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巨龙阴山山脉,它由大青山、乌拉山和狼山组成,绵延约1000公里,覆盖了包头、呼和浩特和乌兰察布。阴山是内蒙古南北气候的天然分界线,是华北与蒙古高原过渡地带。</p> <p class="ql-block">"敕勒川,阴山下",敕勒川地区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以南,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长期交汇的地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讨伐漠北,将十余万降服的敕勒人安置在阴山脚下,始有敕勒川之名。</p> <p class="ql-block">"川",在古代汉语中不仅指河流,更有那平坦的草原区域。这边是草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马平川,任由骏马奔驰</span>;那边是山脉,群山逶迤,任由雄鹰展翅。<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美,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重要栖息地,</span>这就是敕勒川。</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上矗立着四根擎天柱,是大纛,蒙语"苏力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耸入云,形状如长矛一般,整体气势雄伟,与大青山脉遥相呼应。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强,一下子将人带入</span>草原文化的意境,直观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大纛,在蒙古族历史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是长生天赐予成吉思汗的神矛,是成吉思汗征战所向披靡的标志,也是蒙古民族英勇与力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500多年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敕勒歌》</span>这首民歌被录入史书中时,它是一支鼓舞士气的战歌、也是一首魂牵梦绕的乡愁。辽远苍茫、豪放壮阔,抒发的是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高欢率军围攻西魏玉壁,久攻不下,损失惨重。高欢中毒箭命在旦夕,为提振士气带病强自设宴,席间请大司马斛律金唱《敕勒歌》,众人齐唱,英雄落幕,其音悲凉…</p> <p class="ql-block">“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诗句中阴山下的敕勒川,视野豁然开朗,天空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穹顶,从四面八方垂落至地平线,造就出天地之间的恢弘气象,这是多么宏大的气魄和胸襟!</p> <p class="ql-block">"天苍苍,野茫茫",诗句把天空的青苍蔚蓝和草原的无边无际描绘得如画卷般壮美,这又是多么浪漫、多么豪迈!</p> <p class="ql-block">阴山山脉大青山的魅力,正在于它用最原始的地貌,起伏的山峦、交错的沟壑、裸露的岩壁,为"穹庐"般的天空搭建了一座史诗级的舞台。在这里,你不是在"看风景",而是被纳入风景,成为天地苍茫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耳畔浑厚高亢的嗓音唱着如画的故土,回旋在草原上空,营造出开阔的草原意境——仿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勇猛将士就是在这歌声鼓舞中,一次又一次攥紧长矛,</span>蹄铁踏碎春草碧,腐泥深吮战血稠。<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诗的意境,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span></p> <p class="ql-block">千年过往,曾经的金戈铁马,已经隐没在残墙荒冢之中;曾经的敕勒族已经融入其他民族,但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旋律悠长、激荡着千年情怀的歌声,却世世代代流传至今,成就了一首诗与一个地名的千年回响…</p> <p class="ql-block">这首民歌的作者无人知晓,却因语言质朴、意境雄浑,成为北朝文学代表,历代传诵。诗中"敕勒川,阴山下"寥寥数字,将这片草原与苍茫天地、游牧生活永恒绑定,使"敕勒川"从地理名词升华为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诗因川而壮阔,川因诗而不朽。敕勒川的广袤风光,赋予了《敕勒歌》磅礴的生命力。若无这首诗,"敕勒川"可能如历史上许多游牧地名一样,随部落变迁而消失。正是诗歌的千年流传,让今天的我们在内心憧憬向往"敕勒川"…</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敕勒川,早已不再是《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诗原貌,但吟唱出的水草丰美的游牧圣地,勾勒出的壮阔悠长的北疆风光,让这原本可能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地名,跨越千年,依然鲜活…</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被汉、蒙、满等多民族传唱,成为中华文明对草原文化的诗意记录,敕勒川也因此超越地域,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土地可以被岁月改变,但文化记忆却能穿越时空,让一个名字永生。</p> <p class="ql-block">"若无《敕勒歌》,敕勒川或只是历史地图上的模糊墨迹;而有了这首诗,它便成了每个人心中的那片草原。"</p> <p class="ql-block">敕勒川,不必拘泥于它究竟在哪里,在一千多年前,内蒙古高原处处都是敕勒川。敕勒川这片土地成为北疆草原的声音图腾,更成为中国人对于草原的集体性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苍穹之下,天地为歌。"马头琴啊为你歌唱,圣洁的奶食请你品尝,蒙古包是温暖的毡房,犹如你在自己的故乡。远方的朋友啊请你留下,草原就是你温馨的家。"当代《草原迎宾曲》与古老诗篇在无垠草原交织回荡…</p> <p class="ql-block">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中谈道:"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p> <p class="ql-block">敕勒川草原向西驱车约20公里处是战国赵长城遗址——长城·战国·赵·陶思浩。"陶思浩"并非人名,而是一个地名,曾是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下辖的一个乡,"陶思浩"系蒙古语。赵长城遗址上的"陶思浩"是用来标识该段长城所在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赵长城遗址由赵武灵王时期以黄土夯筑修建,距今已2300多年。西起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经包头、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含陶思浩村北遗存),向东延伸至河北张北一带,将游牧与农耕的地理分界线以工事形式固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span>如今遗存的夯土墙体,虽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侵蚀,仍能让人联想当年"胡服骑射"的赵国如何在草原与农田的交界线上,用夯土书写边疆防御史。</p> <p class="ql-block">大青山,阴山山脉的中央脊梁,分隔了内蒙古高原与河套平原,是呼和浩特北部的天然屏障。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曾在此驰骋,如今依然是生态与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大青山,呼和浩特的"绿肺",登山步道位于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腹地内,木质步道如银色丝带蜿蜒山间,让这里成为离城区最近的"云端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站在大青山脚下,那种山势起伏连绵,沟壑纵横的震撼扑面而来,大青山并非孤峰而立,而是像一道青灰色的天然城墙,山脊线高低错落,如波浪般向东西两侧延伸,直至视线尽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山如黛近山青,</span>山脉的野性之美,没有滤镜加持,却自带千年沧桑。山势像被巨人揉皱后又撕开的纸——褶皱是山脊,撕裂处是沟壑。这种粗犷而不规则的原始地貌,正是它最打动人心的地方。站在山巅,感受山风穿过沟壑时的呼啸——那是山脉的"呼吸声"。</p> <p class="ql-block">遥想千年,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位巾帼英雄的马蹄曾驰骋在阴山南北,带领北魏士兵抵御柔然骑兵南下。在民族融合的时代大潮中,一个民族走入历史深处,消失于无形,演绎出一曲融合与升华的历史交响。</p> <p class="ql-block">隋唐开国皇帝杨坚和李渊都有鲜卑血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隋唐盛世。大将李靖率军<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呼和浩特北部阴山大破突厥,生擒突厥可汗,掌控了大青山到漠北广大地区</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戎向边北,远行辞密亲。借问阴山侯,还知塞上人。" </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保存着阴山最完整的森林-草原镶嵌景观,阳光在山脊上投下明暗交错的阴影,更凸显出山脉的层叠感。</p> <p class="ql-block">山腰石上阴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代诗人元好问的</span>诗:"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表达了金代诗人对《敕勒歌》天然浑成,豪迈气魄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最北端,这里也是游牧文明的最南端,两种文明碰撞交流最前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同凡响的焦点地区。</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墓。相传王昭君去世后,匈奴百姓为纪念她,用马车载着她的遗体在草原上奔跑,马车到哪里停下就葬在哪里,最终马车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停下。青冢兀立,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p> <p class="ql-block">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地处连接草原与中原的战略<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冲地带,</span>不仅有北魏时期文化遗存,还包含战国、秦汉、隋唐、辽金元等时期的遗迹遗物,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深厚地基,实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传承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魏第一都",指盛乐城。</span>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并将都城建在今天呼和浩特市南38公里处,取名盛乐。它是有史书记载的中国北部草原建立的第一座都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它见证了拓跋鲜卑由草原部落,最终成长为中国北方最强盛王朝的风云岁月。</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东郊开阔的平川上,有一座八角古塔拔地凌空,直刺云天,这便是驰名塞外的万部华严经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篆书石刻"万部华严经塔"方额,嵌于第一层南面塔门的门楣上。古塔历经千年,巍然矗立,敦实威武的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北方民族的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大召广场上矗立着阿拉坦汗铜像,呼和浩特奠基人。他是土默特万户首领,成吉思汗第17世孙,黄金家族后人。明隆庆年间,阿拉坦汗提出在呼和浩特草原上建城得到明政府支持,并给这座城命名为库库和屯,在蒙语中就是青色的城,明王朝则正式赐名"归化"。</p> <p class="ql-block">大召无量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由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的。康熙帝平息蒙古卫拉特部噶尔丹之乱,凯旋归来时路过大召在此驻跸,大召被尊为"皇庙",为表示对皇帝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转世规定。</p> <p class="ql-block">大召广场西侧释迦八塔,完整呈现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涅槃的生平轨迹。八座佛塔一字排开,东西横列,气势恢宏,造型独特,塔身洁白如雪,塔刹金光闪耀,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洁白的塔身拔地而起,覆钵式的轮廓圆润饱满,顶部十三层相轮直指苍穹,宛如一柄撑开的佛法之伞,庇佑众生。须弥座的狮子昂首怒目,利爪紧扣莲台,塔基浮雕摩尼宝珠被卷草纹托举,火焰纹层层翻涌,仿佛能听见匠人凿刻时对"佛法不熄"的虔诚祈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军衙署,是清绥远将军驻地。</span>清王朝对准噶尔部战争获胜后,在距归化东北五里处建城,赐名"绥远"。从乾隆二年始至民国,将军衙署<span style="font-size:18px;">175年,共78位任绥远将军以封疆大吏身份驻节于此,</span>为中原北大门构筑了坚实屏障,也为中蒙俄的商路提供了保护。</p> <p class="ql-block">当历史指针指向现代,1947年在乌兰夫等人努力下,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1954年"归绥"正式改名"呼和浩特"。从此,青城这颗草原明珠就以"呼和浩特"闻名于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兰夫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上,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敕勒歌》中所唱的敕勒川,静卧在阴山与黄河几字弯的怀抱中。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一座悠远宏大的历史舞台,千百年间,从未停歇地上演着华夏北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一座城市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和风格,就蕴含在它标志性的风景里…</span></p> <p class="ql-block">黄河在流经内蒙古河套平原后,原本向东流,但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附近遭遇阴山余脉阻挡,阴山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在黄河北侧,迫使河流无法继续东进或北上,只能向南改道。这一转向标志着黄河离开河套平原,进入晋陕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的交界处,三面环水,一面连山,以黄河为界,南依山西忻州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呼和浩特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处"鸡鸣三市"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牛湾以其山独特的牛头形而闻名于世。山体形若卧牛,牛头位置就是它正在回眸,望着眼前这片水域,被当地人称为神牛回眸,为山岭原野增添了灵气与风韵。相传神牛犁到老牛湾时,被老百姓点燃的火把惊吓,扭头犁出一个S型弯道,形成了老牛湾。</span></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是黄河进入山西的第一个峡谷段,属于晋陕大峡谷的起始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河在这里因山势阻拦形成了一个巨弯,巨弯之畔,曾经逶迤万里的长城,虽已历经风雨,却依然顽强地屹立山巅,其</span>陡峭的崖壁和黄河的壮阔转弯是这里典型的峡谷地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是长城与黄河唯一并行的典型地段。</span>黄河在此段峡谷中奔腾南下,如一条桀骜的水龙,黄土高原沧桑的地貌在这里凸显;长城在此处岩石中刺破山脊,如一条雄壮的土龙,明代城墙残缺的荣光在这里彰显。老牛湾,中华大地上两大奇观——"黄河与长城握手"。</p> <p class="ql-block">长城以刚硬的线条刺破山脊,黄河用柔美的弧线绕行峡谷,自然与人文共生,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完美融合,形成双龙共舞的独特文化地标,两者构成的几何美学令人屏息…</p> <p class="ql-block">长城,曾经的抵御游牧民族的藩篱,从海边一路蜿蜒向西,在这里它第一次与农耕文明的哺育者黄河紧密牵手,两种文明在此相逢,让地处农之北,牧之南的呼和浩特成为中国历史和文明大戏的一个主要舞台。</p> <p class="ql-block">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成化皇帝让大臣们算了一笔经济账,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耗银近1000万两,而征集5万劳工修葺长城,耗银不过一百万两。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本高低的巨大差距,</span>成为历代中原王朝修筑长城的共识。</p> <p class="ql-block">这段明长城墙体,已被时光雕琢出深深的岁月印记。风化的痕迹清晰可见,每一块夯土或城砖都在诉说边关往事。黄河深切大峡谷,石灰岩峭壁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状…</p> <p class="ql-block">远处这座烽火台,憨态可掬如虎头墩,保存较为完整,圆墩墩的轮廓像一座堡垒,静静地矗立在山巅,仿佛仍在守护着往昔的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滔滔黄河水从远方奔腾而来,在悬崖峭壁间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古老的地层展现着这里沧海桑田的变化,历经亿万年的冲击摩擦切割,鬼斧神工削劈的峡谷是地质遗迹景观的天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座小型峰丛属于约4.5亿年的奥陶纪石灰岩,暴露地表经长期的地质地壳构造抬升,溶蚀和风化作用形成纵横交错,迂回曲折的溶沟,将石灰岩切割成根部相连、高低不等的小型峰丛。</p> <p class="ql-block">在黄河狭窄的河段,水流侧蚀作用大,使岸壁呈弧形内凹;而在宽缓河段,水位降低,流速减缓,水体对岸壁的侧蚀作用减弱。使岸壁形成沿水平方向呈一定弧长外凸和内凹的"S"形波状岸壁。</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黄河是刚强的,它借助时间的力量在龟裂的土地上切割出了一条巨大的河谷,同时它也是柔软的,当它北流遇到阴山南坡的阻挡便顺势改道向南,在这里留下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几"字弯。</p> <p class="ql-block">120万亿年这里所处是鄂尔多斯高原,它开始快速地抬升,黄河水在抬升时冲刷力增强,下沉速度比较快,它就把岩壁切得腐蚀下来,形成这样一种像斧劈刀削一样景观,这是黄河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热风吹拂,思绪飘荡,脑海中浮现的边塞诗句变得无比鲜活。读懂呼和浩特的千年历史,才能解读风云激荡的中国史…</p> <p class="ql-block">天穹如洗,群山如浪。这片土地有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织依存;这片土地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这片土地更有最凝练的史诗《敕勒歌》。在这片天高地阔的舞台,领略最美中国山河的气象万千——旅行在最美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