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颂(散文)

张玉林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 律</p><p class="ql-block"> 咏 罗 荣 桓</p><p class="ql-block"> 张 玉 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鄂南烽火志高昂,</p><p class="ql-block">义举挥师向井冈。</p><p class="ql-block">转战苏区倾热血,</p><p class="ql-block">挥师齐鲁铸铜墙。</p><p class="ql-block">辽沈弹雨忠心守,</p><p class="ql-block">帷幄筹谋大略彰。</p><p class="ql-block">功绩昭昭垂史册,</p><p class="ql-block">英名赫赫永流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0日</p> <p class="ql-block">罗荣桓元帅</p> <p class="ql-block"> 罗 荣 桓 颂</p><p class="ql-block"> (散文)</p><p class="ql-block"> 张 玉 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沂蒙山的风穿过百年时光,将松涛声刻进历史的年轮。在那片被战火淬炼的土地上,罗荣桓的身影如磐石般屹立,他的精神如同沂河之水,奔涌不息,滋养着代代相传的红色血脉。</p> <p class="ql-block">罗荣桓全家福:妻子林月琴</p> <p class="ql-block">井冈星火照征程</p><p class="ql-block"> 1927年的鄂南,烽火染红了天际。罗荣桓毅然投身革命,带着书生的刚毅与农民的质朴,踏上秋收起义的征程。三湾改编的月光下,他与毛泽东彻夜长谈,将"支部建在连上"的火种播撒在工农革命军的血脉里。当队伍抵达井冈山时,他已将草鞋磨破三双,却把对党的忠诚磨成了最锋利的钢刀。</p><p class="ql-block"> 在茨坪的土屋里,罗荣桓彻夜抄写《土地法》,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仿佛在书写一部关于信仰的史诗。他带领战士们打土豪、分田地,把"耕者有其田"的承诺刻进农民的心田。有位老大娘捧着新分的稻谷,颤抖着说:"罗委员,这谷子比金子还贵重啊!"他接过稻谷,轻声道:"大娘,这是咱们穷人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齐鲁烽烟铸忠魂</p><p class="ql-block"> 1941年的留田之夜,五万日军的铁壁合围如乌云压顶。罗荣桓站在牛家沟的山岗上,望着远处闪烁的篝火,心中已有了破局之策。他以"敌进我进"的奇谋,带领五千军民悄然穿插,如游龙般在敌人的缝隙中穿行。随军的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目睹这一幕,惊叹道:"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却是战争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在沂蒙山的石屋中,罗荣桓制定"翻边战术",将敌人的"扫荡"化为自我消耗的泥潭。他与战士们同吃红高粱煎饼,同睡稻草铺,把司令部设在离前线最近的山坳里。有次警卫员见他咳嗽不止,偷偷煮了碗小米粥,他却严肃地说:"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p> <p class="ql-block">辽沈战役塔山壁</p><p class="ql-block"> 1948年深秋,辽西平原的风裹挟着硝烟。罗荣桓站在锦州前线指挥所,手中的红蓝铅笔在作战地图上划出凌厉的弧线。窗外,重炮的轰鸣震颤着窗棂,他的目光始终锁定在塔山——那道横亘在锦州与葫芦岛之间的钢铁屏障。</p><p class="ql-block">指挥所的煤油灯彻夜未熄。林彪踱步的身影映在墙上,罗荣桓将毛泽东的"攻锦"电令推至桌前:"主席说得对,锦州是东北的钥匙。"他展开缴获的敌军布防图,指尖划过锦州外围的暗堡群:"用坑道近迫作业,把炸药送到城墙根下!"</p> <p class="ql-block">总攻前夜,他深入二纵阵地。战士们正用铁锹挖掘直通敌阵的交通壕,他抓起一把冻土:"当年在沂蒙山挖地道打鬼子,今天要让国民党尝尝人民战争的滋味!"当范汉杰在督战队枪口下组织反扑时,罗荣桓的声音通过广播响彻锦州城:"放下武器,人民宽大你们!"</p> <p class="ql-block">清廉家风传千古</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的办公室里,那张用了多年的办公桌早已褪色,抽屉拉手也换过三次。有次工作人员要给他换套新家具,他摆摆手说:"能办公就行,别浪费国家的钱。"</p><p class="ql-block"> 他对子女要求极严。儿子罗东进考上哈军工时,他叮嘱道:"你是去学习的,不是去享福的。"当得知孩子用公车接送时,他大发雷霆:"汽车是组织给我工作用的,不是你们的玩具!"在他的教导下,子女们穿着补丁衣服,挤公共汽车上学,与工农子弟打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罗荣桓:作为干部子女"不能忘本″</p> <p class="ql-block">如今,罗荣桓故居的青石板路上,仍回荡着他当年的脚步声。沂蒙山的青松依旧挺拔,沂河水依旧奔涌,仿佛在诉说着这位开国元勋的传奇人生。他的精神如同一束光,穿越历史的迷雾,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