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老宅是英式连排,有文化底蕴的、具有百年建筑的的老式里弄。这里前弄堂似花园,后弄堂有气派,横弄堂好热闹,小弄堂恬静雅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端午节的合用厨房,有肉粽、香肠粽、赤豆粽、豆沙粽、碱水粽的香味。还有中秋节的早晨,精心制作的麦饼的猪油葱花香……邻里胜似亲人,我尝过“百家”粽、“百家”月饼,美味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夕厨房的忙碌景象,胜似厨艺大比武,各家主妇们的拿手菜闪亮登场。我忙着一个个点赞,总能先尝到一点鲜味。家家户户的厨房此起彼伏的笑声和烟火气的香味,都从厨房的窗外飘逸到弄堂,给佳节添上喜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别老宅将近十年,有过多少次梦见我与小伙伴在一起玩乐,我在梦中笑出声。有过多少次梦见我与邻居在聊天,我在梦中说着话。这些往日的美好,还留存在我的脑海。那份情那份爱已深深铭记在我心里,那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记忆,那是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春天有梅花作伴,夏天有梧桐遮阳,初秋有桂花飘香,冬天有雪花点缀。弄堂口有书报摊,飘逸着书报墨香。傍晚路过这里的行人,停住匆匆的脚步,买一份《新民晚报》是他们的首选。弄堂口有公用电话亭,是亲朋好友传递信息的桥梁。还有孩子们的笑声,给百年弄堂带来了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游戏机、没有滑板车、没有高档玩具,但是,我们的童年也很快乐。这个小斜坡,就是孩子们的滑滑梯了,我们曾经把这里当成儿童乐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的阳光暖暖的,我和几个小伙伴最喜欢到这里来玩,我们会依次排好队轮流滑滑梯,滑好的小朋友转过身搀扶后面滑下来的小朋友,我们玩得好嗨,忘记了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傍晚时分,家长们都会出来找孩子,高声喊着孩子的小名,我听见了,也高声的回应:“我们在这里。”家长们听到后,都朝这里走过来,边走边说:“快点回去,喫饭勒。”(这是上海话,普通话:吃饭啰)我和小伙伴只能结束玩乐,我用手擦一下额角滴下的汗水,与小伙伴相约明天再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一点点长大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屋檐下,是遮风挡雨的避风港,每逢雨天,也曾经留下我们的欢笑,留下我们的儿歌声:“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腊子开会了。”(普通话:下雨了,关店了,小朋友们聚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我和小伙伴打过乒乓球、踢过毽子,我们还用脚踢小石子玩“造房子”游戏,我与小伙伴们嬉笑着,不知疲倦地努力“造房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盼着自己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傻傻地以为这样玩“造房子”,真的可以造出一幢幢房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遐想着未来的小屋,握着手中的画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先给小屋的四周画上卡通画,再画上大门前的草坪,艳丽的花儿含饱绽放,还有蝴蝶闻香飞来点缀花坛……天真无邪的孩提时代,甜蜜的梦儿伴随着我一年又一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动迁后,我来到曾经是欢声笑语的弄堂,看到的是残壁短墙,我默默地望着那些树虽然枝叶不再茂盛,但还孤伶伶的坚守在原地,我在心里默默地说:“你们将搬迁到哪里?是否可以告诉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依恋不舍,我抬起头看到了熟悉的门牌号,这是我同学的家。我的脑海里搜索着与我一起长大的同学,想起弄堂里曾经有我19位小学同窗,进中学后,我们分别在各个班级,其中有4位同学又是中学同窗。我们从幼年携手走到少年,又一路相伴到青春年华,告别校园时的那声“再见”至今还在耳旁回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静静地环顾四周,仿佛听见从百叶窗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悠扬的钢琴声,弄堂内托儿所的幼儿甜甜的歌声,老人们亲切的聊天声,声声入耳。歌声、笑声、琴声、读书声……还是那样的熟悉,还是那样的亲切,汇合成这条弄堂动听的音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新天地,我期待着与邻居们一起故地重游。看看装修一新,并且保持原貌的冬有暖阳,夏有凉风的双天井,坐在这里的滕椅里,捧着咖啡,一起聊聊属于这条弄堂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