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生活记录

姗姗来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个月刚过了生日,这个月就明显感觉到,年龄带来的变化正悄悄在身体上显形。睡眠质量又开始反复无常,入睡难、睡得浅、失眠的情况频繁找上门来。前几天弯腰起身时,毫无征兆地扭了腰,一下子行动都受了限制,在床上躺了好几天才慢慢恢复过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上了年纪后,身体偶尔出点小状况,其实也是寻常事。就像机器用久了,零件难免会有损耗。所以我提醒自己: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分焦虑;毕竟,提前做好预防,总比出了问题再治疗要稳妥得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旬起,我开始着手在电脑上整理2020年以来的照片。这工程实在浩大——几年间攒下的影像在文件夹里层层叠叠,点开时像推开了一排落满时光尘埃的木匣子,每一个都藏着沉甸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张张照片划过屏幕时,记忆总跟着突然活过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被疫情偷走的旅行计划、被迫延期的相聚、突然中断的问候……都在照片里留下细碎的痕迹,而那些重逢的拥抱、新生的啼哭、久别后的举杯,又悄悄把遗憾补成了温暖的形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理到深夜,屏幕的微光映着脸上未干的泪痕,分不清是思念翻涌,还是被这些起起落落的岁月轻轻撞了心。指尖划过一张照片时,忽然顿住——那是2024年春节,我和先生推着轮椅,陪两位九十多岁的老妈在梅溪湖散步。阳光下她们相视而笑的模样,轮椅碾过石板路的细碎声响仿佛还在耳畔。这帧温馨的画面静静躺在屏幕里,却像在轻轻说:有妈在,日子就永远揣着份踏实的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照片从不是简单的影像,它们是时光的琥珀,把欢笑与泪、相聚与别离、艰难与希望都封存在里面。哪怕整理到肩膀发酸,眼睛发涩,也舍不得停下——毕竟,能这样一遍遍触摸那些真实走过的岁月,已是岁月格外温柔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8日,为了迎接第二个小外孙的降生,我赶在中国封关前飞到了蒙特利尔。这张照片是来接我的女婿拍的,即使戴了口罩、穿了防护衣,也藏不住一路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的小菜园,算起来是费了不少心力。从开春翻地时扬起的第一捧土,到育苗时蹲在暖棚里数着嫩芽冒头,再到夏日午后顶着日头浇水施肥,衣衫不知被汗水浸透多少次。可菜园里的光景,却像是故意要和人捉迷藏——黄瓜架上倒还算争气,嫩黄的花谢了就坠下弯弯的果实;苋菜和韭菜也长得泼辣,一丛丛绿得发亮,掐了一茬又冒一茬,为餐桌添上了新鲜的绿意。但另一边就显得冷清多了:豆角藤爬得倒欢,巴掌大的叶子密密匝匝遮得架下不见光,可藏在叶底的花苞稀稀拉拉,好不容易结出,也屈指可数;西红柿挂着青硬的果子,在枝桠上憋了许久,迟迟不肯变色,直到月底才总算染上了一点红;辣椒更是慢条斯理,小小的青果藏在叶间,连鼓胀的迹象都不明显;最让人惦记的丝瓜,藤蔓倒是顺着篱笆往上爬,却连朵像样的小黄花都没见过,更别说盼着坠下条条绿玉般的瓜了。后来听到种菜能手说这个原因是今年雨水太多而造成的。可不是么,入夏后一场接一场的大雨,把菜地浇得黏糊糊的,泥土里积着潮气。这才恍然,蔬菜的生长原来是这样依赖天时节气,阳光多一分少一分,雨水足一些缺一些,都会在枝叶花果上显出来,半点由不得人强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说菜园的收成算不上如意,可每日去看藤蔓抽新梢、花苞鼓胀时的期待,看到黄瓜偷偷长粗时的雀跃,还有对着不肯结果的豆角叹气的失落,都成了日子里实实在在的滋味。这份掺杂着喜悦与遗憾的过程,倒比单纯收获果实更让人觉得真切——就像人生,未必事事圆满,可那些为热爱付出的时光,本身就已是难得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的七月似乎比往年来得更热烈些,三十二度上下的气温总在反复登场。但比起我的家乡长沙,蒙特利尔的夏天简直是天堂般的存在。每天傍晚,我总爱在满眼翠绿的小区里走走,心里头满是踏实的满足与无限的感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当晚风带着草木的清香掠过发梢,抬眼望去,处处都是蓬勃的绿意。漫步其间,恍惚间竟像走进了一座静谧的公园深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融进这片宁静里,日常的喧嚣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在外面,只剩下满目的生机与心底的安然,连时光都跟着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23日,是我移居加拿大的第27个年头。近30年来,我到访过欧洲多数有影响力的国家,部分国家还去过多次。曾几何时,我十分欣赏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也对初到欧洲时所见的成熟发展景象深感震撼。但这些年的亲身经历,让我对世界发展格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欧洲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及难民问题等多重因素冲击,不少欧洲国家在经济运行、社会治安等方面渐露疲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济层面: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3年欧元区GDP同比增长远低于疫情前水平;能源价格飙升导致工业成本上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会层面:难民问题加剧了部分国家的社会矛盾,2023年,德国与难民相关的治安事件同比增加12%;法国因民生问题引发的街头抗议活动达320余次,创近十年新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究根源,西方凭借工业革命先发优势,通过殖民掠夺积累原始资本,长期占据发展优势并形成固有优越感,这种心态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显露出局限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与硬核实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观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完成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多项指标印证了这一跨越式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业体系: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30%,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础设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70%以上;5G基站数量超400万个,占全球总数70%以上,实现地级市全覆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大工程: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规划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超6000亿千瓦时,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成为又一彰显中国工程实力的标志性项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外民生对比与国际评价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夏天,热浪席卷欧洲,暴露了其基础设施短板:欧洲空调普及率不足30%,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空调安装等待周期长达2-3个月,德国居民夏季电费同比上涨40%。而中国空调家庭普及率达65%,冬夏两季灵活使用,背后依托的是“西电东送”、“风光入网”等电力网络,以及特高压输电技术——中国已建成30条特高压线路,输电能力超1.3亿千瓦,实现3000公里外的电力稳定输送,保障了电价稳定与供应安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年,我一直关注外媒对各国发展的评价。曾经,他们对中国的报道充斥着片面解读。但如今,情况已发生巨大转变,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正视并肯定中国的飞速发展,客观报道中国在经济、科技、民生等领域的成就。如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展望》中明确指出,“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贡献度超3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祖国日益强大,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作为海外华人,我由衷感到骄傲。即便移居加拿大近30年,对中国的眷恋从未消减,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牵挂,或许就是我们海外华人无法改变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的汗水、惦念与小确幸,都成了往后日子里,想起便会觉得温馨的片段。转身时,风里已经有了八月的味道,正等着我们慢慢走进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