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湛江知青赴海南立才农场五十五周 年纪念活动</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27日,湛江知青奔赴海南立才农场,为屯垦戍边,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奉献我们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前的今天,我们正当年,风华正茂,热血沸腾,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城市,来到祖国的宝岛——海南岛(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二团(立才农场),为发展祖国的橡胶事业,垦荒造林,用我们稚嫩的肩膀和双手克服重重困难,挑起了革命的重担。那段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了我们特殊的一代,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了祖国母亲的康宁。知青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好汉。如今,我们早已两鬓斑白,但我们所经历过的那段艰苦岁月却永远铭记在心,知青的情谊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曾经享受过知青之间的友谊亲情,我们经历过老工人给予我们无私和厚爱,我们也分享过劳动带给我们的喜悦和欢腾。所有这些我们知足了,因为我们曾经辉煌过。</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纪念活动,知青们都忘记了年龄,玩的不亦乐乎,大合唱、小组唱、诗朗诵,幸运抽奖,聚餐。充分体现了知青这杯陈年的酒越来越浓郁。</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愿知青朋友永远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郭小莹</p><p class="ql-block"> 2025.7.27</p> 場记花絮 何谓 “知青” <p class="ql-block"> “何谓“知青”:</p><p class="ql-block">1970年代,一群知青通过北京长安街。这些人的目的地,要么是内蒙古,要么是北大荒。</p><p class="ql-block">成为知青,是此岸多数50后城里人的“共同记忆”,不过在烟消云散四十年后的当下,知青的存在感大规模淡化了,随着知青后代乃至第三代的成长,对知青的认知,在此岸中年青年中,也日益稀薄。</p><p class="ql-block">那么,何谓知青?知青的产生,流变和消失,又是怎样的过程呢?</p><p class="ql-block">以下略做分析:</p><p class="ql-block">1.知识青年的定义</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是指城镇的青年毕业生,也包括少数大学毕业生,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和边疆落户参加农业劳动。</p><p class="ql-block">2.安街。这些人的目的地,要么是内蒙古,要么是北大荒。</p><p class="ql-block">成为知青,是此岸多数50后城里人的“共同记忆”,不过在烟消云散四十年后的当下,知青的存在感大规模淡化了,随着知青后代乃至第三代的成长,对知青的认知,在此岸中年青年中,也日益稀薄。</p><p class="ql-block">那么,何谓知青?知青的产生,流变和消失,又是怎样的过程呢?</p><p class="ql-block">以下略做分析:</p><p class="ql-block">1.知识青年的定义</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是指城镇的青年毕业生,也包括少数大学毕业生,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和边疆落户参加农业劳动。</p><p class="ql-block">2.知识青年真的有知识吗?</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听上去高大上,但实际上,多数知青仅接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由来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就业困难问题。</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许多城市出现中学毕业生无法升学、高小毕业生待业等情况。1955年4月,团中央提交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记载,1954年全国未升学的高小毕业生有210多万人。19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失败,城市人口就业途径变得空前狭窄,众多青年中学毕业后无法升学和就业,而农村和边疆又需要有文化的青年,由此党中央开始考虑动员一部分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p><p class="ql-block">3.知识青年的规模有多大?</p><p class="ql-block">从1962年到1966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累计达到129万人。</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高潮,从1967年到1976年,共有164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占20多年来上山下乡总数的92.3%。1962~1980年,共有1791.98万城镇知识青年奔赴农村、边疆。</p><p class="ql-block">4.所有年轻人都会成为知青吗?</p><p class="ql-block">成为知青并非所有城市中学毕业生都能实现,需具备一定条件。如政治审查,家庭成分好的青年更易成为知青;身体条件,需符合下乡劳动的要求;以及本人及家庭的意愿等。</p><p class="ql-block">5.知青具体去了哪里?</p><p class="ql-block">在知青流向方面,北京知青主要前往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北等地,其中仅北京知青在山西插队的就有一定规模。</p><p class="ql-block">天津知青也多奔赴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地区以及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p><p class="ql-block">上海知青大量前往黑龙江、新疆、云南等地,据记载,1968-1980年上海有约50万知青赴黑龙江、新疆等地,其中上海知青在云南的数量也较为可观。</p><p class="ql-block">南京知青主要分布在江苏北部的农村以及安徽等地,也有部分前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等。</p><p class="ql-block">广州知青则多前往广东的农村地区以及海南、广西等地。</p><p class="ql-block">武汉知青主要前往湖北的农村地区以及黑龙江、新疆等地。</p><p class="ql-block">6.知青生活是哪能过的?</p><p class="ql-block">知青的典型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满艰辛与挑战,且与当地人的关系也较为复杂。</p><p class="ql-block">多数知青从城市来到农村后,日常需参与高强度的农业劳动,如春耕、夏锄、秋收、冬闲时的挖土方、挑粪、翻地等,劳动强度远超他们在城市中的体验。以插队知青为例,除生产队的活外,还需干自留地的活及上山拾柴等无收入的工作,且没有休息日,过着没有盼头的生活。在生活方面,知青面临诸多不适应。</p><p class="ql-block">住宿条件简陋,多个知青挤在狭小的知青点里,如七个男知青在六块床板上和衣而卧度过寒冷冬夜</p><p class="ql-block">。饮食上,粮食供应紧张,刚去时虽有知青粮和返销粮,但质量较差,多为胡豆豌豆等,且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在云南边境的北京知青,因不适应南方湿热气候,浑身长满疥疮,奇痒难忍,还常被蚊虫叮咬,疾病缠身。</p><p class="ql-block">7.知青和当地人关系如何?</p><p class="ql-block">在与当地人的关系上,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当地人并不欢迎知青。土地资源有限,知青的到来意味着要分走农民的资源和口粮,如一个村子去了十七个知青,每年要分农民的口粮,秋收分粮食时,农民眼神中满是不满,分给知青的也绝不是最好的。在工分评定和劳动报酬上,农民对知青也存在偏见,认为知青干不了活,劳动评分较低,甚至在劳动中对知青指手画脚、出言不逊。例如在陕西某地的知青,因为不会合理背筐收粮食,重心不稳,速度慢,被农民嘲笑和嫌弃。</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知青也看不起当地农民。</p><p class="ql-block">部分知青初期认为农民思想落后,存在“资本主义倾向”,如认为农民想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对农民集体劳动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也缺乏理解,而是以批评和指责的态度看待。在日常相处中,知青的抱怨声不断,普遍抱怨生活艰苦。如有的知青在日记中写道:“恨不能变希特勒,把这些农民全杀光”,还有些知青因不满生活条件和劳动强度,偷鸡摸狗等行为也广泛流行。据1973年调查,全国在农村插队的400多万知青,生活能自给或自给有余者仅约34%,生活大部分能自给的约35%,生活不能自给的约31%。</p><p class="ql-block">8.知青的下落如何?</p><p class="ql-block">1976-1980年间,随着政策调整,知青开始逐步回流。</p><p class="ql-block">1977年高考恢复,为知青回城提供了重要途径,1977年首届高考,全国有570万人参加考试,其中知识青年约占半数,当年高校共招收新生27.3万人,其中有知青7.9万人。1978年,全国共有610万应届毕业生和在乡知识青年报考,高校录取新生40.2万人,其中知青入学人数猛增至27.1万人。此外,国家还通过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等政策,让部分知青得以回城。据统计,到1980年,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实行“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的四个原则,此后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然而,仍有部分知青未能回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0年,全国仍有约200万知青滞留农村和边疆地区 。这些知青或因政策限制,或因自身条件等因素,未能及时返回城市,他们在农村继续生活和工作。</p><p class="ql-block">9.知青自己是如何回忆自己的知青岁月的?</p><p class="ql-block">在当事人后来的集体记忆中,知青岁月常被浪漫化。</p><p class="ql-block">许多知青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常有意识地忽略其中的荒谬与痛苦,如艰苦的体力劳动、恶劣的生活条件、与家人分离的孤独等。转而强调青春的奉献、成长与收获,以讴歌自己的青春,实现自我和解。</p><p class="ql-block">这种集体性的记忆浪漫化,既有对过去岁月的情感滤镜,也是人们在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经历的一种心理调适和自我安慰机制,使得知青们能够在回忆中找到积极意义,更好地面对越来越看不懂,但必须适应的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者注:该文摘自:侯跃进.滔叶山城的2025.7.09的原创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