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草原:希拉穆仁

凡 子

<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单位组织的集体旅游,将我带到了希拉穆仁草原。记忆里的片段很鲜活:第一次住过独具特色的蒙古包,看过牧民牵着马漫步的身影,也见过骏马在草地上驰骋的模样。天空是干净的蓝,云朵慢悠悠地飘着,脚下是望不到头的绿草地,那次还尝到了草原的味道——温热的奶茶带着淡淡的咸香,手扒肉蘸着酱料,满是质朴的鲜美。只是那时的草原于我,更像一场匆匆的邂逅,只记下了这些零散的画面,却没能真正走进它的深处,终究是肤浅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四年前,疫情将散未散之际,知乎网在呼和浩特组织的全国各省党校图书馆人员游学期间,我陪姑姑再度踏上北行之路。车行缓缓,驶入希拉穆仁,八月初的草原以碧绿之海迎面涌来,瞬间将我吞没。草浪起伏着,一直绿到了天边去,仿佛大地也化作了一方辽阔无边的翠色绸缎,温柔地铺展在苍穹之下。天空是澄澈的湛蓝,云朵则如洁白的羊群,悠悠浮游其上,闲适自得;骏马纵情驰骋,踏碎草尖的露珠,鬃毛在风中猎猎飞扬——这便是我心中描画过千万遍,却始终未能真正触碰到的那片“辽阔”!</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缓坡向山顶走去,脚下的草甸软得像陈年的羊毛毡,一望无际的绿漫过视野,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这纯粹的色彩。行至高处时,一阵微雨不期而至,细密的雨丝沾在睫毛上,却挡不住眼前的透亮——雨后的天空蓝得发脆,云絮在谷底缓缓流动,伸手仿佛就能摘下一缕,远处的蒙古包顶着金边,像谁把彩虹剪碎了,撒在无边的绿绒上。</p> <p class="ql-block">向导说,希拉穆仁的名字里,藏着河与寺的缘分。希拉穆仁河从五当召山而来,当地人叫它"召河",像一条银带绕着普会寺蜿蜒,再向北流入四子王旗。河畔的普会寺红墙金顶,静立在草原已有两百多年。乾隆爷当年御赐的匾额上,蒙、汉、满、藏四种文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檐角的风铃被风拂动,声线清越,像在诉说着当年活佛建寺祈福的故事,也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民族团结的绵长回响。</p> <p class="ql-block">草原的黄昏是流动的诗。归家的马群、羊群披着夕阳的金辉,缓缓穿过绿毯,驼铃的叮当声在风中荡开。星点般的蒙古包成了这幅画的点睛之笔,五彩的毡帘在暮色里轻轻晃动。我们围坐在篝火旁,看牧民拉起马头琴,歌声混着奶茶的醇香漫向星空。手把肉的热气模糊了视线,烤全羊的油脂滴在炭火上,溅起细碎的火星,与天上的星子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走在敖包前,看经幡被风扬起,突然懂了这片草原的厚重。这里有北魏长城的残垣,藏着古代"马市"的喧嚣;有晋商驼队留下的辙痕,记着大盛魁商号的传奇;更有蒙古族儿女的豪情,在赛马的马蹄声里,在博克的呐喊声中,在每一句热情的"赛白努"里。</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车窗外的草浪仍在起伏。忽然明白,十年前的初见与四年前的深识,都是希拉穆仁给予的馈赠。它的辽阔从来不止于天地,更在那些流淌在岁月里的故事,在那些交织着历史与烟火的日常里。这片草原,早已把它的温柔与壮阔,悄悄刻进了每一个到访者的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