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升起时,我们奔向天安门

嘻之啷

<p class="ql-block">口述:米耀忠</p> <p class="ql-block">当胸前挂上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冰凉的金属贴着滚烫的心口,恍惚间,那些被岁月浸润的片段又清晰起来——入党时举起的右拳,还有半个多世纪前,率领三十多名红卫兵奔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的日夜,都在光晕里轻轻晃动。</p><p class="ql-block">1960年7月,我从太原六中初中毕业,留校进了校办工厂。日子在机床的嗡鸣里静静淌着,直到文革的浪潮涌来。那时,毛主席多次检阅红卫兵的消息像火种,在每个中学的校园里燎原。太原六中作为重点学校,红卫兵们攥着红袖章,一遍遍向校方请命,盼着能到北京去,到中南海边,到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亲眼见见伟大领袖。</p><p class="ql-block">1966年国庆刚过,校领导找到我时,阳光正透过办公室的窗棂,在介绍信上投下亮斑。“带队去北京,参加毛主席第八次检阅。”一句话砸在心上,又热又沉。这是何等的光荣!我们来不及细想,往家捎个口信,有的同学家长不在,就往门上贴张纸条:“赴京串联,勿念”。背上装着笔记本和红宝书的绿挎包,三十多个身影就迎着风出发了。</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交通远没有如今便捷,从太原到北京,竟绕成了一条曲折的线。去北京的火车票早被抢空,我们合计着先奔西安。凭着介绍信,在黄河古渡风陵渡乘轮渡到潼关,再换乘汽车,一路颠簸到了西安。接待的同志端来水果,安排好食宿,却带来个急讯:近期无直达北京的火车。我们咬咬牙,转向郑州——中原枢纽,总能有车吧?</p><p class="ql-block">可郑州的火车站像个沸腾的锅。候车室里人挤人,剪票口一开,我们拼着年轻力壮往前冲,却被卡在车门外。眼看火车要开,不知谁喊了声“爬窗户”,先有人灵巧地翻进去,再伸手把下面的人拽上来。三十多个人,就这样挤在过道、厕所旁,甚至座位底下。车窗外,常能看见举着红旗的学生,唱着革命歌曲沿铁道步行,我们隔着玻璃和他们挥手,火车走走停停,像一串喘着气的铁家伙。</p><p class="ql-block">到了郑州,往北的车票还是没指望。站前大街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的标语红得耀眼,高音喇叭里《东方红》的旋律此起彼伏。我们跟着节拍齐唱,脚步却没停——接待站说,去武汉转车或许有希望。又一场挤火车的硬仗,汗湿透了单衣,可谁也没抱怨,心里的火比天气还旺。在武汉等了几天,还是没票,接待的同志建议:“曲线进京吧,上海转南京,再往北。”“走!”三十多张嘴异口同声,生怕耽误了日子。</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中国,真是一盘棋。无论到哪个城市,红卫兵都被当作亲人。管吃管住,还常能收到水果、饼干。辗转半个多月,当北京站的站牌撞进眼里时,有人忍不住哭了,又笑着抹掉眼泪。</p><p class="ql-block">11月25日凌晨,天还没亮,我们就汇入了天安门广场的人潮。二十多万红卫兵从全国各地涌来,像一片跳动的火焰海。太阳升起来时,广播里传来毛主席的声音,瞬间点燃了全场。人群像潮水般涌动,我们随着队伍走过天安门,“毛主席万岁”的呼喊震得耳朵发鸣。远远望见城楼上,毛主席挥动着语录,回应我们“红卫兵万岁”,那一刻,浑身的血都在烧。广场虽挤,却井然有序,警卫战士的身影在晨光里格外挺拔。</p><p class="ql-block">这场检阅,成了我们一生中最亮的光。回太原后,省政府部门注意到我们这支队伍——组织有力,团结一心。我的档案被一家热门的纺织厂取走,他们说我有组织能力,调去了工宣队。后来,因为积极向组织靠拢,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那年我风华正茂,眼里的光,一半是对未来的憧憬,一半是对信仰的赤诚。三十多个伙伴的笑脸,火车窗上的哈气,天安门广场的朝阳,还有毛主席挥动的手……这些画面,跟着纪念章的光一起,在胸口发烫。那是特殊年代里,一代人对国家、对民族最滚烫的热爱,是刻在骨头上的记忆,影响了我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