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热风炽烈,烤得人筋骨发软,心气皆低,可也难以阻挡我驱车千里去探访涞源古长城的脚步。为啥要去涞源看古长城呢?只因“涞源长城有一怪,敌楼修在城墙外”。涞源长城这一怪指的便是白石口和插箭岭长城。</p><p class="ql-block"> 白石口和插箭岭长城相连,均在白石山北侧山脊之上。当我的车轮距白石山数里之外,那白石山苍黛的轮廓已在天际勾勒出了长城的脊线——白石口和插箭岭长城,这座沉睡六百年的明代石龙,正静候我的造访。</p><p class="ql-block"> 白石口和插箭岭这两段长城分居在白石山向北的一条山脊的两侧,白石口在东,插箭岭居西,好似一条受伤的巨龙静卧与山梁之上。这两段野长城没有八达岭的知名度,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好似还有些荒凉破败之感,但依然阻挡不了这段古长城的壮观和优美。这里的长城和世人皆知的八达岭等长城不同,一是敌楼修在城墙外为一怪,二是这里没有规则的土砖,完全是因地取材的白石垒砌而成,夕阳西下,这里的古长城更显得浑厚凝重。在这虽未进行大规模的修整,却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那残破的城墙、损毁的垛城,以及散落在两侧的一砖一石,都是六百多年前的遗物,见证了60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和华夏儿女不屈不挠的烽火岁月。</p><p class="ql-block"> 白石口是古代的“云谷重关”,这四个字的汉白玉匾额现在依然在白石口村南的关口城楼之上,据说是万历四年(1576年)都指挥使韦邦臣的手笔。四百余年烽烟散尽,匾额竟奇迹般留存。抚过城门坑洼的石壁,指尖好似能触及到历史粗粝的肌理,也能感受的到这里曾经的沧桑与悲壮。</p><p class="ql-block"> 顺着山野小径登上白石口长城,不少的墙体或坍塌或倾斜,可楼体却傲然挺立。坍塌的城墙与山体嶙峋怪石交融共生,有的巨石大如屋舍,长城如游龙般盘绕其上,有“石托城垣,城抱危石”之感。当我行至“白字号”的高位敌楼时,放眼远望,但见敌楼沿山脊绵延,如断线珠链洒落群峰。可以想象当年“五里一燧,十里一墩”森严景象,现在没有了胡马嘶风、狼烟蔽日,也不会在听到什么金戈相击,但你可以看到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人们的安居乐业,闻到山坡谷底回荡的牧羊人的吆喝,还有在我前面不远处的游人传来的欢声笑语,感受得到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这“山居游龙”的壮美奇观。</p><p class="ql-block"> 对于插箭岭长城又名搭箭岭,据说都与宋朝时的箸名爱国将领杨六郎有着直接的关系。“插箭岭口山峡路峭,北通紫荆关,南达倒马关”,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在辽宋时期,这里就是两国反复争夺的要地。传说辽宋两国连年征战,开始辽国占优,后国力渐衰,无力再战,向宋国求和。于是双方在倒马关前谈判,约定一箭定江山,杨六郎在搭弓射箭,一箭射出 30 里,箭插在此地,此地因此名插箭岭。另一说,杨六郎在此搭弓射箭,一箭射到蔚县的飞狐峪,两国从此以飞狐为界,故名搭箭岭。传说真伪难辨,但插箭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无可置疑。另外自古有言:“一岭分燕赵,一山分两国”,说的也是插箭岭长城,这里多次成为战争烽火的前沿,烽烟四起,战马嘶鸣。在抗战时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八路军115师杨成武支队就在此与日军作战,著名战地摄影家沙飞用胶卷记录了在此发生的这一珍贵的历史时刻之《战斗在古长城》。</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华夏儿女不管站在哪一段长城之上,总会有我们独有的感触,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早已用血肉筑起了我们新的长城。现在的白石口和插箭岭长城,早已卸下战甲,重新披上了满身的草木,静卧于时光深处。但游龙般的身躯依然尽显着它的壮观与优美,接待着一波又一波热爱着这段长城的游客们。</p> <p class="ql-block">远处城墙上是来自南京的户外游客……</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没有拥堵,你可以尽情打卡,悠闲自在的欣赏着这壮美的游龙奇观!</p> <p class="ql-block">日落插箭岭</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尽显出古长城的风雨沧桑</p> <p class="ql-block">创作者也露个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