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两天网络上看到河南豫剧一团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各种评论都有。</p><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初三的时候害了一场大病,在医院治疗了半年。治疗期间我枕边有个录音机,磁带有两盘,一盘是张新芳的《陈三两》,一盘是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这两盘磁带我反反复复听,烂熟于心,后来我开口唱的多是《穆桂英挂帅》的唱段。1995年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举行戏迷擂台赛,我参赛的是《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的唱段,在河南省广播电台录的音,还获得了优秀奖,奖品是一个袖珍的收音机。可以说我和马派有缘。九几年马金凤在三门峡通用机械厂俱乐部演出,《穆桂英挂帅》连演两场,我看了两场。后来马金凤老师在水工厂俱乐部演出,我们还合影留念,马派的戏我是很钟情的。</p><p class="ql-block"> 《穆桂英挂帅》之前有黑白电影,后来的各种舞台版本,我基本上都有收藏。剧本是宋词从《老征东》集体整理改编的,一挂二花马金凤在《穆桂英挂帅》剧中开创了帅旦的行当,也开创了武戏文唱的典范。马先生百年之后,这部经典还在传唱,群众基础相当深厚。马先生活了一百岁,《穆桂英挂帅》打磨了一辈子,难道说不能载翻新出什么新花样吗?答案是完全能!但是为什么不呢?答案是不能。因为老一辈艺术家对戏曲艺术有敬畏之心,他们懂行规,那就是不能乱来。</p><p class="ql-block"> 《穆桂英挂帅》的一招一式都是经典。出场的“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稳重大气,眼神水袖看似简单实在不凡,是为人物服务的。“我未开言心如焚”真假嗓结合,表现人物内心复杂心理。“接印”一折更是经典,从做功到唱腔的紧打慢唱“我不挂帅谁挂帅”,一招一式紧扣人物内心活动来表演至今无人超越。“怒一怒把儿的头来刎”充满人情味,“辕门外三声炮”“打一杆帅字旗”唱段朗朗上口传为经典。可以说是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已深深地刻在了几代人的乡恋中。</p><p class="ql-block"> 可是如今呢,我们常常有些人打着经典为什么不能改的旗号,对经典动手动脚。当前戏曲界存在着几种现象,越是懂戏的,越是不敢乱动老祖先的东西,越是二把耙越是敢胡球来;戏曲不用戏曲的导演手法,而是用话剧的导演手法来创新改造中国传统戏曲;抛弃中国戏曲审美,不讲究写意而追求写实,搞什么大制作,不光在舞美道具上耗费钱财,更在太监宫女上下功夫,动辄上几十个彩女几十个兵将。这次河南一团排演的《穆桂英挂帅》第一场给佘太君配了丫环侍女,杨文广的服装花里胡哨,演员还在抖音上发说看俺这服装上档次吧。看他们发的照片好像最后一场还真来了武戏,上了几十个兵将开打,活生生把一部武戏文唱的典范给弄成了武戏了,你说这不是瞎扯淡吗。</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说守正创新,关键是我们现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正,又怎么创新。加上领导或者戏迷层面,真正懂戏的人不多瞎凑热闹的人不少,以至于造成各种乱象,实在是令人堪忧。说实在的,都是真正“正”的东西来不了,然后都在瞎胡搞,“戏”上的东西来不了,就对戏动粗,说白了就是说创新一下糊弄上面给拨付的资金,加上上面的主管又不负责任,既不对资金负责,又不对艺术把关,大家形成了利益链条,就这样折腾吧,终有一天,我们会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糟蹋的一塌糊涂。</p>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