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胜利纪念馆】驶向胜利之船

风之舞

<div><br></div>2023年国庆前夕,我有幸参观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div><br>由于离开馆还有一些时间,我先在位于江边的渡江胜利广场上转了转。</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场之上,秋阳正艳,高高矗立的大型“千帆竞渡”红色群雕,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格外耀眼。群雕共分为6组,呈红色直线柱体形式,截面为红色五角星。当阳光透过斜立的柱面在广场上洒下道道光影,我仿佛感受到当年百万雄师千帆竞渡大江的壮志与豪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那根最高的红色立柱长49.423米,已在无数国人的心头打下了鲜红的印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了!</p> <div><br></div>渡江胜利纪念馆主展馆的外饰部分全部采用了红色石材,象征着红色革命精神永恒。步入呈木船形状、象征“驶向胜利之船”的纪念馆主展馆,一种壮怀激烈在心头油然而生。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生动的老照片,仿佛开启了一座时光隧道,将人们瞬间带入渡江胜利与南京解放的弘大历史画卷。<div><br></div> <div><br></div>站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前委”铜像面前,从他们坚定的眼神和气定神闲的肢体动作中,感受到当年渡江战役总指挥们的成竹在胸与从容不迫。<div><br></div> <div><br></div>展厅内的图片与文字将渡江战役前的敌我态势一表无疑:当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依然幻想依靠长江天险阻挡人民军队的进军。他们甚至狂妄叫嚣:“长江天险不可逾越,共产党能渡过来?除非他们是天兵天将!”<div><br></div> <div><br></div>“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20日,当国民党政府拒绝在最后的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渡江战役的嘹亮号角。<div><br></div> <div><br></div>展厅内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全景再现了当年渡江战役的壮烈情景:江面上波涛汹涌,千帆竞发,敌人的炮弹不时落入水面掀起层层巨浪,解放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毫不畏惧,勇敢向前……让我们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精神。<div><br></div> <div><br></div>从展出的实物与图片中可以看出,当年的人民解放军没有坚船利炮,没有空中优势,凭借相对落后的武器装备,面对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长江天险,完成了千帆强渡长江的壮举,一举击碎了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美梦,为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div><br></div> <div>“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如今,在主馆的西南侧地面上仍伫立着当年的“渡江第一船”——“京电号”小火轮。它是一艘钢质蒸汽船,在当年主要担负运送煤炭的任务。渡江战役时,地下党组织“京电号”开赴北岸,奋战 11小时,运送了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进入南京城。</div><div><div><br></div></div> <div><br></div>“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从一件件珍贵实物与一幅幅图片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当年众多船工与人民群众对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的牺牲与奉献。<div><br></div> <div><br></div>伫立在《渡江侦察记》的展板前,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br>“黄河黄河,我是长江”,这是《渡江侦察记》中最为经典的一句台词。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这些看过影片的小毛孩们玩耍时,经常一手拿一把木头手枪,另一手握成报话器的形状,不断呼叫“黄河黄河”,而对方则兴奋地回答“我是长江”……<div>对于此种“演练”,小伙伴们常常乐此不疲。</div><div><br></div> <div><br></div>也许是受《渡江侦察记》等影片的耳濡目染,或许是受红色精神的激励,我高中毕业考入军校成为一名军人,随后在军营度过了24个春秋……<div><br></div><div>“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胜利纪念馆彰显的渡江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br><br></div><div>蔚蓝的天空,红色的印记。返程途中,“驶向胜利之船”的那抹红一直在我的眼前忽闪忽闪,如同嘉兴的红船、井冈的翠柏、延安的窑洞,一段段以红色精神为标记的奋斗征程,一起叠加定格于我的脑海里,化为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内心深处,让我深深而持久地感动。</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