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晓阳:兰溪龙舟甲天下

亮子/星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兰溪龙舟甲天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莫 晓 阳</b></p><p class="ql-block"> <b>由于史前文化的遥远和陌生,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错误观念,总认为端午的龙舟活动起源于屈原或伍子胥年代,盛于隋唐。而据笔者《南洞庭轩辕文化之初探》和大学问家闻一多先生《端午考》的考证认为,这一活动应该始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帝的《咸池》之乐。而且,其发祥之地就是南洞庭的赫山区(原益阳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兰溪镇双桡龙舟流布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确实,唐代以来,我国的龙舟活动日益兴盛。为了追求完美,各地对船身的制作、场面的设置以及划船方法,无不千方百计地标新立异创造惊人之作。我见过不少地方的龙舟,也见过不少江河中的龙舟赛事,往往是初看上去似乎也有闪光放亮之感。然而,只要略微思索和比较很快就会黯然失色,总觉得没有一处比得上湖南省益阳市兰溪的龙舟,就连那些交口称赞、声名远播的龙舟也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因为,兰溪就是赫山区境内龙舟文化的窝点,也是全国龙舟活动的真正源头!现在,他们还传承了只有史前时期才有的木棍竹片一样的站桡和高声演唱的《龙船歌》。划船目的也不是为了追悼屈原,而是纪念开创龙舟活动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非常遗憾,直到今天,兰溪龙舟还如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绝代佳人,外地人丝毫也不了解,而本地人又并未品味出自己龙舟的精彩和巧妙。所以,才埋没了堪称华夏一绝的甚至天底下最为灿烂的龙舟文化。</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修建于嘉庆年间的麻石枫林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样说,并非言过其实哗众取宠,而是不折不扣恰如其分。因为兰溪龙舟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有其熠熠生辉、引人入胜的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在制作的设计上就匠心独具。兰溪的船身至少在二十五米以上,而腰宽却不到一点六米;船头与尾部尖窄而又高翘,看上去好像有小巧之嫌,却又不失威严之态;划船时,还要挂一颗雕刻精细的长颈木质垂须龙头。船舱的划分,是按天上的星宿或神佛之数而定。一般是二十八舱,据说是应二十八宿之数;多的有三十二舱,是应二十八宿和四大天王之数;最大的有三十六舱,是应三十六天罡之数,这种船需要一百四十多个水手;少的也有二十四舱,是应二十四位诸天之数。任何一种规格的龙船,长、宽的尺码必须有个五的尾数,长有个五,宽有个五,就正好应了五月初五的双五节。船的中间有两根粗大的木方在舱面连接头尾,与船舱成井字形。这种面方的设置,一是加固船身,二是为划站桡的水手提供站立之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兰溪龙舟除前四后三,七舱之外,每舱有四个水手,即两坐两站。船弦的外侧和桡板还用油漆画上大片醒目的鳞甲。每年四月下旬,龙船就开始下水。下水的第二天,就依照传统的祭祀方法请礼宾哼读告文,用三牲酒肉祭祀龙头,希望水手平安和划船胜利。有的还在船梢(即舵)的最中部位画一太极图作镇邪之物。</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刚刚制作的兰溪双桡新龙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划船工具——桡板的制作也别具一格。兰溪龙舟有两种桡板,一种是坐桡,一种是站桡(兰溪人称为插桡)。坐桡又短又宽,拿桡的水手都是坐在舱面的井字横线上,故称为坐桡;站桡又长又窄,拿桡的水手一只脚站在舱面的井字竖线上,一只脚踩在船弦边。不过站桡队只在龙船竞赛或转圈时下桡,其他时间都是让坐桡水手去划,而他们只把两米多长的桡板倒竖在自己脚边的井字方上,随着锣鼓和龙船歌的节奏作前后摆动之状。这样一分工,坐桡水手就成了船上的常备队,站桡水手成了增援队。显然,这种站桡是史前时期的划船工具。当时,还没有龙船,只能用木牌竹筏当船用,水手也只能站着划。至于坐桡,那是到了汉代有龙船之后水手的脚可以放在船舱内,才产生的另一种划船工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兰溪双桡龙舟下水之前,插上桡板,祭祀龙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坐桡和站桡,还有一种甩桡,兰溪人称为晏桡。甩桡形状和坐桡一样,背面画鳞甲,正面画太极图和八卦。四个水手举着桡板分别坐在船头的第三间和第四间的舱面上,紧靠船弦,两手紧握桡把,依照锣鼓的“咚锵”之声,180度地在空中作前后甩动之状。甩到前面的终点时,桡板正好落在鼓声的“咚”字上;甩到后面的终点时,桡板又正好落在锣声的“锵”字上。桡板一闪一顿,水手身子也跟着前俯后仰,那种形态与舞台上演员的唱、做、念、打所应的锣鼓毫无区别。有的甩桡在进入比赛时像站桡一样增援坐桡,有的则自始至终只作甩桡动作。这种甩桡的安排在整个船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无异于一幅精美的书画作品上加盖的一个红色金石图章,看起来韵味无穷,这就是兰溪龙舟的特色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次,在场面设计上也是自成一体、超群脱俗。任何地方的龙舟只是一种纯脆单一的体育运动的竞争。其激烈场面和比赛结果也像其他体育运动一样,无非是给观众精神和视觉上的紧张和刺激。尽管这种运动带有浓厚的纪念性色彩,但始终与文化艺术挂不上钩,甚至还风马牛不相及。而兰溪龙舟不同,从头到尾处处都体现了温馨醉人的文化艺术。谁都知道,我们民族很多活动的号令器就是锣鼓,以锣鼓来统一动作发号司令。但用锣的则不用鼓,用鼓的则不用锣。划龙船当然也需要统一,不过,一般都是用鼓来统一的。兰溪龙舟却打破了这种古今不变的惯例。他们为了增添船上的艺术色彩,继承了轩辕时期《咸池》中“击石拊石”的竞渡传统,大胆地开创了锣鼓并用的先河。使其形成了一种和谐且富有进行节奏的“咚——, 锵——,咚咚,锵——”的专用于划船的打击音乐。这种音乐非常独特,无论远近,也无论在什么场地,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就连三岁小孩都知道这是兰溪地域的龙船鼓,听起来极为舒畅,甚至还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站在大堤上看龙船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兰溪双桡龙舟竞赛前,舟上展示的彩色长幡和黄罗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加强活动气氛和鼓励水手,船尾还配备有若干支三眼铳助威。一般情况下,是断断续续地放,一进入比赛,则如连环炮响,声音又大得出奇,十里之外都能听见,火药冲击的气浪把船尾高挂的绣龙三角绲边旗冲得一招一展。旗帜的颜色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色而定,旗面都绣着该船行政地域之名。水手着装之色又与该船旗色一致,头上还系着一块像太平军一样红色和桔黄色的头巾,看起来整齐划一,又有艺术风采和地方特色。明清时期,还有特别讲究的龙舟,在竞赛之前举着几条红红绿绿的长幡和一把杏黄色伞盖在江中来回展示自己的靓丽风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尤为完美的是:兰溪龙舟都在中舱竖一根比大姆指粗的四五米长的竹竿,竹尾留着浓密青翠的枝叶,在船头用一根绳子连接竹竿的中部。划船时,一个手持蒲扇、揩花脸、着彩装的小丑式人物即粉墨登场。小丑站在第七舱的井字方上,手舞足蹈,并根据锣鼓的节奏一边高声呐喊:“嗬喂,划董!”一边使劲上下摇蒲扇,还一边将绳子一拉一放,竹尾的枝叶也随着一弹一闪。兰溪人称此为打闪篙。打闪篙并非是画蛇添足之举,而是恰到好处的艺术安排,它与电视剧里济公手中的道具——烂蒲扇及摇扇的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使人有情趣盎然之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在小丑身边的第六舱舱面上还配有一个手持折扇或彩巾的年轻花旦,花旦边舞边唱龙船曲,唱的内容都是兰溪龙船歌和山歌。花旦前,靠龙头还站着一个面对水手、嘴含口哨、两手挥舞令旗的指挥官,其动作和姿态比交响曲的指挥员更为生动有趣,但他并不负责指挥。真正指挥全船的是司鼓手,这个人物的设置也与甩桡和打闪篙一样,是作表演用的。以上一系列独特的带有艺术性的配置早把两岸观众陶醉得如醉如痴、垂涎欲滴了。这就是兰溪龙舟的特色之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双桡龙舟在枫林桥前竞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外,在水手划船的方法上更是别开生面。任何一条龙船初次进入观众集中点时都要起唢呐曲牌中《朝天子》的打击乐朝拜轩辕;同时,还要抛撒粽子、糯米入江。然后,再转两个圆圈,转圈与比赛一样,要全力以赴,锣催鼓急铳炮喧天。其目的之一是向观众报到,其二是显示自己的威力,其三是朝拜洞庭龙王。随后在江中不紧不慢地来回划游船,进行表演,并寻找对象对唱山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兰溪人很懂艺术,把演唱看得比赛事还重。像站桡队,与其说是增援补充队,倒不如说是演唱艺术队更为恰当。水手们手持倒竖的桡板,一边有节奏地作前后摆动,时而又变换造型姿态,作左右摆动;还一边高声领唱轻松欢悦的龙船歌:“龙船喏——鼓响哪——闹哇洞喏庭哩。”接着,全船人和声合唱:“划啦划吚呀哩——划啦划吚呀嗬嘿!”为了添加更多的艺术含量,船上的唢呐队自始至终跟着伴奏。整个江面的鼓乐声、铳炮声、歌唱声汇成一体,如同一支欢快、雄浑的交响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兰溪龙舟在资江的小河口地段划游船寻找对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的水手还故意尖着嗓门用高八度的声调夹杂其中,更是妙趣横生。歌词自然是雅俗共赏。曲调虽然简单且只有一种,但百听不厌,应不失为高雅之作。不过,笔者乐理知识浅薄,无法阐述雅在何处?当然,对于歌词也只是略知一二,但还是看得出其内容丰富生动,又富有形象。像“新造龙船两头尖,敲锣打鼓到江边;插桡下水拼胜负,歌声响亮震云天”。这首龙船歌虽然只有四句话,但把兰溪龙舟的锣鼓、插桡、船歌等几大特点都真实地反映出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为有趣的是:龙船歌中还夹杂着本地情歌。像“情郎哥哥上龙船,划到小妹眼跟前;你我偏爱龙船曲,江中岸上两心连”。还有“大雨不落小雨稀,郎在外面喊蓑衣;妹说我的哥,蓑衣还在棕树上,斗笠还在竹山里,小妹还在娘屋里”。以及“妹爱耍来郎爱撩,游刁子爱耍水面上飙;吕洞宾爱耍游四海,娇莲姐爱耍伴郎妖”。这些歌词,都是反映男女互相爱慕的地方山歌,居然也在龙船民歌之列,实在是举世无双的雅趣!谁都熟悉,高亢、抒情的兰溪山歌早就闻名遐迩。因为,它也是产生于兰溪龙舟的同一时期,而且,二者都是来自于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化活动──《咸池》之乐,所以,二者一直互相通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兰溪龙舟在江中对唱山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各船演唱之后,接着就是竞渡。兰溪地域不像其他省、市短距离的赛船。他们的划船目的主要是锤炼水手的拼搏意志和凝聚力,赛程起码是三公里,如果拖长水,则在五公里以上。有时七八条船同时争竞,铳炮之声立即振聋发聩,船尾的江面上伸吐着长长的火舌,一股股硝烟腾空而起。各色船队都是你追我赶、夺秒争分,时而齐头并进,时而三前五后,逐渐拉开距离。而落伍者一点也不示弱,司鼓手把鼓一紧,连环铳马上“轰隆轰隆”跟着助威鼓舞士气,水手们借着铳炮的反推力,一声发喊又风驰电掣地飞速而上。真是彼似长蛟猛进,此如巨蟒狂奔,下桡齐刷刷,着力劲冲冲。整个赛场:桡翻水沸,铳炮齐鸣,大有气逼九重,威凌五岳之势。划到两三千米时,水手们一个个都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有的胳膊酸痛得无法抬举,有的手掌布满了血泡,有的眼睛被汗水蒙刺得睁都睁不开了。但这时候,谁也不愿偷懒泄气而影响本船的进展,在鼓声和铳炮声的催促之下,只能咬紧牙关,抖擞精神坚持到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两岸观众,无论男女老少也跟着高声呐喊,一边助威,一边紧追不舍地观看热闹,这就是兰溪龙舟的特色之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特点,可以说是兰溪人民别出心裁的独创。正是由于这些异乎寻常的独创,才改变了兰溪龙舟单一的体育运动竞争的性质,溶注了大量的文化艺术成份。兰溪龙舟既是体育活动的竞赛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表演舞台。划船的水手既是运动健将,又是演唱艺人。他们给观众精神和视觉上的感受自然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果仔细品味了兰溪龙舟的人,一定会领会出赏心悦目这个成语的真实含义和境界,也一定会激动地发出:“此乐只该天上有,人间再到何处寻?”的感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敢断定:如此载歌载舞、文体兼备的高品位龙舟,是国内外所有龙舟中鹤立鸡群的佼佼者。即使再精彩的龙舟,也不可与其同日而语,他应该是天下之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文作者莫晓阳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史学专家莫晓阳先生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莫晓阳先生系赫山区兰溪人,自幼崇尚孔孟,长期从事儒学和南洞庭新石器晚期轩辕文化的研究,同时,还热心文艺创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就针对社会日益衰退的道德问题精心编著了一本醒悟人心的《新编增广》,并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15年,通过修改,他又重新在文艺出版社再版。十多年前,他创作的《龙舟赋》被收入了《中国词赋奇葩》。去年,又创作了山歌情景剧《迎亲路上》,参加全省建国七十周年文艺会演,荣获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的特等奖。尤其对轩辕文化的研究,这是一个五千年来都无人涉足的课题,也是全国最大的文化品牌!他从1986年开始研究,至今30多年了,没有科研经费,靠自己袋子里掏。其间,经历过很多不为人知的艰难,却一直没有放弃这个课题,仍然在苦苦地坚持探索。到了二十一世纪,他的研究已有突破性的进展。2009年,他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发表《熊湘山考辩》,从语法的角度推翻了历代史学家们把司马迁的“黄帝登熊湘”分裂为熊耳山和湘山的严重错误。他的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外,还被译成了英、法、德、日四个国家的文字。同年十二月,益阳日报也拿一个整版刊登了他学术论文《碧云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圣地》。2013年,由益阳市委宣传部主办,赫山区委区政府承办,成功地召开了全省知名学者参加的“益阳市第一届轩辕文化学术研讨会。”2014年,益阳市政府还给他颁发了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奖。为了传承和推介兰溪文化,2015年,莫晓阳先生利用自己几十年来的科研成果,编写了兰溪双桡龙舟和兰溪山歌两个省级非遗项目书,并顺利地获得了省里评委专家们的认可,为市里一次性争取了两个省级非遗项目。2017年,赫山区委安排他专门编撰《益阳与轩辕文化》的书稿。他为了论证该书中《浅谈端午和龙舟的真实源流》这篇文章的论点,不辞劳苦长途拔涉,历时十个月,分别到南方有龙舟活动的二十多个省市进行调查和考察。莫晓阳先生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无私,尤其不计荣辱得失艰苦探索,为我们益阳与上古文明的对接作出了重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相关链接:莫晓阳《揭开桃江县崆峒村的神秘面纱》,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wnyjsk" target="_blank">莫晓阳:揭开桃江县崆峒村的神秘面纱</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