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川西北记行(二)

Pattaya

<p class="ql-block">从九寨沟去黄龙的途中,我们看到了岷江源,这是在弓杠岭的“岷江源”石牌前。</p> <p class="ql-block">岷江源头是一片草甸,属于九寨沟县国家森林公园弓杠岭休息点,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p> <p class="ql-block">岷江源是在九寨沟县与松藩县交界的地方,海拔3000多米,属于高原草甸,绿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草甸中,有小水洼,波澜不兴,这些也是集聚水源的支流,千里岷江由此始。</p> <p class="ql-block">高山草甸生长的多是低矮的植物,但夏季还是满目苍翠的。</p> <p class="ql-block">在草甸中,可以望见远远的雪峰,那是岷山主峰雪宝顶。</p><p class="ql-block"> 雪宝顶为岷山山脉的主峰,海拔5588米,终年积雪。</p> <p class="ql-block">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海拔1700米至5588米,主景区平均海拔3千米以上,是涪四江、岷江的分水岭和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黄龙,藏语名为“瑟尔嵯”,意为“金色的海子”。黄龙,当地汉人都称之为黄龙寺,因山谷中有前、中、后三座寺庙为纪念助大禹治水有功,却不贪恋富贵,而潜心修道成仙的东海黄龙得名。另一说法是,俯瞰长3600米,宽30米至170米的地表钙化景观,酷似一条金光灿烂的巨龙游弋在茫茫林海。两条记载都缘于传说或想象,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探究谁真谁假,但可以肯定的是,先有黄龙沟,后有黄龙寺,最终是岁月的锤炼与磨砺升华了黄龙这个神灵般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黄龙索道出口。</p><p class="ql-block"> 黄龙索道位于黄龙沟红崖关沟口,全长1公里,8人座轿厢式,每小时运输量为2千人。是黄龙景区游览的重要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雪宝顶闪耀着银光。</p><p class="ql-block">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松潘县境内,景区面积1830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5588米。</p> <p class="ql-block">进入黄龙景区,就可以看到黄色的钙华,铺在河床中,但较粗糙,不似五彩池的“梯田状”。</p> <p class="ql-block">黄龙景区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顶、雪山梁、红星岩、西沟等景区组成。以彩池、滩流、雪山、峡谷、森林、古寺、民俗“七绝”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黄龙古寺旁的铜钟亭,风姿绰约。</p> <p class="ql-block">五彩池群面积2.1万平方米,共有彩池693个,海拔3576米。距黄龙沟口3600米是黄龙沟内最大的一个彩池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龙古寺彰显了黄龙景区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松潘县志》载:“禹治水至茂州,黄龙负舟,助禹导水,至茂州而止,始有岷江……后黄龙修道成仙而去,遗五色山水于世,世人建寺,岁岁朝觐。”</p> <p class="ql-block">黄龙主峰雪宝顶巍峨耸立,如利剑直刺云霄。</p><p class="ql-block"> “雪宝顶”在藏语中称为“夏尔冬日”,意为东方海螺山。</p> <p class="ql-block">黄龙五彩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彩池最多、海拔最高的露天钙化彩池群,被誉为“人间瑶池”。</p> <p class="ql-block">黄龙是集大型露天岩溶钙华景观、高原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彩池“梯田”,逐级而下,层次分明,宛若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五彩池位于黄龙沟东侧,海拔3552-3576米,共有彩池693个,北中部少数彩池含沙,西南部少数彩池多褐蕖,是黄龙景区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彩池群。</p><p class="ql-block"> 五彩池边石坝高0.4~1.2米,彩池造型优美,百态千姿,有弧形、双扇形和裙边形,错落有致;池水有乳白色、乳黄色、黄色、翠绿色、浅蓝色等,斑斓夺目。</p> <p class="ql-block">湖兰与乳白色钙华池达2万多平方米,雅致而壮阔,五彩池成为黄龙打卡“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钙华是水体中碳酸钙沉淀的产物,其形成受环境条件、生物活动等多因素影响,是自然景观中独特的沉积地貌类型。</p><p class="ql-block"> 钙华广泛分布于温泉区、河流阶地等地形,中国西藏、云南丽江及四川黄龙等地均有典型分布。 </p><p class="ql-block"> 钙华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地质演化、水文条件的重要对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龙主要看钙华形成的地貌奇观,那什么是“钙华”?</p><p class="ql-block"> 度娘上有明确的表述:</p><p class="ql-block"> 1.分类上可分为冷水型钙华(气候温暖湿润地区形成)和热成因型钙华(与地热活动相关)。 </p><p class="ql-block"> 2.结构与形态:</p><p class="ql-block"> 钙华通常呈现多孔隙的海绵状结构,具有薄层壳状、块状构造,部分地区可形成形态各异的景观(如黄石公园的Mammath温泉群)。 </p><p class="ql-block"> 沉积过程中可能伴随微生物活动或物理作用形成环带状、放射状等特殊结构。 </p> <p class="ql-block">黄龙五彩池,它和九寨沟里的五彩池同名,但形貌结构明显不同。黄龙五彩池是由众多大大小小的彩池组合,仿佛一个个各具色彩的大染缸:宝石蓝、翡翠绿、滴翠浅绿、珊瑚的黄澄、娇嫩的淡黄、沉静的蓝绿、无色的透明……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山峦、彩林,在阳光下,洁净无尘,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在“瑶池”旁小憩,悠哉游哉,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五彩池堤沿低矮,错落有致,汪汪池水漫溢。远看块块彩池宛如片片浅兰玉盘,在光照的映衬下,白、褐、蓝、绿,浓淡各异,色彩缤纷,极尽美丽娇艳。</p> <p class="ql-block">在钙华的紧逼中,这两棵树还顽强地生长着,沐雨栉风,迎接不可知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俯瞰五彩池,无数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彩池宛如盛满了各色五彩颜料的水彩板,翡翠般的碧绿、宝石般的湛蓝、珍珠般的银白、玛瑙般的褚黄……异彩纷呈,争奇斗艳。</p> <p class="ql-block">黄龙接仙桥是黄龙沟内道教文化遗址之一。传说有虔诚的朝拜者踏上此桥,便听见天际传来袅袅仙乐,过桥后,又看见许多仙人在彩池边歌舞,七色祥云中,仙人们迎接他进入瑶池仙境。</p> <p class="ql-block">黄龙后寺,为黄龙寺主寺。</p><p class="ql-block"> 后寺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供奉黄龙真人塑像,其左边塑有太上老君和吕洞宾、葛仙真君 (葛洪)塑像,右边则是慈航真人(观音)和普贤、文殊塑像。山门为明代建筑,假重檐歇山式屋顶。</p><p class="ql-block"> 寺门门楣上悬匾,上书“心传遥接“四个行书大字。底层檐下悬一木片制作的多格匾额,正看为“黄龙古寺”,右看为“飞阁流丹”,左看为“山空水碧”。书法端庄,气势雄浑,是为一绝。庙宇建筑基本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处藏区,所以黄龙寺的外观明显带着藏传佛教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黄龙古寺属道教观宇,海拔3568米。据《松潘县志》记载,黄龙寺,明兵使马朝觐所建,亦名雪山寺,传说中的“黄龙真人”在此修炼,得道成仙。后人遂建寺朝觐,是考察道教文化演变和川西北大禹治水史迹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古寺中的黄龙真人像,鹤发童颜,满脸慈祥。</p> <p class="ql-block">黄龙古寺随山就势而造,原有前、中、后三寺。殿阁相望,各距五里。现前寺已毁,只剩下一幅著名的楹联,供后人凭吊:</p><p class="ql-block"> 玉嶂参天,一径苍松迎白雪;</p><p class="ql-block"> 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p><p class="ql-block"> 可谓是对黄龙最贴切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古朴的黄龙中寺,不开放,但外景也十分秀美。</p><p class="ql-block"> 黄龙中寺占地约5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属佛教寺庙。原有五殿,分别以灵观、弥勒、天王、大佛、观音名之,古朴雄伟。现址为近年翻修重建,属藏传佛教寺院,寺前经幡猎猎,香烟袅袅。</p> <p class="ql-block">步道边有一“土地庙”,虽为新建,亦作一景。</p> <p class="ql-block">步道旁,有一诗碑,石块斑驳,好像有些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树木葳蕤,黄龙的生态优美。</p> <p class="ql-block">背后是皑皑雪峰,景色宜人,也可看到背驮瓶装水的劳力,这两者混在一起,总觉有点别扭。</p> <p class="ql-block">“接仙桥”为黄龙从山上下来的半途,有众多游客在此休憩,他们什么时候也成了“神仙”?</p> <p class="ql-block">争艳彩池发源于黄龙沟左侧,由658个彩池组成,面积为20900平方米,是黄龙沟内第二大彩池群,也是黄龙,乃至世界钙华景观中色彩最丰富的池群之一。仅此一处,即可与克罗地亚的普利特维策国家公园媲美。</p> <p class="ql-block">走过“争艳彩池”,暮然回首,身后一座巨大的山梁居然化作了一位美丽的藏族姑娘,蓝天白云之下,她静静地躺在群山怀抱里,身着藏族长裙,头佩饰物,头、胸、腹及腰身,都惟妙惟肖。甚至挺拔的鼻梁,微笑的嘴唇,也清晰可见。她气质非凡,就像一位在云中翩跹的仙女,累了之后安详地静卧在林海雪原之中。</p> <p class="ql-block">争艳池因其水池深度各异,堤岸池底各具其色,水草分布差别较大,加上太阳光波的折射、反射和吸收,彩池色彩各异,呈现蔚蓝、翠绿、黛黑、鹅黄、淡紫五色,光怪陆离,争艳比美,竞秀斗奇,各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争艳池错落有致,疏密得当,色泽淡雅,十分养眼。</p> <p class="ql-block">争艳池边上有金色的钙华,色泽明亮。</p> <p class="ql-block">黄龙的木栈道蜿蜒而下,两岸皆景,四顾宜然。</p> <p class="ql-block">明镜倒影池,位于黄龙沟东侧,海拔3370-3393米,边石坝高0.4~1.8米,有彩池180多个,面积为4601平方米,近半数彩池有灌丛生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皑皑神山下,每一个彩池静谧而圣洁,恰似仙女沫浴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娑萝映彩池面积6840平方米,有彩池400多个,海拔3415米。娑萝就是杜鹃花,在池群周围各色杜鹃花环绕,每年春夏杜鹃花争相绽放,碧蓝的池水,金色的钙华壁与天光、杜鹃交相辉映,五彩缤纷,好一幅诗情画意伸手可掬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金沙铺地海拔3305米,水中的碳酸盐在这里失去了凝埂成池的地理条件,漫坡的水浪,在长约1300米,宽40~122米的脊状斜坡地上翻飞,并在水底凝结起层层金黄色的钙华滩。</p> <p class="ql-block">犹如“上帝”不经意间挥洒了万千“碎金”,在黄龙有一大片耀眼的金色钙华水滩,一泻千里,又光彩照人。</p> <p class="ql-block">盆景池有彩池330多个,面积约2万平方米。池群高低错落,形态各异,堤上翠柏苍虬挺拔,盘根错节,池旁池中,木石花草,千姿百态。</p> <p class="ql-block">盆景池如一块碧玉,晶莹剔透。水中有一颗颗独立的小树,被碧水所环绕,形成一个个精妙奇绝的天然盆景</p> <p class="ql-block">盆景池水中枯枝落叶被钙化后,形成了造型多姿的地貌,一枝一叶独立成景。</p> <p class="ql-block">碧波荡漾,湖光山色,撩动人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钙华池中有的树木虽已枯萎,但身姿依然挺拔,保留了一种不屈的风范,这就是黄龙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五彩池盛不下那么多画中秀色,于是水飞浪翻一路流淌,在长达2.5公里的脊状坡地上,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又一奇观--金沙铺地。原来,在山水漫流处,沿坡布满一层层乳黄色鳞状钙华体。阳光下伴着湍急的水波,整个沟谷金光闪耀,看上去恰似一条巨大的黄龙从雪山上飞腾而下,“龙腰龙背”上的鳞状隆起,则好象它的片片“龙甲”。这便是黄龙沟得名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争艳池的妖娆在于一种无言的静谧,大美无声,真正的美是无需多费聒噪的。</p> <p class="ql-block">盆景池,雅致而俊秀,尽显妩媚。</p> <p class="ql-block">明镜倒映池有彩池180个,面积3600平方米。池面光洁如镜,水质清丽碧莹,倒映池中的天光云彩、雪峰密林,镜像十分清晰,往往使得在此拍摄的照片,冲印出来后,摄影者自己都难辨倒正。</p> <p class="ql-block">晋人左思在《招隐二首》中曾说过:“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观黄龙山水,真感到山水的韵味不输丝竹。</p> <p class="ql-block">碧绿的水与金色的钙华相互交融,在梯田般的山脊上书写诗意华章。</p> <p class="ql-block">龙背鎏金瀑,奔涌的水流从堤埂上翻越而下,在钙华壁跌宕成一道金碧辉煌的钙华瀑布,一泻千里,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金沙铺地,犹如黄龙之“鳞甲”,使整个景区蒙上了一片神奇的色彩,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钙华的壁有优美的弧形,使明镜倒映池分外秀美。</p> <p class="ql-block">钙华池底有各种藻类和树木枝干,随风泛起阵阵涟漪,清波荡漾。</p> <p class="ql-block">蓝天下,岷山主峰雪宝顶的皑皑冰峰与黄龙的“金沙铺地”,一白一黄,交相辉映,形成壮观的反差效果。</p> <p class="ql-block">潋滟池,面积约2千平方米,湖水清澈如镜,清风微拂,波光徐徐,溪流潺潺低吟,水底藻类千姿百态,水边浅滩兰花丛生,色彩缤纷,令人爽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众多大小不一的彩池群,逐级而下,翠绿的林木,淡兰的海子互为映衬,绘就了一幅素雅妙趣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明镜倒映池,浅兰的池子如美人一双明亮的眸子,凝视着蓝天。</p> <p class="ql-block">远眺洗身洞,那天因为临近团队集中了,只能远远看看一眼黄龙著名的“洗身洞”掩映在瀑布下。</p><p class="ql-block"> 洗身洞是一堵高10米,宽40米的塌陷钙华壁,在壁上有高1米,宽1.5米的洞,名曰洗身洞,海拔3280米。上距金沙铺地65米,下距莲台飞瀑264米。传说洗身洞是仙人净身的地方,入洞后方可修行得道。自明代以来,各地道教、藏传佛教的高人,都要到此沫浴净身。相传苯波教高僧达拉门巴曾在此洞中面壁参禅,终成大道。</p> <p class="ql-block">莲台飞瀑位于黄龙沟东侧,海拔3245-3270米,瀑长167米,宽19米。金黄色的钙华堆积如吉祥的莲台,银色飞泉从林中翻涌跌落,为一跌水瀑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迎宾池是距黄龙入口最近的一个池子。</p><p class="ql-block"> 它位于黄龙沟西侧,由350多个彩池组成,海拔3210--3230米,边石坝高0.3--1.2米,池群面积为9307平方米,约三分之一长有灌木丛。</p> <p class="ql-block">飞瀑流辉,位于黄龙沟东侧,海拔3240-3245米,为景区最大的边石坝钙华瀑布,边石坝60米,瀑高14米,宽68米,瀑布飞流直下,形成道道梯型瀑布。</p> <p class="ql-block">黄龙沟景区入口。</p><p class="ql-block"> 黄龙风景区由黄龙沟、牟尼沟、丹云峡、雪宝顶、雪山梁、红星岩、龙滴水七个部分组成。目前已开发黄龙沟和牟尼沟景区。黄龙风景区面积183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为556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叠溪海子,原为叠溪县城,古时是边防要塞,海拔2258米。1933年8月25日一场7.5级地震把这里变成了11个堰塞湖。百年沧桑,现在成了一个小景点,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叠溪海子湖面海拔2258米,原为叠溪城,为古代边防重镇。扼川西平原通松潘旱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历代为重兵把守。</p><p class="ql-block"> 据《茂州志》记载,汉元点六年(元前111年)即在此置蚕陵县,后历代多变。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贾云集颇为繁华。至今,空留繁花一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叠溪海子,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叠溪发生7.5级地震。叠溪城中心部分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几乎笔直地陷落,呈单条阶梯状。地震的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四周山峰崩塌;堵塞岷江,形成11个堰塞湖。伤亡人数近万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国叠溪大地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叠溪海子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美,令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叠溪海子是由于1938年大地震而形成的,其最深处达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达1.5亿立方米,湖面面积350多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看着眼下这长达12公里的清澈海子,遥想当年,不知是喜还是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波光粼粼下,谁曾想,这里曾是万家灯火。</p> <p class="ql-block">纯白色的高原牦牛外形健美,成了叠溪海子边上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可在高原上很好地生存下来,甚至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条件下,也可在野外安全越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凉亭,牦牛,叠溪海子以一种纯朴、原始的状态待客。</p><p class="ql-block"> 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是青藏高原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也是当地畜牧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途经茂县,这座城市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拜水都江堰,这个延续了二千多年的伟大水利工程如今成了万千游客打卡的胜迹,这是一个亦游亦学的场所,寓教于乐。</p> <p class="ql-block">二千年不倒,中国的都江堰创造了人类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都江堰之行,从当地的制高点--玉垒山起步。</p> <p class="ql-block">上玉垒山,先要经过一长段陡峭的“步云阁”自动扶梯,沿四十五度斜率上山。</p> <p class="ql-block">如一条大蟒匍匐在山峰,“步云阁”扶摇直上。</p> <p class="ql-block">绿树掩映的玉垒山。</p><p class="ql-block"> 它的名字来自杜甫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p> <p class="ql-block">分三级而上的自动扶梯,可直达山颠。</p> <p class="ql-block">建在半山腰的“拂云亭”意在衬托山势崔巍。</p> <p class="ql-block">云遮雾障下的千古奇观--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内外江水的自流调控,达到4、6分水,2、8分沙的作用。它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因此成就了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继续发挥他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玉垒阁在玉垒山巅,居高临下,俯瞰都江堰全市。</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来源于一个千古传奇:</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6年一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在此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注重实地考察,根据岷江周边地形地貌,精心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首先,对开明已经开凿的宝瓶口进一步凿宽凿深,让其可以通过更多的水量。其次,“壅江作堋”,“壅”(yōng)为堆积之意,“堋”为分水的堤坝,“壅江作堋”即修筑分水堤,使江水相对稳定地引入宝瓶口中。这便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山水明暗间,一幅壮美的画卷跃然而出。</p> <p class="ql-block">在玉垒阁上远眺,都江堰市鳞次栉比,江山如画。</p> <p class="ql-block">七层的玉垒阁气势恢宏,卓然不群。</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p><p class="ql-block"> 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p> <p class="ql-block">站在御乘上的李冰,一副智者形象。</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市,原作灌口县,后因都江堰驰名中外,遂改此名。大学者余秋雨曾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堪称都江堰的最好广告。</p> <p class="ql-block">从后门进入二王庙首先要经过龙王庙。</p><p class="ql-block"> 龍王殿,中间供奉东海龙王,乃道教信率之水神。相传为古时灌口铁龙所化,因助夏禹王治水,敕封为“东海龙王”,管理四海之水。左边供奉药王真人孙思邈,真人为唐朝名医,注重医德和“治未病”,并将道教炼养术贯通于医学。真人曾修道于青城山,后世尊奉为“药王”。右边供奉慈航真人,真人于无量劫前久已得道,但以渡生念切,救苦心殷,故倒驾慈航转世为观音大士,复于十方世界观大士、天人、圣人等身,为众生解除疾苦,超离苦难。</p> <p class="ql-block">从玉垒阁下来沿着一条崎岖婉转的石阶路可直达二王庙,从这条路走过来进入的是二王庙的后门,参观的顺序是从后往前。</p><p class="ql-block"> 二王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北朝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该庙原为纪念古蜀国明君望帝的望帝祠,后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儿子修建都江堰的伟绩更名为崇德庙,至清雍正封李冰父子为王后改称二王庙。</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供奉着李冰夫妇像,慈眉善目。</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里悬挂着各种牌匾,颂扬李冰父子。</p><p class="ql-block"> 二王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古代水利名家李冰父子的祀庙,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古代岷江时常泛滥成灾。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开凿都江堰,调控江水,使整个成都平原既得灌溉、舟楫之利,又免水患、干旱之苦。二王庙原为望帝祠,百姓所缅怀和敬仰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改称为二王庙。民国十四年曾遭火焚,灾后募资重建。二王庙顺应山势,建筑主轴线呈现西南东北走向,为合院式布局。</p> <p class="ql-block">秦堰楼是观赏都江堰的绝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英俊睿智的二郎神像。</p><p class="ql-block"> 千古奇功都江堰,由秦时李冰率众修建,二郎神助其共同完成千秋伟业。</p><p class="ql-block"> 据《搜神记》、《列仙传》中所载:“二郎神杨戬系上界天神,具三眼,身佩三尖两刃刀,哮天神犬追随其身。神通广大,变化莫测。巡视下界,驱邪扶正,掌营天曹巡察之职。”</p><p class="ql-block"> 《灌江定考》、《川主圣诞科仪》、 《川主妙经》所载:“秦蜀合并,蜀西岷江连年为患,江妖为暴,涞水溪流,沃野岁灾,民受其害。始皇庚寅秋,涉正举荐巴东李冰,士追术,智慧无穷,擅长水利之术。遂召为郡守至蜀,治理岷江水患。李冰治水之精神感动上苍,玉皇大帝返遣楊戬下界化身为“二郎”至灌江口,斩妖治水,擒孽龙,助李冰凿离堆,修堰筑堤,称“灌口二郎神”。</p><p class="ql-block"> 当地民众感其德,遂在灌口按其真容,修建了二郎神庙,镇守在灌江口。</p> <p class="ql-block">各种书法体的牌匾悬挂在二王庙的正殿前,琳琅满目,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在二王庙门边上,有清朝当地官员的书法手迹。</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建筑群直面岷江,背依玉垒山,布局严谨,整个建筑布局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整个建筑群与周隐于幽深的林木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无愧于“玉垒仙都”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照壁上有邓公题辞“造福万代”,寓意深刻。</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文魁星是管士人功名的仙人。</p> <p class="ql-block">深淘滩,低作堰,这六字真言是李冰治理岷江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三官殿墙壁上嵌刻的“深淘滩,低作堰”治水六字诀。深淘滩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为此,相传李冰才在河床下埋石马,明代起改埋卧铁,作为深淘标志。</p><p class="ql-block"> 低作堰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切忌用高作堰的方式在枯水季节增加宝瓶口的进水,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洪水季节会造成严重淤积,使工程逐渐废弃。</p><p class="ql-block"> 这六字治水真经,不仅体现了古人卓越的治水理念和思想,也对现代人的人生治理以及企业经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从二王庙下山,向东、西两个方向都可以通向岷江岸边,在路中有牌坊,上面写着对李冰父子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山门下西处于高位,上额“玉垒仙都”。东山门处于山势的低位,上额“金堤重镇”。两座山门均为重檐殿阁式门楼,飞檐翘角、装饰精美,在绿树浓阴下显得清幽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横跨内外两江,是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p><p class="ql-block"> 安澜桥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当地富商何先德夫妇集资修建的。安澜索桥全长286.5米,其中外江段索桥长142.5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古代又名“珠浦桥”。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明后期毁坏。清嘉庆八年(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水流湍急的岷江到此悄然分流,乖乖地纳入人为它们指定的归宿,二千多年,无论是地震,还是战乱,都不曾改变,这种奇迹在人类历史上也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工程量浩大的鱼嘴兴建于岷江流经玉垒山的转弯处的北侧,所起的作用是分水,通过它将岷江分成东部的外江和流入到成都的内江。</p><p class="ql-block"> 分水鱼嘴也是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之一。鱼嘴实际上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p><p class="ql-block"> 历史可考从李冰创建鱼嘴至今已有“六代”。第一代位于现址上游1650米处,采用“竹笼垒砌法”,即用竹笼笼石沉江洲堆垒出鱼嘴,该传统工程沿用有千年。现今鱼嘴位置选址于1936年,采用了标志性的“水泥浆砌条石法”,并以卵石混凝土浇砌成顺水流线型的“新工鱼嘴”,后经历次修建呈现今日格局。</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孕育出“天府之国”,因而历代官民为感激李冰父子的功德,在江河两岸及山间兴建了一些列纪念性及实用性古建筑,它们和自然山水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得都江堰成为我国唯一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三大遗产名录的川西风景名胜。</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是以水利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2200多年的历史跨越中,都江堰以其科学的建设理念和治水精髓,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范例,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国自信,文化自信的国家宝藏,也是象征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世界奇迹。</p> <p class="ql-block">离堆,原是玉垒山突出在岷江中的山体,因李冰开凿都江堰而与山分离,故名离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离堆公园里,矗立着一批为治蜀和治理都江堰的功臣,除了李冰父子,诸葛亮是知名度最高的能臣了。</p> <p class="ql-block">游览都江堰景区,在岷江内江上、宝瓶口下端,有一座名为南桥的古廊桥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景观。雅致的桥栏杆和迴文木格饰与碧绿的岷江、苍翠的玉垒山构成一幅秀丽的风景画。</p><p class="ql-block"> 造型古朴,外观绚丽的廊桥,位于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连接了古城南街与复兴街之间,南桥的旁边就是都江堰景区的正大门。这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廊桥,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名普济桥,百年间历经了战乱和洪水等风雨洗礼,1958年重建时,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并增建了牌坊式门楼,更名为南桥。后于1979年再次改建,增设桥亭、石阶梯和花圃等,并在桥身雕梁画栋,桥廊增添书画楹联,建筑艺术十分考究,打造出一座富有诗书气息的文艺廊桥。</p> <p class="ql-block">在伏龙观的右侧有一块光绪年间立的石碑,上书离堆二字。</p><p class="ql-block"> 离堆原来是和蒲阳河对岸的玉垒山连在一起,是玉垒山探入岷江的一部分。李冰父子组织当地各族民众在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时,一项巨大的工程就是采用了“火烧水激法”开凿出宝瓶口,将玉垒山探入岷江的这一部分分离出来,形成了今天的离堆。</p> <p class="ql-block">离堆公园中有一个奇特的喷泉,在圆形的围栏中是竹蔑笼装着的大石块,它形象地再现了古时都江堰筑堤时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唐代时,都江堰的名称改为“楗尾堰”,这个名字来源于当时筑堤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p> <p class="ql-block">往景区出口方向走途经玉垒关,玉垒关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古堰旁的一处胜景。三国时期玉垒关便作为城防。真正意义上的建关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一直是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的年代,唐代为了安稳疆土便在川西和吐蕃接壤的通道上设置关隘作为防御的屏障。</p><p class="ql-block"> 玉垒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而成。这道关口就像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之间加上的一把锁,故被誉为“川西锁钥”,为保证古代成都平原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登上玉垒关城楼时,可一览都江堰的山川秀色。二王庙、鱼嘴、安澜索桥、飞沙堰、伏龙观,都江堰内江、外江,以及整个灌县古城、沧桑的松茂古道等等,都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垒关亦称“七盘关”,是灌县古城在西北面的第二道城门。</p><p class="ql-block"> 整座城门用条石和泥浆砌成,长13.29米,高6.2米,关门上有一石刻对联,因年代久远,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上面写着“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给游人们描绘出一幅开阔清丽的江山图画,可谓意蕴独具,韵味深远!</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登临城门,写下了“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佳句,更使这座雄关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西关,又名“宣威門”,修筑于玉垒山古城墙末端,是灌县古城在西北的第一道城门。从这里就离开都江堰景区进入灌县古城中。</p> <p class="ql-block">松茂古道是古代通往“蛮夷地区”的道路,是成都平原连接松潘和茂县的惟一通道。松茂古道起于都江堰,终止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县、茂县古城。全长700多里,虽然这条路最早始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是无数的事实说明,最迟在三国时期,松茂古道就已经开通了。</p> <p class="ql-block">出了离堆公园,来到仰天窝广场,这里有一个巨大的仰天自拍的大熊猫,这个广场因此而得名,这个景点成为近年来的网红拍照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呆萌,呆萌的大熊猫还会用手机自拍,把“活化石”的国宝与时代进步的手机结合起来,这个创意别出心裁,推陈出新,一炮打响。</p> <p class="ql-block">仰天窝广场,是都江堰近年来走红的景点,在市中心的C位,吸引了众多年青人。</p><p class="ql-block"> 宽阔的广场上,重达150吨的“大熊猫”,身长约26米,宽11米,胖胖的身子,黑白相间的毛色,仰面朝天地躺在草地上,手举自拍杆,憨态可掬的样子,十分可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