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如烟海 台出平面入画来一一台

赵小根

<p class="ql-block">台,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高台结构,通常以土石为原料筑基加固,其结构多为方形或矩形,表面平整,高出地面,具有开阔的视野,核心特征是"高而平"。它既可作为独立的建筑使用,也可与其他建筑(如亭、榭)组合使用。其功能与用途,一是供人观景之用,游览欣赏登临远眺,如北京天坛的圜丘台。二是历史上常用于烽火传递或观测敌情,如长城上的烽火台。三是古代常用台举行礼仪与祭祀仪式,称为"礼台",如果是用于观测天象的则称之为"天台"。</p><p class="ql-block">自古至今,台,这样的历史遗迹,经过岁月的洗刷,到现在已经不多了。历史巨著中,文人墨客的诗海词山里,散布在华夏大地东南西北广褒大地遗址上,各种台的历史痕迹仍在,有关台的传说故事耳熟能详,复制的古台耸立挺拔,在无声地诉说着来世今生,或辉煌一时,或登峰造极,或祭天拜地,或战火纷飞,或灰飞烟灭,或鹤立鸡群,或孑然独立。</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台,关中的四大名台,以及遍布神州大地上许许多多的"台"承载着一段历史,见证了诸多美好的神秘事件。如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技大学”陕西的"教稼台",是中国八大名台之一,其特色是覆斗形砖砌平台,它高12米,代表一年有12个月,四面设门,象征四季,24根栏桩对应二十四节气,台阶的设计蕴含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1988年复建后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与台有关联的地名浩若烟海,山东烟台,河北邢台,北京丰台,南京雨花台,中南海钓鱼台、开封禹王台…全国各地都可以罗列出来很多与台相关的遗址和地名。以台作为显著标志的地名、街名、汽车站或地铁站名更是多如牛毛,由此可见"台"在人们记忆中的位置。以台颂古,以台赞今,以台托志…窃以为,这也许就是台这样的传统古建筑形式能发扬光大到今天的魅力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台,相较于亭,更加突出其高耸和观览的功能。如秦始皇在泰山封禅所建的"封禅台"。此外,文人墨客也偏爱登台远眺,抒发胸中的豪情壮志,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中的凤凰台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诗人寄托对往昔辉煌追忆与现实滄桑感慨的载体。</p><p class="ql-block">"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想必一代诗人杜甫,在人生的晚年,拖着久病的身躯,登台凝望,山河破碎,民生凋敝,那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空怀壮志,谁又能窥见到诗圣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古琴台又称为俞伯牙台,是中国十大名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处,象征着深厚的友情。著名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句就是出自这里。</p><p class="ql-block">铜雀台在河北省邯郸市境内,初建于建安十五年,后屡有扩建。它是以邺北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当时共建有三台,前有金凤台,中为铜雀台,后面是冰井台。据史书记载,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高约63米。在铜雀台的楼顶上又放置了一个高1、5米的铜雀,舒翼若飞,十分逼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诗句将"铜雀台"巧妙地揉进了当时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里面,巧妙地用此诗假设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铜雀台渐渐地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保定幽州台、诸城超然台、徐州戏马台、青岛瑯琊台、汉中拜将台、邯郸赵丛台、绍兴越王台、张家口轩辕台……数不胜数,遍布各地的台,其每个台的背后都曾有过激荡人心的故事,在当时被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随着朝代更替,主角轮换,"台"这个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的载体渐渐地让后人顶礼膜拜,延续至今,台,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说融入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p> <p class="ql-block">台,是中国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商周时期已出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著名的北京故宫太和殿前露台,扬州瘦西湖熙春台等均以台为景观中心,突出台的感觉,利用其高所体现出来的威严来达到统治者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编者所在的古城南隅,有一处名胜古迹,高台建筑,最早叫"吹台",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音乐家一一师旷,取名"古吹台"。古时吹台很高,明朝时期有10米多高,周长上百米,后由于黄河泛滥,泥沙淤积,现仅高出地面约7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名胜古迹的附近,有一个街道的名字叫"天地台街",郊外,有个村落称之为"宴台河",它们是否和古吹台有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编者读中学时,就读于开封的二十二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回民中学。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期,每逢节点或是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出现,全校师生大会时常举行。学校里面东岳庙南面的广场自然是个理想的开大会的地方,因为宽大的露台就是天然的主席台,学生席地而坐,主持人侃侃而谈。东岳庙门前的高台成了一个阶梯,更是我们从那里放飞希望,走入社会的出发点。高台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在亲历者口若悬河的演讲下,成为了我初中毕业后的唯一人生指引。成语"屁滚尿流”从一位女同学慷慨激昂的发言稿里不合适宜的突兀喊出,让我惊骇不已。坐在台下,用随手捡到的小石子,我懵懂地从"的”字开始了硬笔书法的练习,宽大的露台就这样亲身见证了当时的派别之争,文攻武斗,停课斗"臭老九",战天斗地般的洗礼在偌大的露台上轮番上场,"台"经历了难承之重…这应该就是我对"台”有初步印象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站在饱经风霜雨雪,曾经见证过历史变迁的古台前,抚摸着无言的历史记忆,我们深思:人类已经走过了二十一世纪四分之一的路程,如今的世界更像是一个大的舞台。面对百年之巨变,以史为镜,以台为鉴,坚持走好走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讲好中国故事,让古色古香的"台"连同中国悠久的厚重历史与强大的国家力量凝聚在一起,创造出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间奇迹,让各国仰视,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