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理如镜 照见人生—— 观看李海水老师精研班直播,读吴忠民老师《练拳是修身,修拳是做人》有感。 撰文:孙柏远

山东孙柏远

<p class="ql-block">红河谷的酷暑熔炉,淬炼的不仅是拳友们的衣衫与意志,更似一场灵魂的洗礼。吴忠民老师笔下那汗透重衣却目光如炬的习拳身影,李海水老师如清风甘霖般的谆谆教诲,袁淑红老师一丝不苟的示范,连同那场“动容”而下的甘霖,共同勾勒出一幅“拳道即人道”的修行画卷。吴老师文末的箴言——“练拳是强健体魄...修拳是教会我们人生的智慧”,如暮鼓晨钟,引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练拳是修身”,其意蕴在汗水与意志的交融中不言自明。而李海水老师于授拳中点化的“修拳即做人”之理,则在精微的拳理剖析中绽放出智慧的光芒。尤其当他拆解“入榫”之妙,其教诲已远超技法层面,直指人心:</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强调,“入榫”乃击打前的蓄势与整合,其核心在于建立周身无处不太极的“八面支撑”之态:</p> <p class="ql-block">“百会上领尾闾下插”,是为有上有下,立身中正,顶天立地。这岂非人生坐标的基石?昂首不傲,扎根不惰。</p><p class="ql-block">“两胯向左右两边打开”,是为有左有右,稳固根基,开阔心胸。此即待人接物的格局,兼容并包,不偏不倚。</p> <p class="ql-block">  “前面掤住,命门后撑”,是为有前有后,劲力饱满,不丢不顶。恰似处世之道,既要勇猛精进(掤住),亦需深沉后盾(后撑),进退有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内外相合”,是为神意气劲与筋骨皮肉的高度统一。这要求我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p><p class="ql-block"> 那“形如坐凳,走如耕地,怀若抱树”的意象,更是将拳架赋予了沉雄的生命力:如坐凳般沉稳踏实,如耕地般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如抱树般怀抱虚空、虚灵包容。</p> <p class="ql-block">他更以精炼口诀点化核心状态:“胸前空荡荡,腹内沉甸甸;顶头立腰鼓命门,松腰落胯往下沉”。胸中空灵,方能容万物而不滞;腹内沉实,方显底气与涵养。顶头立腰,精神昂扬;松腰落胯,根基深植。这“空”与“沉”的辩证,“顶”与“松”的统一,不正是为人处世追求的境界?既要保持精神的清朗与超脱(空荡荡),又要具备深厚的底蕴与担当(沉甸甸);既要坚守原则、志向高远(顶头立腰),又要谦逊务实、脚踏实地(松腰落胯)。</p> <p class="ql-block">尤为警醒的是李老师以“人如一口钟”作喻:“人如一口钟,尾闾要悬空,行拳须谨慎,防止警钟鸣。”尾闾悬空,是灵动的关键,是劲力转换的枢纽,更暗喻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与审慎。这“悬空”的警醒,时刻提醒习拳者(亦如做人者):姿态需端正(钟形),心念需专注(谨慎),稍有偏差(撅臀、伸手过长、翘尾巴),便可能失去平衡,招致失败(警钟鸣)!这与其“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别翘尾巴,要低调”的告诫一脉相承,将拳架中的力学平衡升华为人生的道德与智慧平衡。</p> <p class="ql-block">拳锋所向,亦是心路归途。 吴忠民老师言“拳如一面镜子”,诚哉斯言!当我们体悟李老师所授之“入榫”要义,追求那“八面支撑”的浑圆劲势,践行那“空沉相济”、“顶松合一”、“形意相合”的状态,谨记那“人如悬钟”的警示时,我们锤炼的何止是筋骨?每一次肩胯的开合,每一次劲力的流转,每一次“入榫”的整合,无不是在打磨心性,映照人格——在拳架的方圆规矩中,我们学习着立身处世的端正;在劲力的阴阳转换间,我们领悟着刚柔并济的智慧;在“尾闾悬空”的警醒里,我们涵养着谦卑谨慎的德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故曰:练拳修身,以汗水磨砺意志之刚;修拳做人,以拳理淬炼心性之柔。刚柔相济,方成大道。这夏日的拳影汗光,不仅是一招一式的精进,更是一次次以身体为笔,以拳理为墨,在生命的宣纸上书写“人”字的庄严修行。愿我们皆能以此镜鉴心,以拳悟道,练好这套拳,让太极的智慧,真正照亮那漫长而深邃的人生旅途。</p> <p class="ql-block">孙柏远,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山东平邑县见义勇为协会监事长,兼任老年大学太极拳教师。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段位制考评员,国家B级传统武术教练员,国家传统武术一级裁判员,扎西拳艺山东平邑传播中心主任,临沂市武术运动协会常务理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09年因膝盖半月板撕裂伤康复后,开始习练太极拳,先期参加扎西大师和张阁、齐香銮、杨大卫等多位老师培训班学习传统杨氏太极拳,后期专一参加李海水老师提高班、精研办、教练班、私教班学习。潜心研究、习练和传播传统杨氏太极拳。</p> <p class="ql-block">多次在国际、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包括全球太极拳网络大赛传统杨氏太极拳一等奖,第一届中国—东盟武术大赛传统杨氏太极拳、剑一等奖,山东省太极拳锦标赛太极剑第一名、健身气功八段锦一等奖等。长期担任省市级武术赛事裁判,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13年起开展公益培训,组织太极拳展演活动,累计学员超万人次。2024年成立扎西拳艺平邑传播中心,致力于推广传统杨氏太极拳,广受好评。</p> <p class="ql-block">以拳悟道,太极修身</p> <p class="ql-block">附:练拳是修身,修拳是做人</p><p class="ql-block">撰稿:吴忠民</p><p class="ql-block"> 素有避暑胜地美誉、被称为太极道场的陕西红河谷,在多年未遇持续高温的特殊天气里,也是酷暑难耐。太极拳的教学也显得异常艰辛。老师、学员个个汗流浃背,一次次湿透了衣衫也难以消磨大家的意志,恶劣的天气也无法阻挡一心向学的脚步。扎西拳艺2025年第六期李海水老师太极拳精研班,15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学习热情依然是那么高涨!李海水老师严谨细致、幽默风趣地教学,犹如习习清风、雨露甘霖,滋润着学员们的心田。炎热的天气也未使助教袁淑红老师产生丝毫的懈怠,示范动作依然是那么认真负责,标准规范。阵阵掌声,是学员发自内心对老师们的敬重和感激!老天为之动容,一场迟来的雨水,终于让红河谷恢复了往日的清爽!前来避暑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拳架的核心要领,劲势的流动变化,李海水老师除了课堂上尽可能的系统全面讲解外,还让大家细致观察袁淑红老师示范动作之间的衔接变化。每次开课之前,总是耐心详细的解答拳友、以及直播间网友提出的困惑和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为其纠错。苦口婆心,不辞辛劳,真的好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李老师在给我们纠错时讲到:“练拳就是修身,修拳就是做人。”在讲“倒撵猴”一式时强调:“太极步不单是要练好前进步,侧行步、退步同样要做到“点起点落,轻起轻落,缓起缓落,起脚不蹬,落脚无声,起承转合之间不能滞、不能懈,始终做到连绵不断,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松肩开胯,要有横向松开掤撑的意识,打出“横行霸道”(八面支撑)的劲势……”</p><p class="ql-block">在“倒撵猴”一式关键节点“入榫”纠错时,发现许多学员有前面的手臂伸得过长,发力之前先撅臀的现象,风趣地说到:“打拳和做人一样,手不要伸得过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别翘尾巴,要低调,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能容方显大度,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接着反复为大家讲解示范“入榫”正确要领:“接上式,左脚勾挂蹬踩弧形后撤,脚尖着地时,右手后撩上提折臂到耳侧,左脚逐渐踏实时,右手到肩前,松左肩沉左肘左手微后收,两手合住,就像抱了个蓝球一样,入榫,尾闾下插有向前下兜着的劲,两脚互为其根,在渐变中,神意劲势皆向前,唯有胸腹向后走………”</p><p class="ql-block">师父的教诲不断萦绕在我的耳旁,练拳是强健体魄,增强意志,提高耐挫力,增加我们在遭遇逆境时的韧劲;修拳是教会我们人生的智慧,拳如一面镜子,照亮你的人生。教你学会抱璞守拙,成就一番事业,更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丰富自己的生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塑造我们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在太极拳的世界里,用心去体会它的魅力,用行动去践行它的理念,用太极的智慧照亮我们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第136号弟子 吴忠民写于红河谷2025年7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