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美东方第一州(青州博物馆)(2024.11.7)

何言何语

<p class="ql-block">  “西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宋代苏澈的诗给古青州作了全面高度的概括。于是青州便有了“海岱明珠”“信美东方第一州”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2200多年的建城史,自西汉初年始,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东关圩子城,满洲驻防旗城。</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期的青州,可在《尚书.禹贡》记载的(华夏)古九州之一。</p> <p class="ql-block">  相传大禹治水后天下划分为九州,青州就是古九州之一。青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青州是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北宋时期青州疆域最大,是省府所在地。到了元朝形成了回族聚居地。</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中庭浮雕图”,走进馆内中庭正面铜雕“明珠之光”。设计来源于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采用缘色可持续铝合金模板。中庭上空按照“天圆地方”理念,建圆形玻璃采光顶。</p> <p class="ql-block">  青州历史陈列,展厅展出不同时期青州境内出土传世的馆藏文物。展示青州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陈列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八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红陶鬶”,这是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红陶鬶。《说文》记载:“鬶,三足釜也,有柄,喙。”是一件烹煮液体流食炊具。流口又细又长,像鸟喙,整个器物像一只鸟在仰天高歌。鸟图腾的崇拜是东夷文化的标志文物。</p> <p class="ql-block">  “商代亚醜铜鉞”,1965年出土于苏埠屯墓地。鉞,原本是杀伐的兵器,后来却成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鉞的出土几乎都出现在高级贵族的墓葬中。“醜”是由“鬼”“酉”组成,含有丑陋凶恶愤怒的意思。在圆耳正面和背面两侧有铭文“亚醜”二字,所以专家把这青铜鉞名为“亚醜鉞”。目前全国发现属于商代的40余件铜鉞中,亚醜鉞是制作最精美,重量最重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  “线刻画纹陶拍”,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和大汶口文化时期,主要使用手工捏制,多为素面。1981年山东潍坊青州市郑母镇北高村窑前附近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形状为倒圆锥形,夹砂灰陶,饰有线刻画纹图案且有椭圆形孔相通。</p> <p class="ql-block">  “战国金环首”,这件金环首特别之处在于器身上的纹饰很细致。金环首应为剑或刀等青铜器的环首,长方形柄部中空成銎以便嵌入器身。有专家认为这件金环首带有强烈的草原文化风格。</p> <p class="ql-block">  青州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东汉“宜子孙”玉璧。它出土于青州谭坊镇马家冢马村,同时还出土各类遗物298件,仅玉璧就有9件。专家推测是东汉中晚期某重要王室成员之墓。这块玉璧是殓葬玉。</p> <p class="ql-block">  这块玉璧用的是非常名贵的新疆和田墨玉,玉上纹饰雕刻非常精美,壁身中部有凸棱一周,外环饰浅浮雕蟠龙纹一周。内环饰蒲纹形乳丁158个。玉璧上有镂雕出廊,雕刻的是出没于祥云之间的双龙,龙身粗壮刚健。最特别的是,绝大多数的玉璧上是没有字,而这块玉璧双龙中央隶书镂雕“宜子孙”三字。</p> <p class="ql-block">  “宜子孙”最早来自《诗经》中的“宜尔子孙承承兮”的诗句。它代表一个家庭中长辈对后辈寄予的希望与厚爱。这块玉璧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整,品相最优,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件汉代出廊璧。</p> <p class="ql-block">  “战国裸体玉人”,这组裸体玉人一共8人,看身材应是童男童女。出土时分两个陶盒盛放,每件玉人各占陶盒的一个角。据说是农民翻土时发现的。陶盒上共有三个小孔洞。用意是供玉人呼吸空气或自由出入。推测应是祭祀用品,希望凭借玉的灵气求得子孙的繁衍。</p> <p class="ql-block">  “战国齐国陶文”,一组用绳子串起来的陶器残片,仔细看,每件上都有文字。青铜器有文字不稀奇,陶器上居然也有那么多文字。</p> <p class="ql-block">  战国陶文,其实是刻划或抑印在陶器上的文字铭刻。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推测可能始于新石器时代,发展盛行于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陶文分两大类:一为官造陶业,以制作量器为主,生产工艺精美,铭文规范而典雅。二为民用制作,以饮食器具为主,其铭文简单,即地名加人名。</p> <p class="ql-block">  “汉代兽性水滴”,用途主要是作为排水构件或盛水器具。这件兽形水滴主要利用了虹吸原理来掌控水量。在文房中最为储水器具,方便研墨。</p> <p class="ql-block">  “唐代骆驼俑”,盛唐时期,青州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经济中心,富庶甲天下。这件唐代骆驼俑前腿跪,后腿曲。姿态谦卑而负重。色彩古朴。细节写实,展现了唐代匠人精湛的制作工艺与细致的观察力。</p> <p class="ql-block">  “清代蛙形花盆”,这件花盆造型是一只准备捕食猎物的青蛙。大眼圆瞪,嘴巴扁长,鼻孔镂空,身匍匐预跃状。背脊中空,边角八边形,除了未施釉的下巴,其余部分通体施白釉,眼珠褐彩点缀。是现存世稀少,属于珍稀藏品。</p> <p class="ql-block">  “明代状元卷”,青州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国家一级文物。1983年5月山东省青州市郑母村的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祖传400多年的传家宝__赵秉忠殿试卷捐献给国家。据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殿试卷的纸张,绫子,文字,图章等均为明代原物。在此之前,我国明代殿试卷尚未被发现。因此,赵秉忠这份状元卷成了海内外孤本。</p> <p class="ql-block">  赵秉忠明青州府益都县人,25岁高中一甲第一名。历任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始延续了1300多年,共出592名状元。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几份清代状元卷外,整个中国只有唯一一件清朝之前的孤品真迹。</p> <p class="ql-block">  这份试卷由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为全绫装裱。全长2.6米,通高47.6厘米,共十九折册页。</p><p class="ql-block"> 试卷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分是应试者及上祖宗三代的简历。按规定要求用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这部分要被密封,封条上盖有“弥封郑方”的长印。后部分是正文,共十五折册页,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是万历皇帝朱翊钓御笔,其后是赵秉忠用小楷书写的正文2460字。分十五折册页,每折六行。这试卷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矛盾及其弊端,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和实施方法,反映了其治国安邦的宏图大略。</p> <p class="ql-block">  科举试卷一般由礼部收藏管理,不可流落民间,而赵秉忠曾任礼部尚书一职,辞官时,利用职务之便将自己的试卷带回家。其后人作为传家宝,默默流传了四百多年。青州博物馆闻听此事,二十多次登门拜访,最终赵秉忠13代孙赵焕彬于1983年把状元卷捐献给了博物馆。1991年,博物馆保卫干事林春涛监守自盗,把试卷偷了出去,还未交易就被抓了,立即判了死刑。</p><p class="ql-block"> 赵秉忠状元卷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为研究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青州连”,1945年8月,鲁中军区在青州地方部队配合下,发起解放青州的战役。12团3营8连首先登上城墙,一举解放青州,被誉为“青州连”称号。</p> <p class="ql-block">(2025.7.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