春的缩影,是战友情深的见证,更是一份永不褪色的永久回忆。愿它始终提醒我们:那段在军营里并肩奋斗的时光,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那些一同走过的战友,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 <b>序 言</b></p><p class="ql-block"> 2009年4月25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南京警备区东宫大酒店的大厅里响起了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背景音乐,陪衬着阵阵欢声笑语,前线歌舞团舞蹈队六九—七五年战友联谊会在这里召开。张张熟悉/亲切/饱含热泪的面孔在此亮相/握手/拥抱!谈啊、笑啊、跳啊!当年同室训练,同锅吃饭,同台演出的小文艺兵在今天过了不惑之年后欢聚一堂,有说不完的话,抒不尽的情!我应邀出席这次盛会,面对此情此景,全然忘却了我是已近耄耋的老人,好象年轻了许多,又回到三十年前,回忆的闸门打开。思绪像激流奔涌……</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全国处于“文革”动乱之中,前线歌舞团也受到影响。1969年前线话剧团/歌舞团/歌剧团整编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队:下属一队(话剧)、二队(歌剧),人员都处于青黄不接之际。上级党委决定,收回部分老业务骨干,积极招收新生力量从小培养。在当年招收了12名女舞蹈学员的基础上,于七十年代第一个春天,一群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分别从东海之滨、黄山之麓、淮河两岸、苏北平原、太湖之畔…… 陆续和聚金陵古城—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队。这40多棵舞蹈幼苗和声乐//器乐学员连同几位可爱可亲的老师领导。组成了又一个艺术摇篮学员队。因为年龄都小,老同志都爱称之为“小三队”,从此在卫岗55号大院进行正规、严格的专业舞蹈训练和政治、文化学习。学员队先后开设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毯子功、音乐乐理等专业训练课程。同时还开设了语文、数学、历史等文化课程。 </p><p class="ql-block"> 学员队在进行业务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开荒种菜等劳动生产。经过几年的学习训练,全体学员不但在业务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文化程度上普遍达到了中专以上水平。并且在政治上也有了较大进步,不少学员陆续加入了共青团组织,还有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p><p class="ql-block"> 1972年学员队作为一个的建制,在有关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南京军区司、政、后机关组织的野营拉练。小学员们从打背包、睡地铺、行军、“烫脚”、挑泡”、到紧急集合、站岗放哨、向部队和群众进行文艺宣传鼓动。他(她)们路经茅山地区,学习当年抗日军民的艰苦斗争史;路经华西大队,学习华西人的创业精神。夜行军,在皖南山区泥泞的小路上“摸爬滚打”锤练筋骨,锻炼意志。他们的小小“铁脚板”走遍“太湖南北走廊” 的苏、沪、浙、皖很多地方。1975年10月,前线歌舞团重新恢复了建制,经南京军区政治部批准,学员们陆续被正式任命为演员,编入舞蹈队。几乎是同时,从江、浙、沪、皖等地,经过一年多选拔的一批新学员也来到了卫岗,给前线增添了新鲜血液。</p><p class="ql-block"> 他们先后排练演出了舞剧《红色娘子军》、《草原儿女》、《沂蒙颂》、《金凤凰》,舞蹈《上前方之路》、《东海渔歌》 《煤田新歌》、《雨夜查线》、《架线兵》、《城市女民兵》、《明珠》、《天将晓》、《夜练》、《起飞线上》、《奶酒献给毛主席》、《美好的心愿》、《海岛泉边》、《敦煌彩塑》、《陈喜与春妮》、《黄河魂》等。1976年他(她)们随团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舞蹈单、双、三比赛,表演了三人舞《野营路上炊事兵》、《水乡送粮》获优秀节目奖。1977年在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中,他( 她)们表演的女子舞蹈《水乡送粮》、男子舞蹈《龙腾虎跃》获得总政颁发的优秀节目奖。全国有许多文艺团体派人来学习。在全国各地演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还光荣地受到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80年代初期,他(她)们表演的舞蹈《再见吧,妈妈》、《醉剑》和《希望》在全国第二届舞蹈单、双、三比赛中获得创作、表演一等奖和二等奖:《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一条大河》《采蘑菇》等节目都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前线歌舞团二度辉煌的重要标志之一。 1983年受总政委派出访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 </p><p class="ql-block"> 他们深入连队、深入边海防,为部队服务,为战士服务,足迹遍布舟山群岛、东海前哨、黄海之滨、盐埠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1979年他们随团参加中央慰问团赴云南昆明、开远、河口、滇西楚雄、下关、大理等地慰问边防部队,军营、哨所、兵站都留下他们的舞姿。边关、海防、基地都留下他们的身影。回顾数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当年天真、稚嫩的小文艺兵而今已步入中年, 精明干练,成家立业。为人之父母且事业有成。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还有人远在异国他乡。他们有的在部队、地方歌舞团任艺术指导、舞蹈编导及领导工作;有的在高等院校担任教授、副教授等,从事舞蹈理论研究和舞蹈教学工作;有的在政府文化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的管理工作;有的在政府机关任国家公务员。他们中间有外交官、税务官、检察官、外贸工作人员;还有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式下,下海经商成为私营企业家,纳税大户,公益事业的捐款人;更有的远在北非洲创业,与所在国政府、人民建立了良好关系。 </p><p class="ql-block"> 《火红青春》—前线歌舞团舞蹈队69-75年战友纪念册出版了,它记载着前线歌舞团承上启下这一代人难忘的岁月,闪光的历程,必将鼓舞他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奋勇前进,它为当今的、未来的小文艺兵和“前线”战友的子孙后辈树立了一个鲜活的好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p><p class="ql-block"> 何仿</p><p class="ql-block"> 2009年4月于南京</p> <p class="ql-block"> <b>踏歌行</b></p><p class="ql-block"> 踏歌,中国古代歌舞形式。踏地为节,载歌载舞。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宫女,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唐刘禹锡作《踏歌词》;宋人亦画有《踏歌图》。前线歌舞团(宣传队三队)职司歌舞,源自踏歌。谨将置身其中的经历感受草成此章,献给同时踏歌的舞者们。</p> <p class="ql-block"> (本文撰稿:陈遹)</p><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有赖筹建组全体成员的精心策划和艰苦细致工作,并得到何仿老团长、其他老领导和各位老师的热心帮助;仰仗李强、方忞、张建国和洪明等老战友的慷慨解囊;娘家--前线歌舞团的现任领导和战友们给予大力支持,南京警备区也提供了极大方便。全体与会人员更是密切配合,确保了所有议程的顺利进行,可以说是和谐圆满!在这里一并表示衷心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