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的美篇继续欣赏帝都旧影,带你走进1879年的帝都京城北京与被毁前后的圆明园…</p><p class="ql-block">赖阿芳(本名黎芳)是位摄影师,其在香港创立的“华芳映相楼”位于香港皇后大道,是香港最早期的照相馆之一,并且是由一位中国人开办,他被誉为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中国摄影师之一。</p><p class="ql-block">赖阿芳在香港正式被清廷割让给英国殖民后十几年就在香港开办影楼,当时他也就二十出头,足见他可能就是香港本地人,从英国人那里学到了照相术,自己开了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从1859 年经营到 1941 年,连续营业了82 年之久。其儿子大概在他去世后开始继承父业,华芳照相馆延续到二战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歇业。赖阿芳的摄影主题范围有人物肖像、世俗生活、风土人情、城市景观、自然风景。赖阿芳的作品受到当时在中国工作的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的赞扬,汤姆逊在自己的著作《十载游记——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与中国》中对赖阿芳赞扬有加,称赞赖阿芳“有好的艺术修养,有高超的艺术鉴赏力”。</p> <p class="ql-block">大光明殿主殿,皇家道观,位于西安门内路南,1900年庚子之变,因义和团在此设坛被八国联军捣毁。</p>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中御河桥东,路北大门为日本使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北京及周边摄影集》这个集子里的很多照片,有些被误认为是同时代的洋人所摄,当时少有中国人搞摄影,尤其是在北方。都是洋人在玩,他的一些照片被认为是洋人所摄也是情理之中。其实在浏览一些旧照影集时也发现,有些当时有特点的照片也常被出版影集的摄影师拿别人拍的照片纳入自己的影集。</p> <p class="ql-block">大光明殿天元阁,皇家道观,位于西安门内路南,1900年庚子之变,因义和团在此设坛被八国联军捣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莫里逊的《中国景观》里就收辑有赖阿芳集子里的北京街巷、三山五园、西苑、明陵等多幅照片。但莫里逊1890年代才来中国,显然不会拍到1870年代的照片,像天坛祈年殿就是火毁前的样子,肯定是前人所摄。</p> <p class="ql-block">大光明殿主殿及殿前广场,皇家道观,位于西安门内路南,1900年庚子之变,因义和团在此设坛被八国联军捣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赖阿芳的这个集子厘清了一些北京旧照的出处和拍摄时间,令人有豁然之感。当然也可质疑赖阿芳集子里也有别人的作品,在多方佐证出现前,这也算是阶段性结论吧。</p><p class="ql-block">《北京及周边摄影集》内含照片95幅,图下附英文注释。主要记录晚清北京风景名胜,包括北京内外城街巷、西郊皇家园林和明陵。如:大光明殿、天宁寺塔、古观象台、北海、中海、天坛、圆明园、清漪园万寿山、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明十三陵等。</p><p class="ql-block">这些照片大致拍摄于1879年,这起码说明赖阿芳至少于1879年曾北上拍摄过北方和京城的照片。他利用香港与英国的特殊关系,以及他和英国外交使团的良好关系,方便进入了在当时普通国人难以企及的地方拍摄。</p><p class="ql-block">翻看这些老照片,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很多景观萧瑟而空旷,几乎没有人物出现在镜头里。今天特别选取一些无人的帝京景观,分享给各位,并仿中野正贵的东京无人,姑且命名为帝都无人。</p>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德国使馆內</p> <p class="ql-block">古观象台,地平经纬仪、纪限仪、赤道经纬仪</p> <p class="ql-block">古观象台,明代浑仪</p> <p class="ql-block">古观象台,明代简仪</p> <p class="ql-block">古观象台,天体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p> <p class="ql-block">宏仁寺塔,覆钵形藏式塔,宏仁寺位于西苑北海西侧,1900年庚子之变,因义和团在此设坛被八国联军捣毁,塔亦毁</p> <p class="ql-block">皇帝行宫内的龙椅</p> <p class="ql-block">景山东侧</p> <p class="ql-block">静明园玉泉山侧宝藏寺,为太监归养之所</p> <p class="ql-block">静明园玉泉山侧宝藏寺内宝藏殿,为太监归养之所</p> <p class="ql-block">静明园玉泉山定光塔</p> <p class="ql-block">静明园玉泉山妙高塔</p> <p class="ql-block">静明园玉泉山仁育宮</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大雄宝殿,庑殿顶,也称释迦牟尼殿、能仁寂照殿,殿前立有一对石经幢,是寺中等级最高的一座殿宇</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俯瞰山下及远眺玉泉山</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上</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头道门</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內茶亭</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乾隆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三門石筑碑亭</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石牌坊八字墙石雕及石獅</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五百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中央甬道</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碧云寺砖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卧佛寺“同参密藏”琉璃坊,背面额“具足精严”</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卧佛寺莲塘</p> <p class="ql-block">静宜园香山卧佛寺卧佛龛</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定陵棱恩门</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景色</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神道石像</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神道武将石像</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石碑</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规制同太庙享殿</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内部,梁柱均由金丝楠木筑成</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长陵棱恩门</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长陵明楼及石五供</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长陵明楼及石五供</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长陵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内城东北角楼东北面,内城东垣上的内外城结合部碉楼,内城南垣外壁、护城河,以及连通东便门西水关的水道,远处可见崇文门</p> <p class="ql-block">内城南之东门崇文门城楼北望全景,远处天际线可见天安门到景山,东直门、朝阳门到古观象</p> <p class="ql-block">内城王府大街、马市大街路口附近,光绪初年,这里以北到大佛寺,以东到东四牌楼为马市,非外城骡马市,图右街牌残留“东”字,当为“某胡同东口”,在胡同口向南拍摄,此处可能是王府大街北口南,东厂胡同东口外</p> <p class="ql-block">前门外廊房二条,作坊铺子较多,路北有冲天柱门脸牌楼的是一家饭铺</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万寿山昆明湖”碑,转轮藏,此组建筑在英法联军劫掠时幸未被毁</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昆明湖北岸大报恩延寿寺码头眺望玉泉山,原西牌楼已毁,尚存夹柱石</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昆明湖东岸铜牛</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昆明湖东岸铜牛</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昆明湖南湖岛十七孔桥,此时佛香阁及南湖岛建筑已毁,尚未进行颐和园整修</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昆明湖长堤玉带桥东侧</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万寿山宝云阁,铜殿窗扉被盗,已筑墙保护</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遗迹,佛香阁已毁</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万寿山众香界琉璃牌坊、智慧海琉璃殿,以及佛香阁遗址</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塔东北侧的宏化寺大机老人塔</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塔东侧</p> <p class="ql-block">天坛圜丘北望皇穹宇</p> <p class="ql-block">天坛圜丘坛</p> <p class="ql-block">天坛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通惠河二闸</p> <p class="ql-block">通州运河码头,远处可见燃灯佛塔,此处为通州西关</p> <p class="ql-block">通州运河码头</p> <p class="ql-block">西苑北海湖面,在北海西岸南端向北偏东拍摄,可见琼岛永安寺白塔,北岸禅福寺大佛殿和“华藏界”琉璃牌坊</p> <p class="ql-block">西苑金鳌玉蝀桥西侧金鳌牌楼东向,远处可见团城承光殿</p> <p class="ql-block">西苑中海,由中海西岸向东偏南拍摄,万善殿、水云榭</p> <p class="ql-block">西苑中海北湖面,在中海西岸向东北拍摄,可见金鳌玉蝀桥,琼岛永安寺白塔,团城</p> <p class="ql-block">西苑中海北湖面,在中海西岸向东北拍摄,可见紫禁城神武门、紫禁城西北角楼、景山、金鳌玉蝀桥东边的三座门和团城</p> <p class="ql-block">西苑中海紫光阁</p> <p class="ql-block">英国使馆,位于御河西沿翰林院侧,原淳亲王府址,由中御河桥上向北拍摄</p> <p class="ql-block">英国使馆内,原淳亲王府大门,后被英国人将墙壁窗棂全部打掉,弄成一个“亭子”</p> <p class="ql-block">英国使馆内,原淳亲王府银安殿,被英国人将窗棂全部打掉,前后贯通成了一个大穿堂门</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北筒子河东向,可见神武门、栈桥、北上门、大高玄殿前牌楼和习礼亭、景山</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北筒子河西向,神武门、栈桥、北上门及连房</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遗址龙月桥内尚存廊榭园景</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遗址龙月桥内尚存廊榭园景</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洗劫之后焚毁。此后的圆明园渐渐变为一片废墟,失去了昔日之辉煌。在这160年间,圆明园经历了从万园之园到遗址再到废墟、从皇家园林到老百姓居住的村落再到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变迁。在这些变化之前,圆明园并没有很多文字记载。但是,在圆明园罹难后的一百年间,不少摄影师携带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照相设备对遗址进行拍摄,这些早期影像也成为圆明园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此次公布的照片中,在1882年前后拍摄的圆明园木构建筑未被彻底摧毁前的照片,其中包括圆明园顺木天、北远山村、鱼跃鸢飞、舍卫城、濂溪乐处、汇芳书院(断桥残雪石桥)、鸿慈永祜、魁星楼、长春园宫门、海岳开襟、法慧寺多宝琉璃塔等建筑群。这些老照片清楚地呈现了这些建筑都还未被彻底破坏之前的状况,打破了以往圆明园的中式建筑仅停留在文献记载或是画作中的呈现方式。</p> <p class="ql-block">濂溪乐处慎修思永殿 (1882年)[法]谢满禄 摄</p> <p class="ql-block">顺木天(1882年)[法]谢满禄 摄</p> <p class="ql-block">鱼跃鸢飞(1882年)[法]谢满禄 摄</p> <p class="ql-block">廓然大公规月桥(1879年)[中国香港]赖阿芳 摄</p><p class="ql-block">1860年 被毁前↓↓↓</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英国人费利斯比特于1860年北京被攻陷前拍摄,据专家推断应为圆明园旧景。照片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以20万英镑上拍。除了圆明园这张,还包括另外几张北京城墙俯瞰照片以及北海照片:</p> <p class="ql-block">把手机横过来看↓↓↓</p> <p class="ql-block">1873年 被毁13年后↓↓↓</p> <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廷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后,西洋人在中国的居留权从广州、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扩张至北京。在英国人赫德掌管下,大清海关多西洋雇员,恩斯特·奥尔末即在其中。他不算什么重要人物,关于他的资料也有限,只知是德国人,1847年出生在希尔德斯海姆附近的伯瑟恩(Betheln),家里是经营旅馆生意的,十几岁加入19世纪欧洲的最后一波探险潮,随一支商船队前来远东,船在中国海岸失事,他就留在了中国东南沿海。1867年左右,不过20岁出头的奥尔末在厦门开了家照相馆,但没多久他就结束了生意,转而谋职于大清厦门海关。随职务升迁,奥尔末从厦门先后迁居北京、广东和青岛,直到46年后退休,1914年携妻子离开中国返回德国老家。</p> <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12张记录圆明园废墟的照片,这样经历的奥尔末,也就是19世纪里许多跑来中国寻发达的西方冒险者中的一个,未必能留名于史。但在北京期间,曾为摄影师的本能让他拍下了圆明园西洋楼废墟并妥为保存底片,在浑然不自知的情形下,他又成了后世发现的最早拍摄圆明园的人——台湾地区收藏家秦风说,据检索现存资料,这批照片应是最接近于圆明园西洋楼原貌的影像记录。</p> <p class="ql-block">奥尔末在北京海关的任职时间是1872年8月到1880年4月,近8个年头。根据和12张底片一起保存下来的奥尔末手绘西洋楼景区平面图,绘图时间标注为1873年11月,那么拍摄时间至少不晚于这个时间点。奥尔末拍摄照片的时候,距圆明园被焚13年,同治皇帝正巧也在1873年发布上谕,命择要重修圆明园,开工不到一年就因资金短缺以及众臣反对告停。圆明园被毁后,园区留有清兵看守,但由于西洋楼景区位于整个园子位置偏僻的东北角,守卫较松,在北京的外国人常自由出入,把这一片废墟当做了野餐地点。奥尔末经常随海关同事及家属一起进到西洋楼景区,有机会拍下照片。对于圆明园西洋楼建筑,奥尔末有着和多数西方人一样的好奇和溢美在离开北京职位18年后,他在日记中追忆当年所见:“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面对一片纵火后的废墟,这样的文字未免夸张,远不如他12张照片平实可据。</p>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爱恨都烙在骨子上,铭刻在心里!是不需要煽动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潜伏着一条龙,合适的时间,就会飞在天!</p><p class="ql-block">为了飞龙在天,必须自强不息!!!所谓天佑中华,就是自强不息!!!</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文源自:"大观日知录"和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