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电视机的岁月

成都王立

(四川广播电视报2025/8/1) <h3>20世纪70年代,于成都而言,电视宛如一颗遥不可及的星辰,闪烁在稀缺与未知的夜空。彼时,收音机亦是稀罕之物,而我,不过是一名三级工,每月37.50元的工资,在生活的重压下,买电视机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市场上更是一机难求。<br></br>成都电视台发射台静立在人民南路百货大楼楼顶,仅二频道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每周二、六晚7点30分,那短暂的两小时,是电视与人们短暂的邂逅,新闻与电影交织成一场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然而,生活的困窘让人们无力购置电视,于是,自装的火花在人们心中悄然点燃。我因早年有过装收音机、扩大器的经历,顺理成章地成了这自装电视“发烧友”中的一员。<br></br>70年代初,自装电视的征程开启,我们采用的是“红光电子管厂”的不合格示波管,彼时晶体管质量不佳,全赖电子管撑起这一方天地。第一台自装电视,体积如方桌般庞大,屏幕却仅有13厘米的圆形,绿色的单色光,宛如夜空中一颗微弱的星。在无示波器、扫频仪的艰难条件下,我们仅凭耳机听50赫的视频声音,竟奇迹般地调出了图像与声音。那一刻,同院的大人小孩如潮水般围在碗口大小的屏幕前,观看《卖花姑娘》,有人被剧情深深打动,竟痛哭失声,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br></br>后来,我又装了一台35cm(14寸)的黑白电视,用的是30元一支的处理品显象管,全电子管安装,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h3></br><h3>76年,街上开始售卖9寸黑白电视,260多元的天价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让我们望而却步。77年初,我在上海出差时,花9元买了处理品9寸显象管,带回成都,收集零件、筛选线路,安装晶体管电视机。从绕变压器铁芯线圈到自制印刷电路板,每一步都饱含着我们的智慧与汗水。<br></br>这台自装电视,一直陪伴我到80年代中后期。家中贷款买14寸彩电后,它仍发挥着余热,停电时,用汽车电瓶带动,让家人学完了电大课程。如今,它静静躺在床脚,虽已不再使用,却承载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珍藏,每一次回忆,都如同一首悠扬的老歌,在心中缓缓奏响。</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HWDOD7gJV79s0xUYYBadg?clicktag=bar_share&scene=294&clickpos=1669&from_safari=0"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