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古巷: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漫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场旅行,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在阴雨绵绵的天气中,我漫步于“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街道两旁是白墙灰瓦的传统建筑,湿润的石板路上倒映着红灯笼的光影,仿佛穿越回了旧时的江南。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每一处街巷都仿佛在讲述一段古老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起于晋,成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坊巷内至今仍保存着200余座明清古建筑。三坊七巷自古崇文重教、人杰地灵。自晚清至民国初年,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大量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赞叹:“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南正街为三坊七巷的中轴线。踏入南后街,一座写着“南后街”的牌坊映入眼帘,两侧石柱雕刻精美,红灯笼在雨中格外醒目。街道两旁是木结构的建筑,屋檐下挂着雨滴,行人撑伞缓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湿润气息。这里是有着“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和“近代名人聚居地”美誉的“三坊七巷”,属于国家AAAAA级景区。在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低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脉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继续前行,我走进了“黄巷”和“安民巷”,这些狭窄的巷弄两旁是古朴的民居,石制牌坊上刻着书法字迹,门楣悬挂红灯,古意盎然。青砖小路在雨水的洗礼下更显幽静,偶尔有行人从巷中穿过,脚步声与雨声交织,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卷。在“院落市集”,我驻足于一座写着“禅门无锁月常关”的牌坊前,感受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途中,我走进了一家名为“無用空間”的书店与咖啡馆,白墙红灯,院中绿意盎然,是一个适合静坐、阅读的理想之地。我也参观了“罗必胜故居”与“列渔品作堂”,这些老宅不仅保存完好,还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功能,成为展示地方历史与艺术的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旅途中,我还欣赏到了许多精致的文化展品,如严复纪念馆关于严复思想的介绍、福建省博物馆的唐代彩绘女俑、青铜大铙,以及当地名家的中国画作品。这些文物与艺术作品,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积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