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之行(八):走过莫斯科大学、俄罗斯外交部大楼走进莫斯科阿尔巴特街

黄震

<p class="ql-block">  《我的美篇作品集》第158篇作品</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华为Pura70 ultra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来到莫斯科,一定要去莫斯科大学看看。这里虽然是高等学府,也是莫斯科一个非去不可的重要景点,而且莫斯科大学的主楼(高240米,据介绍有3万多间房间),是著名的七姐妹建筑群(后面将会介绍莫斯科著名的斯大林式“七姐妹”建筑群)里的老大姐</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大学</p><p class="ql-block">英雄般的建筑、史诗般的结构、无与伦比的辉煌,这些赞美都属于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它是著名的七姐妹建筑群里的老大姐,坐落在莫斯科地势最高的列宁山上(现在叫麻雀山),由苏维埃宫的设计者约凡设计。</p><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虽然通常称这里为“莫斯科大学”,其实它的真名叫罗蒙诺索夫大学,因为这位俄国最伟大的学者早在1755年时便创立了这所大学。普希金曾说:罗蒙诺索夫创建了莫斯科大学,我们可以这样说,罗蒙诺索夫本人就是一所大学,说他是历史学家、修辞学家、机械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他对一切都曾亲身体验过并深入地研究过。</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大学的旧校址曾位于莫斯科市中心。1953年大学新主楼在麻雀山建成后,莫斯科大学全部迁至麻雀山。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大学、1990年之前的欧洲最高建筑,莫斯科大学的主楼高240米,共33层、三万多间房间。从斯大林式建筑七姐妹的外观上来讲,莫斯科大学主楼是最为壮观的!当年的工程耗资约2亿美金。主楼的石材全部是产自阿尔卑斯山区,主楼前后各是一个大公园,树木茂盛、景观众多、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莫斯科大学是开放式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大学主楼前还有一个莫斯科最高的观景台。由于这里地势高,视野开阔,成为一览莫斯科城市天际的好地方。这里原来叫列宁山,现在叫麻雀山,位于莫斯科西南,是莫斯科的最高处,站在这里俯瞰莫斯科市区,美丽景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这是离莫斯科大学主楼不远处的一个公交站台(莫斯科的公交站台都很简单)</p> <p class="ql-block">前面说到莫斯科大学的宏伟建筑是俄罗斯莫斯科“斯大林式七姐妹建筑群”之一,本美篇后面介绍的俄罗斯外交部大楼也是“七姐妹”建筑群之一。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斯大林式“七姐妹”建筑群的情况。</p><p class="ql-block">“七姐妹”一系列建筑群建造于斯大林执政的最后十年间,结合了巴洛克式城堡塔、中世纪欧洲哥德式与美国1930年代摩天楼的特色。同样位于莫斯科于2003年完成的凯旋宫,被称为第八个塔。</p><p class="ql-block">建筑缘起——</p><p class="ql-block">1945年,二战胜利,苏联以2700万人牺牲、1710座城市被毁的代价,换来了世界格局新主人的交椅,莫斯科,这座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首都,经历了4年的战争,没有被狂人从地球上抹掉,依然屹立于此。高大的厂房、宽阔的街道、绿树成荫、挂满勋章的军人,种种迹象都在告诉人们:苏联将成为世界的主人!</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斯大林总觉得在莫斯科这个世界无产阶级的首都里,“红色”建筑少得可怜!瓦西里大教堂、红场是伊凡雷帝时期建造,克里姆林宫、古姆者都是沙俄时代的建筑。赫鲁晓夫回忆起斯大林的话:“我们赢得了战争,到时候外国人会来到莫斯科参观,可我们连摩天大楼都没有,不过是个无精打采的首都,比曼哈顿简直差远了。”斯大林认为莫斯科缺少的东西就是——摩天大楼。1947年,斯大林提议在莫斯科建设一大批摩天大楼。但是经过了高层讨论研究后,大家普遍认为莫斯科不适合建设摩天大楼,除城市规划因素外,摩天大楼是帝国主义的象征(当时仅有美国有摩天大楼),但是大家更不会让领袖难堪,于是摩天大楼进入了设计研究阶段。</p> <p class="ql-block">建筑名称</p><p class="ql-block">从1948年起,莫斯科开始怀上了这七胞胎……</p><p class="ql-block">一、莫斯科大学(The Moscow State University,1949-1953)</p><p class="ql-block">二、列宁格勒饭店(The Leningradskaya Hotel,1949-1953)</p><p class="ql-block">三、劳动模范公寓(Kotelnicheskaya Embankment Apartments,1948-1952)</p><p class="ql-block">四、重工业部大楼(The Red Gates Administrative Building,1949-1953)</p><p class="ql-block">五、乌克兰饭店(The Hotel Ukraina,1950-1956)</p><p class="ql-block">六、文化人公寓(The Kudrinskaya Square Building,1950-1954)</p><p class="ql-block">七、外交部大楼(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1948-1953)</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莫斯科市区的一条著名的步行街。这里被称之为莫斯科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市中心的一条不寻常的步行街。阿尔巴特街起源于15世纪,紧邻莫斯科河,是莫斯科市现存最古老的街道之一。</p><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虽狭小短促,只有八、九百米长,十来米宽,俄罗斯风情却非常浓厚,俄罗斯人称之为“莫斯科的精灵”、“莫斯科的灵魂”。在这方砖铺成的街道上,既能看到最传统、最古朴的东西,也能看到最现代、最时尚的玩意儿。街道两侧,那些古色古香的老店,卖传统工艺的特色店铺,像古董一样陈列着,杂然相间的,却是非常时尚的咖啡店,服装店,精致的礼品店。</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街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关于阿尔巴特街街名的由来,传说从前这里住着许多阿拉伯商人,他们经常用板车装载货物,人们就用板车的俄语发音,来命名这条街。不过,又有人说,“阿尔巴特”是阿拉伯语,意为近邻。这或许寓意着,文化无处不在,艺术就在身边。在有关莫斯科城的史料里,阿尔巴特街最早被记录,则是1493年。从派斯卡教堂的一场大火烧到了这里。而10多年后的1507,源自这里的一场大火,又使得莫斯科25000间房屋夷为平地。可以说,阿尔巴特街既目睹过商人的驼队,也承受过侵略者蒙古人,波兰军队,拿破仑,甚至纳粹德国炮弹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曾是艺人和画家荟萃的天堂,保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阿尔巴特街的小店铺一家挨一家,商品种类极其繁多,如暖和的护耳皮帽,精心编制的大草鞋,琳琅满目的耳环、坠子,各种古怪的护身符,别致的小包,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衫,年代久远的宣传画,伪造的证件,古董,雕塑,绘有俄罗斯历届领导人形象的玩偶套娃......,街头作画的艺人也是阿尔巴特街上一道不灭的风景。 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最富盛名的商业街,它对俄罗斯人的意义相当于北京人的“西单”和“王府井”。</p> <p class="ql-block">这是俄罗斯著名的弹唱诗人布拉特·奥库贾瓦,作词作曲并演唱的《阿尔巴特街之歌》,虽然只有短短的12句歌词,里面却蕴含谈了诗人对阿尔巴特街浓浓的无限的热爱。</p><p class="ql-block">布拉特·奥库贾瓦成为阿尔巴特标志</p><p class="ql-block">奥库贾瓦生于1924年,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阿尔巴特街上度过的,所以他对阿尔巴特街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先后创作了36首赞美阿尔巴特街的诗篇,其中很多后来被谱了曲,有些还成为电影的主题曲。</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像是奥库贾瓦去世五年后,于2002年树立的,这是阿尔巴特街的标志之一,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最古老的街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阿尔巴特街53号,是普希金的故居。普希金1799年出生于此,度过了去皇村中学读书前的12个春秋。结束了在南方的流放后,再次回到这里。并在1831年,与“俄国第一美人”娜塔丽娅·冈察洛娃结婚后,居住在这里。这是诗人短暂一生中最灿烂美好的时光,也是诗人苦难生涯中惟一的幸福之所。婚后第六天,诗人给朋友写信说:“我结婚了——觉得非常幸福。我惟一的希望是我的生活不要发生任何变化——我不指望有更好的生活。”虽然这幸福的时光只有3个月,并且诗人在这里,一行诗都没写出来,但已足以让世人熙熙攘攘地前来拜谒他的灵魂。现在,这里成了著名的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并恢复了100多年前诗人居住时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故居对面,矗立着诗人与娜塔丽娅携手的青铜雕塑。这是1999年为纪念诗人诞辰200周年特意铸造的。雕像基本按两人原貌创作。普希金身着燕尾服,潇洒浪漫,娜塔丽娅一袭婚纱,面容姣好。两人脸上幸福的表情,似乎记载着当年婚礼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特街的优秀儿女不胜枚举,我们在很多文学大师的作品里,也能找到阿尔巴特街孩子们的身影,比如屠格涅夫小说《贵族之家》、《烟》、《前夜》、《罗亭》中的主人公,都住在阿尔巴特街或者是胡同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格利鲍耶陀夫的小说《聪明误》里的主人公原型,也都是阿尔巴特街的居民。</p> <p class="ql-block">在阿尔巴特街的入口处旁边,有一栋非常宽阔气派的大楼,这就是俄罗斯外交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外交部大楼</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外交部大楼高172米,27层,建于1948到1953年,现在仍然是俄联邦外交部的所在地,外交部大楼的外立面是由一系列立柱装饰的浅色石材构成的,据说灵感来自于纽约的哥特式建筑。他的内饰由华丽的石材和金属装饰。</p> <p class="ql-block">外交部大楼也是俄罗斯莫斯科“斯大林式七姐妹建筑群”之一。但是其设计并不像其他六座斯大林式建筑逐渐向上加速的增高,相反,它是向上逐渐减速的。这样的设计显示出了内敛、沉稳的形态,忽略了人们在地上仰望大楼的透视效果,再加上纵向元素的突出设计,仰望起来让人觉得此建筑异常威猛!不知外交部大楼是常年得不到清洗还是装饰用的石材时间长了会老化,外形看上去有些脏,但却显得更沧桑了。好像一个留着胡子茬儿的俄国老人。</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外交部旗帜为青蓝色直角旗面,左上角印有俄罗斯联邦国旗,旗面右半部分绘有外交部标识。 ‌</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外交部大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