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月色江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2957412</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4年,怀揣着对军人的无限崇敬与向往,我积极报名应征入伍。在幸运之神眷顾下,顺利获得批准,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自那一刻起,我仿若投身于一座熊熊燃烧的革命熔炉,开始接受人生道路上的千锤百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兵连的训练生活结束后,连队隆重举行了领章帽徽颁发仪式。新战士们个个难掩激动之情,双手郑重地接过领章帽徽,捧在手心,反复端详,爱不释手。紧接着,大家便一丝不苟地将领章缝在军装上,把帽徽端端正正地别置于军帽中央,随后又纷纷掏出小镜子,久久凝视着那火红的领章帽徽,仿佛要将这神圣的一刻永远烙印在心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到了休息日大家纷纷涌向县城的照相馆,拍下那心仪已久的戎装照,而后满心欢喜地分别寄给远方的亲人和挚友。在照相馆里,放眼望去,尽是新战士们喜气洋洋拍照留念的身影,一张张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的脸庞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朝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连队的学习教育中,我深切领悟到军人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在军事训练里,我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这条军人的生命线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与战友们结下了亲如兄弟般深厚的情谊;在一次次艰巨任务与磨砺中,我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经过一年的锻炼和考验,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 年 7 月28日,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地震,无情地侵袭了唐山。就在当天,部队紧急接到开赴唐山救灾的命令。我和全连战友在风雨交加中,历经一天一夜的急行军,终于抵达了震中——唐山市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达震区后眼前的一幕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战友的心灵。放眼望去,目光所到之处没有一座完好无损的建筑,街头路旁随处可见无人收殓的遇难者遗体,蜂拥外逃的人们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极度的恐慌与畏惧。目睹这般惨状,战友们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泪水在眼中打转。那一刻,大家心中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倾尽全力帮助唐山人民摆脱痛苦重建家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照指挥部的部署,连队被分配到一座陶瓷工厂,任务是在七十二小时内全力抢救被掩埋于废墟之下的职工。当时,工具和搜救器材极度匮乏,战友们毫不犹豫地用双手扒开砖石,齐心协力搬开水泥构件,展开细致入微的搜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当砖石缝隙中隐隐传来微弱的呼救时,刹那间,大家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干劲十足。循着声音的方向,战友们小心翼翼地刨开砖石,缓慢且谨慎地挪动叠压的楼板。终于,看到一名妇女被压在缝隙之中,大家一边奋力抬起楼板,一边小心翼翼地将她缓缓拖出,而后迅速抱起她,朝着救护车的方向飞奔而去。望着救护车疾驰远去,全连战友们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更为一位生命得到挽救的同胞,齐声欢呼。就这样,在宝贵的七十二小时黄金救援期内,战友们齐心协力,肩扛手刨,先后成功救出了三名生还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金七十二小时过后,部队的救援工作转入搜寻并掩埋遇难者遗体,以及为群众搭建防震棚。彼时正值盛夏,酷热难耐,整个灾区上空都弥漫着尸体腐败散发的刺鼻气味,这对部队战士与当地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而施工工具仅有铁锹和镐头,连防护的手套、口罩以及消毒药水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年仅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而言,任务不仅艰巨,更让他们感到畏惧的是他们人生中首次直面高度腐败、肢体残缺不全的遇难者遗体,内心的害怕与畏惧让不敢靠近,更不敢动手。身为班长,同时作为大家的老大哥,我神情严肃地说道:“灾区此刻就是战场,救灾是我们义不容辞且艰巨无比的任务,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勇敢地接受并坚决完成这项任务!” 看到遇难者亲属们沉浸在悲痛之中,眼神里投来急切渴望得到救助的神情,战士们纷纷主动拿起铁锹和镐头,毫不犹豫地跳上废墟,展开了长时间的细致搜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日子里,在灾区的每一片废墟之上,在每一座防震棚边,在每一条大街小巷,都能看见解放军战士与灾区人民并肩奋战的身影。战士们头上那熠熠生辉的红帽徽,肩头上那鲜艳夺目的红领章,恰似灵动的火焰,在灾区的各个角落跳跃闪烁。无论何处任务艰巨,那抹鲜艳的红色总会率先出现;无论人民有什么需要,那一抹红便会迅速现身。它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坚定希望与强大信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因病逝世,部队随即接到战备命令。在离开灾区当日,人民群众纷纷夹道相送。我目睹人群中的大爷大妈们,眼眶中满含热泪;战友们也难抑离别之情,纷纷挥手道别,泪水夺眶而出。那红色的领章与帽徽在人群中跳动恰似一颗颗赤诚的红心,献给了灾区人民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十多年过去了,回顾在部队度过的那段岁月,解放军这座炽热且火红的大熔炉。在这里,每一次高强度的训练,每一项艰巨的任务,每一天看似平凡却又意义非凡的生活,都如同千钧的锤击对每一个人进行着锻造与磨砺,把一个初入人生、懵懂无知的青年锻造成有担当、有责任感,浑身散发着坚强意志与勇往直前精神的钢铁男儿。而那领章帽徽上的一抹鲜艳红色,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一生都难以磨灭的精神印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配图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