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确实已有蜡烛(如用蜂蜡、油脂等制成),但近代被称为“洋蜡”的蜡烛,与传统蜡烛在原料和制作方式上有明显差异,“洋”字的由来主要和其进口属性及时代背景有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料与工艺的区别:传统蜡烛多以动物油脂(如牛油、羊油)或蜂蜡为原料,燃烧时烟大、气味重,且亮度较低。而近代从国外传入的“洋蜡”,主要以石蜡为原料(石蜡是石油提炼的副产品),通过工业化生产制成,燃烧时烟少、亮度高,质量更稳定。</p><p class="ql-block">- “洋”字的时代背景:清末至民国时期,大量西方工业产品涌入中国,这些外来物品常被冠以“洋”字(如“洋布”“洋钉”“洋油”),以区分于传统本土产品。“洋蜡”作为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因进口属性和独特工艺,自然也被冠上“洋”字,成为当时对这类新型蜡烛的俗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中国工业发展,国产石蜡蜡烛逐渐普及,“洋蜡”这一称呼也慢慢淡出,但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