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号学生宿舍楼(六)

Wendy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我迎着声音,直起身子的瞬间,那如同美丽月见草花朵的柔美瑰丽充满了我的眼睛,我愣在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收集到的开县主要经济数据,我已断定它即使在百年前有因尚文崇儒风气而驰名的“举子之乡”的历史,却仍然是一个以单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自然经济,不仅如此,由于开县地处山区,四面环山,十分封闭,正如社会学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描写的,千百年来,我国农村所从事的种植业,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难以满足人们口粮的需要,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开县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少有的一百三十多万人口的大县,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然导致盲目开垦土地,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开县的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19.3%下降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6.7%,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6.98%),经济发展停滞(1985年、1986年人均产值分别为259元、266元;而同时期我国人均产值已达到853元、974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决三峡水库建设的移民问题,当地经济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县,改变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首先是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经营的立体型产业结构,立体型产业结构必然形成立体型的人口容量结构。这样既能解决费孝通先生描述的落后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又为解决三峡移民问题开辟了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应当将移民工作纳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轨道之中——我这样想并试图就开县的经济发展理出一个逻辑清晰的思路。这条思路当张光斗院士看了我的文章后,用笔划出了我提出的问题,并用数字标记了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处于山区丘陵地带的开县,怎样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以达到环境容量扩大并且解决移民的安置问题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以单一产业为主的开县经济,怎样调整才能建立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具有某种优势的经济系统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将给在这种生产方式中长期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带来巨大的冲击,减少这种冲击,是保证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值得重视的是,当地人民怎样适合未来的变革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优先考虑移民安置,是稳定移民的重要措施。但是,移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以充当什么角色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经济系统,尤其是对变革的适应,首先是当地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作为基础和开端,逐步发展形成多种经营的立体型产业结构和立体型人口容量结构。当形成立体型人口容量结构的过程中,移民安置工作应当是顺水推舟。那么,顺着这个思路下一步该如何去做、如何去研究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愣在那里,我从没有见过眼前的那种柔美瑰丽,在这柔美瑰丽之中闪现着的那一双眼睛,沉静且明亮,流映着蓝天白云,身着的皂色轻纱,就像飘动着的山岚雾霭,遮蒙着好似长江三峡青山绿水一样娇艳的肌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