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风》是民间歌谣体式的诗歌体裁(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一从文学体裁的视觉谈谈风、雅、颂的分类(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经》分为《国风》、《雅》、《颂》三大篇。其中,《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概称“十五国风”,有诗160首,占《诗经》总数305篇的一半还多,在《诗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风”是什么?历来有各种说法,较为统一的说法是“乐调”“曲调”,是民间歌谣。所持论据也是多来自于古人、先贤之说。《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土风就是本地的曲调。”《大雅•崧高》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这里,“其风”是说《崧高》诗的曲调,“其诗”是指歌词。乐调、曲调为什么叫“风”呢?可能是基于一种形象的比喻吧。高亨《诗经今注》说:“主要原因是风的声音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的种种变化,乐曲的音调也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各种的不同。乐曲曲调似风,所以古人将乐曲称为是风。”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男女相与咏歌,虽不是风诗的全部,但却是主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先有乐调,再配上文字,这就是《诗经》中很多诗篇篇名相同而内容不同的缘故。如《王风》有《扬之水》,《郑风》《唐风》也有《扬之水》,《邶风》有《谷风》,《小雅》也有《谷风》,以《羔裘》为篇名 的有三篇。因各地的方言不同,再加上腔调的变化,因而各有特点,成为各国的土乐。“风”是乐调的总名,区分的特点在于诗的产生地域(诸侯国)不同,故在“风”字前面冠上国名。《秦风》就是用陕西腔唱的诗,《郑风》就是用河南腔唱的诗,《王风》大体是东周王城洛阳一带的乐调,《曹风》就是用曹国的腔调唱的诗,地域大体是今日山东的曹州、定陶、荷泽一带。其他各篇可依此类推。</p><p class="ql-block"> “风”诗是用来吟唱的歌,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国风》,仅仅是这些歌的歌词,歌谱无存。“风”诗是一种具有鲜明诗格品质的文学体裁。</p><p class="ql-block"> 一、从《风》诗的语言风格、用词造句的角度看,诗情诗境融为一体,场景有物象,多形象具体,以物起兴,景中寓情,情中见景,诗情诗境融为一体。写江河溪流,是“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邶风•泉水》);写风雨雷电,是“谷风习习,以阴以雨。”(《邶风•谷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雾。”</p><p class="ql-block">(《《邶风•北风》),“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殷其雷,在南山之下。”</p><p class="ql-block">(《召南•殷其雷》);写飞禽走兽,是“维叶萋萋,黄鸟于飞。”(《周南•葛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p><p class="ql-block">(《周南•关雎》),“螽斯羽,诜诜兮”,“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秦风•燕燕》),“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邶风•雄雉》);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卫风•有狐》》,“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狼跋其尾,载疐其胡。”(《豳风•狼跋》);写花草树木,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周南•樛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写日月星辰,是“日居月诸,照临下土。”(《邶风•日月》),“嘒彼小星,三五在东。”(《召南•小星》),“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陈风•月出》);等等。赏读《风》诗,读者看到的是一幅充满山壑林间野趣、江河奔流,涧溪潺潺,鸟飞虫鸣,风清月朗的大自然壮美图画。</p><p class="ql-block"> 二、从《风》诗的叙事性看,诗中故事有情节,人物有性格,仪态容颜活灵活现。“风”诗所叙述的内容无论是平民的日常生活,还是将士卫国戍边的国之大事,无论诗中的主人公是农夫还是伐木工,是小官吏还是士卒,是情侣还是怨妇,是贩夫走卒还是歌舞艺人,在诗人的笔下,无一不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勃发着生命的张力与抑制不住的生气,表现出真诚的人性光辉。写为朝庭办事、日夜当差、疲于奔命自感辛苦而又将其归结为宿命的公门小吏是“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实命不犹。”(《召南•小星》);写歌舞艺人,是“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樖,右手秉翟。”(《邶风•简兮》);写贩夫走卒,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卫风•氓》);-写伐木工,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置之河之侧兮”、“置之河之漘兮。”(《魏风•伐檀》);写男女交欢之事,是“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邶风•终风》);写出征将士,是“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駠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秦风•小戎》);写少男少女的两情相爱,是“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郑风•萚兮》)写女子的闺怨是,“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子衿》)。</p><p class="ql-block"> 三、《风》诗韵味十足,充溢着韵律之美。文字是语言的重要载体它是为了记录语言的语音和意义而产生的。《诗经》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歌距今约3000多年,最晚的诗歌距今也有2600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年轮中,人们语言的语音肯定是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中。因为此,《风》诗中很多诗的用韵,用今人的语音衡量,不合韵,但在彼时,可能是合韵的。因为,只有合韵,吟诵时才有韵味,才具美感。尽管如此,《风》诗中很多诗篇,不论是从旧韵角度看,还是从新韵角度评判,各章用的都是同一韵部,有的诗篇还是一韵到底。比如,历代评诗、选诗人所推崇的绝妙好诗《秦风•蒹葭》一诗,第一章的韵脚“苍、霜、方、长、央”,第二章的韵脚“萋、晞、湄、跻、坻”,不管是依旧韵论,还是按新韵论,都是同一个韵部。第三章的韵脚“已、涘、沚”与“右”,虽属不属同一个韵部,但却全是仄韵。再如一位女子在水泽边思念其心爱之人时所唱的情歌《陈风•泽陂》一诗,各章所用之韵基本是同一个韵部。如第一章的韵脚“陂”“荷”“何”“沱”,所用之韵是平水韵中标准的“歌”韵。第二、三章的韵脚“蕑”“卷”“悁”“萏”“俨”,所用之韵是中华新韵中的“八寒”韵。《陈风•月出》三章中的韵脚“皎、僚、悄”、“皓、懰、慅”、“照、燎、惨”,用当今普通话诵读,除“懰”外,其他各字都是同一韵母。类似这样的例子,在《风》诗中很是多见。</p><p class="ql-block"> 《风》诗韵味十足的另一个表现特征是,一首诗中句句用韵,且各句韵脚用同一个字,其中最多见的是“之”</p><p class="ql-block">“兮”“矣”“而”“也”,有22首之多。</p><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