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明信片肆意裸奔的时代已经结束许久了,代之而起的新秀是网络段子的推送,微信抖音的转誊以及AI的换脸表演。而我时常怀念起有明信片的日子,以及它的书写、寄出、等待的漫散时光。</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使用明信片,是参加工作之后,由于在邮电局工作的缘故,我成了同学朋友中最早尝鲜之人,也算是时尚第一人。我所寄出的明信片像一粒投入湖水中的小石子,为我和好友平静的生活击起微澜涟漪。其实,明信片的历史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欧洲。德国一位画家因找不到可包装画作的信封,就在画作上书写了收件人的地址将它祼寄出去,这是明信片的雏型。1869年奥地利邮政发行了世界上首张明信片。20年后,大清邮政也发行了“大清国一版蟠龙直式片”面值一分。我依稀记得我买的第一张明信片是4分钱,当时寄一封信邮资是8分钱。价格便宜一半,但新颖的问候、真挚的情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不用信封,无隐密性地公开表达情愫,其实也是没有隐私的隐私。因这可寄之人是精心筛选出来的至亲好友。这无疑间也暴露了你的人际圈子。我用明信片围成的圈子比起那些用欢娱场子、资源圈子填充的人生之圆,是丰盈?还是干瘪?真是冷暖自知的。</p><p class="ql-block"> 每到过年的时候,书写邮寄10多张明信片,写上原创的诗样的句子,散文式的语境来为好友祝福问候,的确是给彼此的年味增色不少。诸如“伴着春的舞动,风的疾速,让问候的花朵盛开在你的心田”。“让我的味道和着年的味道一起润了你”。那份会心的窃喜自是不可名状的。我从来都是拒绝千人一面的客套言辞,拒绝没有温度、没有情感的程式化的外交辞令,所写所寄因人而异,各有风骚。一时间,我成为写明信片的段子高手,单位的同事竟跑到邮件分拣室争相传阅我写的明信片,甚至有誊抄者。当然也有人对着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猜测收件人是不是我的男朋友之类的,便发挥想象意淫一番。那个时候啊,还真有些盼过年的渴望,盼书写明信片的挥洒自由。</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明信片变得不那么私人化了,它成了广而告之的媒介。企业明信片、旅游明信片等誔生后,明信片除了通信而外,赋予它更多的功能,宣传、载体、广告以及保值、收藏等等。特别是替领导写,完成每个科级领导干部几十份邮寄任务之后,我便没有了当初书写明信片时的期盼与兴奋,没有苦思冥想,斟字酌句心态了,没有了筛选友人的宁缺勿烂了,好像认识的人都可以寄,都可以去打扰。广而告之嘛!虽然此时,明信片每张涨价到一块二毛钱了,虽然也不用我花钱去买了。自然,每逢过年,怎么就少了墨香的味道和伏案雕琢字句的姿态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晃,十多年没有写过,也没有收到明信片了。手机短信、微信叮咚叮咚声早已喑哑了明信片独特的富有磁性的语言。恁是AI制作出的貌似高级的华丽问候,没有质感的盛装祝福,再也激不起当年阅读明信片时特有的微澜荡漾、遐想翩翩了。</p><p class="ql-block"> 爱略特说过:到哪里去找回我们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到哪里去找回我们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我狗续貂尾一句:到哪里找回我书写明信片灵感,到哪里找回我收到明信片的灵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