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爱心志愿者参观石川河雅石馆

轻舞飞扬

<p class="ql-block">七月流火,艳阳高照,2025年7月30日,富平爱心志愿者付小鹰、姜再丁、张增宏等,一起去富平县城附近,参观石川河雅石馆,拜访石馆主人王舍先生。</p> <p class="ql-block">在此,恰逢富平电视台正在采访王舍先生,所以大家一起座谈、交流,并了解王舍先生的读石、赏石、藏石之路。</p> <p class="ql-block">王舍,今年71岁。1970年至1984年八月在富平油脂厂工作。之后,公安部门招收一批公安人员,他报名参加了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用,成为富平县公安局的基层民警直到2015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王舍先生当时在公安局有个同事,喜欢收藏石头,发现王舍腹有诗书,颇懂鉴赏,就邀约他一起去石川河捡石头,一来二去,那些泛着岁月光华的石头就入了王舍先生的眼,他爱上了石头,并成了“石痴”,闲暇之余他就去石川河捡石头,说皇帝铸鼎时,作为史官的仓颉造字,就在石川河这里,一定留有遗迹,他经过多年探索证明事实如此。退休后,王舍先生更是把读书、搜石成为他生命的全部。书是藏在纸上的石,石是存于大自然的书。他骑一辆旧摩托车奔走于石川河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趟河水,攀悬崖,入洞窟,只要有石头的地方,都躲不过他锐利的眼睛,从而距今几千年的石头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王舍先生捡拾并收藏的石头大小不一,各种各样,现存有三万多块,只有少部分是他买的。搬运石头是很费钱的,加之他要租赁房屋存放石头,这些年,王舍先生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在石头上,他挑选来的石头都是他的最爱。有图案的石头大约三、四千块,或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或如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或如亭台楼阁、人物文字等,还有的形如锋利的工具。大的石头有一千五六百斤,小的如大拇指大小。他因石头的存放地方有限而搬了五次存石点。最后一次搬运叫了七个人,用了四辆车,搬了七天才搬完。他把石头看作自己的孩子一般,生怕别人在搬运过程中磕磕碰碰,大的石头还叫了吊车搬运。他曾花了600元请人将一块特大石川河的石头搬运回藏石馆而心甘情愿,但在生活上他十分节俭。书和石头上的花费他都舍得,他们都在养他的心。他有学识、有见解,年轻时是一位文学青年,常在《富平文艺》上发表作品,这为他以后给奇石命名打下了良好基础,如石名叫:沉思、延河谣、暮色苍茫、沉默的火山、生命的呐喊等。</p> <p class="ql-block">王舍先生收藏数以万计的石头,其实是在传承一种中华传统文化。对未来他憧憬地说,建一个平台,带几个年轻人去把雅石收藏馆做好,最后奉献给国家,希望国家成立一个博物馆展示石头。作为一名有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爱国是刻在心里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大家对王舍先生的爱国情怀很是敬佩,并对他一直以来收藏石川河雅石心生敬仰之情,纷纷赞叹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付小鹰、姜再丁两位老师赠送给了王舍先生书法作品,鼓励他再接再厉,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做一件事情容易,坚持做一件事情就很难了。石川河的石头犹如富平人,初看似觉平常,再看还是平常,其实并不平常。王舍先生给人的印象是朴实、朴素,但说起奇石来,他侃侃而谈,透露出一种儒雅、隽逸之气,这是搜石和长期读书带给他的滋养。王舍先生对收藏石头的坚持不懈精神令人敬佩,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文:付金荣/摄影:张增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