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景点游记一一一一作者 卫创新

卫星

<p class="ql-block">  六天驾车自主游</p><p class="ql-block"> 十个景点一眼收</p><p class="ql-block"> 若想欣赏好河山</p><p class="ql-block"> 还需再活七十秋</p>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3一一28日,儿子一家从广州回来,儿子驾车一路从南向北自主游,六天游览了十个景点:</p><p class="ql-block">1. 洪洞大槐树</p><p class="ql-block">2. 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3. 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4. 绵山</p><p class="ql-block">5. 山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6. 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7. 雁门关</p><p class="ql-block">8. 恒山悬空寺</p><p class="ql-block">9. 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10. 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下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一一记之:</p> <p class="ql-block">  一 洪洞大槐树</p><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久闻大名,未有亲见。今次孩子开着小车,载着全家,从阳城出发,长途跋涉到了洪洞大槐树景区门口,仿真大槐树造型扑面而来。大槐树虬结如龙,古朴沧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大槐树入口大门上写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导游介绍,第一代大槐树早已枯死,这是后人制作的仿真古树。景区内有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枝繁叶茂,生机蓬勃。有感于大槐树造型的沧桑古朴,我和老伴在此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战争频繁,天灾不断,以至于有的地方方圆数百里没有人烟,曹操当年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再次出现。山西山高沟深,易守难攻,“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中间还有汾河水,所以受战乱影响较小。当时全国约有5900万人口,而河南河北各有180万人,山西一省就有400多万,比其他两省加起来人口还多。</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平衡各地人口,促进经济发展,一直延续到朱棣手,前后50年,先后移民18次,从山西移民100多万人,移 至 全国18个省市,计500多个县域。而洪洞县大槐树就是当时移民的集散地,中转站。当时为了鼓励移民,颁布了不少优惠政策,例如发放安家费,另发一头耕牛,免除三年的田赋杂税等。即使这样,谁家愿意骨肉分离,背井离乡,远赴他乡?山西民俗有“饿死不挪窝”的民情民风,我们阳城人也同样,不像河南人背个大包袱,就可浪迹天涯,云游他乡。</p> <p class="ql-block">  后来朝廷规定,四口之家可留一人,六口之家可留二人,八口之家可留三人,其余必须强行移民,而且同姓氏的不能移居一地,必须分开移居。今朝一分手,何时能相见?于是一家兄弟打破一个锅,各持一块碎片,以便他日对片相见。我国古代有“破镜重圆”的故事,没想到当年在洪洞发生了“破锅重圆”,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为了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官兵把移民的双手用绳子捆绑起来,移民若要上厕所,便要求官兵把手解开。这个说法随着移民的迁移而广为传播,我们阳城人也称上厕所为解手。在洪洞,凡是卫生间全部标示为解手间,这也算作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吧。</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的移民政策对平衡全国各地人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使我想起了毛伟人的一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务必充分注意。历史现实,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  二 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灵石县,历经元、明、清三朝,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总面积25万平方米,号称民间版故宫,游客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一说。明眼人可以听出这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九寨归来不看水” 的翻版。</p> <p class="ql-block">  关于王家大院,我不想多说,建筑风格和我们阳城的皇城相府大同小异,风格相近。另需注明的是“王家大院”四个字是朱镕基当政时游览后留下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三 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汉族城市范例,始建于西周,现有格局成型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此后历经26次修缮,成为了现存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城墙周长6.4公里,高12米,建有72座城楼,象征孔子72贤人;3000个垛口,代表孔子3000弟子。整个城池形似龟状,南门为龟首,北门为龟尾,东西四门似龟足,体现了古代的风水理念。</p> <p class="ql-block">  有关平遥古城的诗意金言:</p><p class="ql-block">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故事,每一步都能踏响历史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仿佛是通向过去的时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  △古砖古瓦诉千年,钟楼钟声如古城的心跳。</p><p class="ql-block"> △ 城墙倒映护城河,波光粼粼似流动的水墨。</p> <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我们阳城县也着手修建阳城古城,东门城楼早已竣工,颇有古香古色古韵味。东门城墙和北城城墙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期待着阳城古城的重现,能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四 绵山</p><p class="ql-block"> 绵山位于介休市。北方的山大都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绵山因为有介子推的历史传说,更显得朴朔迷离,神秘玄奥。</p> <p class="ql-block">  介子推,原籍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晋国发生内乱,他追随公子重耳颠沛流离,流亡在外,历经艰险,饥寒交迫,曾以“割股奉君”的传说表其忠诚。后来重耳翻了盘,时来运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p> <p class="ql-block">  曾为晋文公立下汗马功劳的介子推淡泊名利,拒绝封赏,携母隐居绵山。有个大臣出了个馊主意,你可放火烧山,就可把介子推逼出山林。但介子推心如铁石,坚不受封,最后抱树而死。</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帮助君主建功立业之后,而拒绝荣华富贵隐居山林的大有人在。像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还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陶渊明等,而像介子推那样决绝、决然的却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五 山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名曰博物馆,其实不是百物、千物、万物,而主要是地下出土文物,也就是从死人坟墓里挖出的东西,上面若有文字,则更显珍贵。从这些文字可以反映、应证当时的社会现状。从成千上万个坟墓里挖出的东西,就可拼凑、对接出一部上下五千年史。</p> <p class="ql-block">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沧桑厚重,穷其终生而不得万一。我关注的是阳城流传甚广的汤帝,阳城河北镇下交村就有建立的汤帝庙。但遗憾的是山西省地图上标注的汤帝活动区域在垣曲一帶,而阳城是个空白点。由于我孤陋寡闻,井底之蛙,弄不清汤帝究竟在什么地区活动过,有多大的活动范围。翘首以盼有识之士指点迷津。</p> <p class="ql-block">  六 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 是朔州市应县的一座辽代木结构佛塔,建于1056年,高67.31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无钉无箍,榫卯结构而闻名于世,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并称 “世界三大奇塔”。历经40余次地震,军阀混战中200余发炮弹袭击仍然屹立不倒,堪为奇迹。塔身悬挂52块牌匾,大都为历代书法家的墨宝,其中尤为注目的是朱棣题写的 “峻极神工”。</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通往应县木塔的步行街,路标上标示“辽金步行街”,表示应县曾是辽国的管辖地。以雁门关为界,关南为宋朝所辖,关北为辽国所辖。我们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是炎黄子孙。前几年去湖南旅游,当地驻民自称我们是蚩尤子孙,而不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共处,互惠互利;也有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至于应县属辽国治地,他们的历史源渊,发展脉络,究竟是谁的子孙,我孤陋寡闻,井蛙之见,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  七 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原来以为雁门关是一个点,类似于长城上的一个烽火台,或某个关隘的一个城楼。到了雁门关才知它是由一个点延伸到了一条线(雁门关长城),又扩展为一个面(雁门关防区)。因为关内即关南是宋朝辖地,关外即关北是辽国辖地。雁门关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原民族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关隘,也是昭君出塞和蔡文姬归汉的一个通道。</p> <p class="ql-block">  在通往景点的大路旁,有竖立的杨家将众英雄的雕像,有杨老令公杨业和八个儿郎、杨宗保、穆桂英,骑着战马,手持刀枪的英姿。当年金戈铁马的铁蹄声仿佛回响,历史上刀光剑影的拼杀仿佛再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回忆抗日战争之时,日寇侵我国土,杀我同胞。我抗曰军民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重大牺牲赶跑了日本鬼子,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的目光放远了放长了、向历史的纵深看,历朝历代都有保家卫国为国捐躯的英雄好汉,可谓是万里山河万里血。北宋的杨家将满门忠烈就是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看杨家戏,听民间传说,说是杨老令公带兵同辽兵交战时,中了埋伏,兵困两狼山,又得不到后方及时援助,身受重伤,他不甘被俘,最后撞死在李陵碑,英勇殉国。</p> <p class="ql-block">  今次到了雁门关,我有意核实这一史实。我仔细拜读了杨老令公塑像上的文字说明,介绍了杨老令公身受重伤,被辽兵所俘。辽国满朝文武大臣对杨业极为敬重,苦口婆心劝说杨业投降辽国。但杨老令公忠心报国,绝不投降,最后不吃不喝,绝食而亡,保全了忠义一生。</p> <p class="ql-block">  在撞碑而死和绝食而亡的两种说法中,我当然相信后者。因为前者有 “戏说” 的成份,它经过戏剧演绎和百姓传说,撞碑而死符合儒家思想理念中不成功便成仁、杀身成仁的封建伦理道德,也含有不当俘虏不甘受辱的人格尊严。抗日战争中我狼牙山五壮士宁愿跳崖自尽,也绝不做敌人俘虏,也是这种道德观念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戏说中提到杨业撞到李陵碑上而亡,有必要多花点笔墨说说李陵。他是汉武帝手下一员大将,满身武艺,一心为国。曾率五千步兵出关与匈奴决战,恰遇七八万匈奴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步兵对阵骑兵,必败无疑,李陵所率五千步兵全军覆没,李陵身受重伤被匈奴所俘。消息传回朝堂,汉武帝大惊,怨恨李陵怎么没有为国捐躯尽忠,反被敌人所俘,败了大汉王朝的兴。满朝文武众口铄金,落井下石,跟着汉武帝数落李陵的不是,批判李陵的不忠。司马迁是当朝史官,他严守职业操守,和朝内百官的关系不远不近,不冷不热,警惕个人感情影响笔下的实录。当大臣们看着汉武帝的脸色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争说李陵的不是,抨击李陵的不忠,只有司马迁客观公正的为李陵说话:他受了重伤实在没有办法了才被敌人俘虏,我想他以后有机会一定会跑回来,继续为国效忠。汉武帝正在气头上,一怒之下杀了李陵全家,并要赐死司马迁。按当时的法律,凡犯了死罪的,可以用重金赎身,或者接受宫刑顶罪。司马迁家贫无金,只好挨了那屈辱的一刀,断了男人的命根子。李陵全家被杀,断了他的念想,他万念俱灰,从一开始的无奈被俘到后来的铁心投降,成了真正的叛国者,效忠匈奴,同汉王朝作对。</p> <p class="ql-block">  当年李陵的困境正考验着杨老令公,他想我绝不能当叛国者,不能前半生是革命派,后半生成了反革命,成了当年的李陵,落下千古骂名,让子孙后代背黑锅,于是他毅然决然的撞死到李陵碑上。戏剧戏说和民间传说升华了杨老令公,使杨家的忠烈留芳百世,扬名千秋。</p> <p class="ql-block">  八 恒山悬空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境内,建于北魏年间,公元491年。距地60多米,仅靠N多根木柱支撑,犹如悬在空中一般,历经1500多年屹立不倒,真佩服老祖宗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的建筑技术。游览时令人惊出一身冷汗,生怕出个意外,自己的小命就挂了。附带的图片更直观,更好看,比我的文字介绍强似一百倍。</p> <p class="ql-block">  “天下巨观”为徐霞客所题。我妄自推测徐霞客在当时不是个大地主,也是个小土豪,反正不为衣食所忧。否则他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度日月,哪有什么闲情雅致东奔西跑去观景赏景写什么游记?就像现在的游客,你只有吃饱了喝足了,口袋里有了银子,才能出来游山玩水赏美景。时代不同了,道理却相同。</p> <p class="ql-block">  关于名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早年曾立下一个宏愿,有生之年一定要踏遍五岳,过过“山高我为峰”的瘾,饱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眼福,如今黄山和四岳已被我踩在脚下,只有南岳衡山还在期盼之中。“没有比腿更长的路,没有比脚更高的山。” 我相信,南岳衡山一定会踩在我的脚下,届时一篇游记随即问世了。</p> <p class="ql-block">  九 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为抗击匈奴而建。明代洪武年间重新加修。</p> <p class="ql-block">  比之平遥古城,面积更大,城墙更高,更气势恢宏,令人震撼,我们在大同古城墙上仅转悠了一个角,手机上显示走了17000多步。我在城外随手拍了几个镜头,可一睹风采。</p> <p class="ql-block">  城外户城河桥头上雕刻的小石狮子,纹理清楚,栩栩如生,这使我想起北京一句俗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至于桥墩护栏上为何要雕刻狮子,而不雕刻老虎,或者龙,凤凰,麒麟,鸽子,熊猫等,这我得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   十 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我国有三大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石窟雕刻的都是佛像。甘肃敦煌石窟没去游览过,云冈石窟比龙门石窟规模要大,佛像多。有的石窟是里外两层,颇像有的民居里外院。外层受风吹雨打,风化严重。而里层受外界影响较小,佛像保护较好。</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在公元400多年,至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历史。我猜想当时的北魏皇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情愿花费巨资,耗费民力来雕刻佛像。弄不清这些帝王用意何在。假如把这些巨资、人力,用于富国强兵,改善民生,老百姓定会感恩戴德,拥护你稳坐皇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难道他们不懂这个道理?</p> <p class="ql-block">  六天时间游览了十个景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记所录,挂一漏万。好在是儿子开车自主游,不受旅行团约束,不受旅游线路左右,可以我行我素,自由选择。有些游过的景点,如临汾尧都,壶口瀑布,云丘山冰洞,太原晋祠,直接就绕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  旅途所见所闻,大开眼界,大涨见识,城市广场老人跳广场舞蹁跹起舞,爱乐器的吹拉弹唱,爱打拳的腾挪闪跃,爱唱歌的引吭高歌。好一派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幸福快乐景象。想想俄乌战争的炮火连天,加沙地带的水深火热,我庆幸,我生活在和平安祥的中国,我生活在幸福快乐的故土。</p> <p class="ql-block">  奉劝老年朋友,能转就转吧!能疯就疯吧!千万不要抱着“以后再说”的想法,年逾花甲古稀之人,已经没有“以后”了,现在就是以后,当你腿脚有了毛病,只好窝在家时,你去买后悔药吧!</p> <p class="ql-block">  我自豪,我欣慰,当到那时我行动不便只好窝在家时,我虽不能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留下警示名言,我却可以大言不惭的说一一不枉此生!不虚此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一2025.7.29</p> <p class="ql-block">附 景区门票</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 80元</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 55元</p><p class="ql-block">绵山 110元 景区交通 50元</p><p class="ql-block">雁门关 90元 景区交通 10元。</p><p class="ql-block">悬空寺15元(仅在山下观看)</p><p class="ql-block"> 100元(进寺内门票)</p><p class="ql-block"> 20元(景区交通)</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 48元</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 12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已年逾古稀,门票全免。</p><p class="ql-block">孙女刚考完大学凭学生证,免半票。</p><p class="ql-block">儿媳是大学老师凭教师证,有的景区可免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