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的盛夏闷热得有些心烦意乱,短暂计划,收拾行囊,一路往北飞驰,山山海川在眼前,快乐如风</p> 休眠万年的炼丹炉 乌兰哈达 <p class="ql-block">乌兰察布集宁北部的乌兰哈达地质公园,其中的火山群已在草原上休眠了近万年,黑色火山矿石裸露在外酷似火星表面,这里有开阔的草原,休眠万年的炼丹炉,这里有蓝天白云及自由自在的心情,这片火山,是来乌兰察布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乌兰哈达地质公园可以自驾进入,从游客中心南门出发沿着208国道直行第一个红绿灯左拐即进入公园,道路崭新,从8号火山开始到最北边的3号火山止,半天的时间在火山群公园内,攀登遥望地质奇观。</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第四纪火山产物。园内有火山20余座,它们是在内蒙古高原南缘发现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有过喷发的唯一火山群。这里集聚着草原火山群、熔岩地貌及堰塞湖景观,为天然的“火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8号和7号火山南北尖山,属于乌兰哈达火山群中火山活动相对最晚的,据说山顶上有许多木化石及大量的矿石结晶,所以这里也是捡拾玛瑙、玉石之地</p> <p class="ql-block">6号火山南炼丹炉,这里最热闹,有许多“宇航员”在这里登陆,火山已经部分塌陷</p> <p class="ql-block">香青兰在棕黑色火山石间灿烂盛放着</p> <p class="ql-block">5号中炼丹炉火山</p><p class="ql-block">曾于2015年12月上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p> <p class="ql-block">4号黑脑包火山</p><p class="ql-block">分别在三万年、两万年和一万年前喷发过,是结壳状火山</p> <p class="ql-block">3号北炼丹炉火山</p><p class="ql-block">是乌兰哈达火山群中唯一可以到达火山口的火山,也是公园内设施最为完善的一座火山,沿着栈道一路登顶火山,巨大的碗状火山口,站在山顶还可俯瞰壮阔的草原全景。</p> <p class="ql-block">乌兰哈达火山群主要是第四纪晚更新世的裂隙式火山。这种喷发方式也被称为冰岛式,火山的岩浆沿着一条地壳裂隙涌出来,偶有溅落的火山渣会形成带状的山包,但并没有明显的火山锥,这种喷发方式在国内极为罕见。进入全新世,这条长约12公里的裂隙上,火山活动转化为总体受断裂控制的中心式一斯通博利式喷发,形成了我们所见的3座炼丹炉火山和尖山西部火山链。这种火山的岩浆沿中心管道喷发,爆破喷出火山碎屑物,降落形成火山锥,而且火山喷发时间近,火山锥结构完整、体态优美。大部分锥体主要由玄武质熔结集块岩及碎成熔岩组成,已遭受一定剥蚀,但多数火口形态仍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百度</p> 朔州的往事千年 <p class="ql-block">往内蒙路过了山西朔州,西北毗邻内蒙古,南扼雁门关隘,朔州古称马邑,自古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境内有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长城保存相对完整有三百余千米,这里还有辽金古刹崇福寺和净土寺,是寻幽访古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广武明长城东接雁门关,西望宁武旧城,是国内现存包砖较完整的明长城之一</p><p class="ql-block">标志性敌楼“月亮门”因自然侵蚀坍塌,次年采用3D技术重建但未能复原原貌。</p> <p class="ql-block">朔州<b>崇福寺</b>,《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崇福寺,古名林衙院,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监造,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始成现有规模。现存建筑中除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遗构外,皆为明清建筑,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崇福寺现有五进院落,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金刚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观音殿;两侧为钟鼓楼、文殊堂、地藏堂。</p><p class="ql-block">山门檐下悬清乾隆年间匾额“崇福寺”,气势恢弘。</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正中为金刚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有三大士和四大金刚,为近年新塑。</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落,左右为造型小巧精致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正中的千佛阁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设围廊,二层设勾栏平座,屋顶为双层重檐歇山顶,南北各出抱厦一座。柱头上有阑额和枋,屋顶举折平缓。整体结构简约典雅,端庄秀丽,设计精妙。</p> <p class="ql-block">千佛阁内供弥勒铜像一尊,背后是护法韦陀造像;东边是7尊石砂岩造像,为朔州南榆林乡旧庙遗址出土文物;西边的贴金檀木造像是朔州西山名刹神应寺的遗物。</p><p class="ql-block">明代的小木作楼阁。楼阁二层三檐,正面抱厦伸出,柱子又瘦又高,刻工异常精致,还可见贴金龙凤图案。</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背面及三进院落地藏堂和文殊堂</p> <p class="ql-block">三宝殿即大雄宝殿,位于三进院落的正中央,三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的贴金彩塑三世佛为明塑,四壁满墙清代壁画,东西两壁各绘小佛十列,姿态各异,共计千尊。</p><p class="ql-block">梢间墙壁上绘有三国蜀汉的武将。</p><p class="ql-block">角落里有一尊铜制的当地城隍爷塑像</p> <p class="ql-block">四进院落,弥陀殿之金代五绝之弥陀殿。</p><p class="ql-block">大殿及香炉即为“黑神话·悟空”取景处。</p><p class="ql-block">弥陀殿高达19米,体量巨大,巍峨壮观,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p><p class="ql-block">弥陀殿檐柱之斗拱,是柱头应用斜栱的最早实例。“斜栱的结构为第1跳华栱两侧各施斜栱一缝,第2跳华栱两侧各施加斜栱两缝”——柴泽俊先生《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绝之一——屋脊琉璃。</span></p><p class="ql-block">正脊上两尊高达1.5米的琉璃武士尤其夺人眼球,只见他们身穿盔甲,壮硕威猛,作奔驰状,是国内现存最大的辽金镇殿武士俑,琉璃脊刹中间也有一抱拳武士,所有的琉璃脊刹、脊兽、鸱吻均为金代原物,世间罕见。</p><p class="ql-block">金代五绝之二——华册巨匾。</p><p class="ql-block">所谓华带竖匾与称量谷物的“斗”非常相似,亦有“斗匾/陡匾”的别称。这块高4.3米的巨匾(反过来应证了斗拱的巨大)是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金代匾额,其中的每个字都有0.9米高,字体遒劲</p> <p class="ql-block">金代五绝之三——雕花窗棂。</p><p class="ql-block">弥陀殿正面5楹窗棂,以明间为中心,东西次间和梢间两两对称,有双交、四交和极其少见的六交,组成斜方格、菱花、团花、米字格等十五种样式,全部为金代原物!刀法纯熟,古朴精巧,极富艺术美感和视觉冲击力,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图案最多、最华丽的雕花门窗。</p> <p class="ql-block">金代五绝之四—金代塑像背光</p><p class="ql-block">弥陀殿内设有宽大佛坛,供奉<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方三圣”贴金塑像</span>三尊,正中阿弥陀佛,两侧的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两侧有肋侍菩萨4尊,护法金刚两尊,这9尊塑像皆为金代原作,塑像比例适度,服饰精致,面型丰满,神态端庄,有唐、宋造像之风韵,是金代塑像中的上品。</p><p class="ql-block">主尊其后的背光高达14米,藤条编织成架,镂空泥塑彩绘,火焰纹饰,上有飞天、伎乐天、卷草花卉等,是国内现存辽金时期最大、最精致的背光屏。</p><p class="ql-block">佛坛前是明清雕塑的几尊小佛。</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金代五绝之五——金代壁画。</p><p class="ql-block">现遗存约有320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内四壁满绘壁画,内容以说法图为主,大都属金代原作。</span></p><p class="ql-block">殿中西面南壁高达4.68米的千手千眼十一面观世音像,这是我国最为高大的千手观音壁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法图中佛像身披袈裟,袒胸露腹,手结说法印。每尊佛像两侧画肋侍菩萨各一。肋侍菩萨头戴花冠,胸有璎珞,服饰华美,佛像背光两侧有飞天,与祥云交织在一起。佛像的嘴唇上都绘有胡须,与朔州地处北疆且金代是少数民族有关。</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位居寺之最后,观音殿月台与弥陀殿台基相连,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小巧雅致。单檐歇山顶,顶上布灰瓦,脊刹上有“天下太平”四字。前檐正中“观音殿”木匾为明1413年所制。</p><p class="ql-block">檐下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计心造,耍头砍成批竹昂式,古朴简洁。明次间皆装隔扇、无窗。</p> <p class="ql-block">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乳栿前后用三柱,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增大了空间。为了减轻荷载,四椽栿跨度增大至10米,平梁上和平梁前端施通长的人字叉手,将前槽上部荷载传递到前后檐柱上。这一结构上的大胆创新,反映了建筑技术上的独具匠心。</p><p class="ql-block">佛坛上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彩塑3尊。主尊前的石雕佛头为五代原作。</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附近的<b>净土寺,</b>主殿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其间的天宫楼阁藻井精巧绝伦</p> <p class="ql-block">这对石狮可能为辽代遗存,面部造型酷似猿人,披头散发的特征在隋唐以后的中国石狮中极为罕见,因独特的“披头散发”造型和精湛的雕工被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应县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殿面阔进深均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简板瓦,绿琉璃瓦明边。斗棋疏朗,具有显著的侧角和升起,仍保持着金代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殿顶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划为9格,分作9个藻井,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全为木质雕刻。数当心间的藻井最大,传说中间那两条金色的浮雕双龙会在深夜飞舞。</p> <p class="ql-block">中央八边形藻井以绿龙雕饰为核心,搭配沥粉贴金工艺,龙鳞、龙爪等细节清晰可见。周围环绕的天宫楼阁采用极细木料雕刻,屋檐、脊兽等部件均细腻入微,甚至屋檐上的脊兽被赋予眉目表情,展现了超高的技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每个藻井中心为一红色圆星,旁用上万块小木条与小木块饰成“天宫楼阁”,混金彩绘。下层四周置平座,设栏杆,四面各开一门,共八门。</p><p class="ql-block">天宫楼阁与藻井相呼应,庄严雅致,阁内壁板上绘佛像。八门九星和天宫楼阁都是小木雕刻,从星檐、斗拱到吻兽、栏杆,构件玲珑精巧,规格手法变化多样。</p> <p class="ql-block">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室内天花的一种装饰性处理手法,多做成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宫殿或寺庙殿宇中多做成斗八藻井,藻井上装饰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画。面阔3间或5间的建筑大多只在明间正中使用一个藻井,净土寺大殿的藻井却布满3间殿宇的全部天花,明间为斗八藻井,正中金龙盘绕,气势磅礴。另外八个藻井则成八角、正六、长六角、菱形等。采用的是《营造法式》中天宫楼阁的制作方法,构造精美,雕工巧细。</p><p class="ql-block">~百度</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弟子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p> <p class="ql-block">崇福寺广场侧面的马邑博物馆内有一座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刹值得一看(原塔塔身在台北),可惜展馆在修缮,另有十六罗汉像、辽金彩绘石雕像、木雕贴金菩萨像、元代金耳杯、金饰件等国家一级文物49件</p> 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 <p class="ql-block">呼市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明万历三年(1575年),阿勒塔汗在此兴建“库库和屯”城。明朝赐城名为“归化”。[28]民国时改为归绥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改归绥市名为呼和浩特市。</p><p class="ql-block"><b>宝尔汗佛塔</b>的佛眼时刻注视着世上与人间。</p> <p class="ql-block">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p><p class="ql-block">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的<b>观音寺</b>,建筑宏大精美,沙门教庙宇。沙门教是同喇嘛教风格迥异的佛教教派,尚青衣、戒荤吃素。</p> <p class="ql-block">观音寺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开山祖师为具足老和尚。具足法师未出家前,患眼疾,生活十分艰难。一日,他在井边打水时,因疲倦入睡,忽然梦见观音菩萨来到身边,对他说:“你若发心出家,修行积德,在此建庙、则眼病可愈”。梦醒后,他即回家告别亲属,遂参拜西茶坊关帝庙中的老和尚,剃度为僧,法号“具足”。自此,开始为筹备建寺,不断奔走,募化四方。数年后,终于在水井旁建起了观音寺,具足老和尚成为观音寺的第一代住持。随心所愿,观音寺建成后,他的眼疾也果然痊愈。观音寺的菩萨显灵,周围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声名远扬,引得往来信众、敬香者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b>清真大寺</b>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市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始建。</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由富裕回民康、陈、马三户带头捐资,进行扩建。</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八年(1869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重修南北讲堂。</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增建山门。</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土默特左翼末代都统丹津的后人将“丹府宅院”东边地基施舍与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并增建照壁。</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二至十四年(1923—1925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由所属回民共同捐资重修。</p><p class="ql-block">1939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增建望月楼。</p><p class="ql-block">礼拜大殿位于大门内,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有拱门三座,周边饰有伊斯兰特色的花草等纹饰,正门前有小型月台一座,原宽10余米,后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时因地势紧张被拆除,代之以小月台。后墙为砖砌实墙,自右向左分别刻有“见性”“正心”“诚”“修身”“明心十个字。南北两侧立面完全对称相同,分五间,中间开中式雕棂方窗带砖叠涩窗套,两侧四间开拱形窗洞,窗洞上下加砖雕彩绘装饰。</p><p class="ql-block">屋顶以勾连搭相接的方式建造:第一进卷棚上起两座六角攒尖式的亭子顶;第二进卷棚中间起一座八角攒尖式亭子顶;第三进卷棚,也是大殿中部核心空间位置上起一座高大的八角攒尖亭子顶;最后一进卷棚上起一座较小八角攒尖亭子顶。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可往内院</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大召无量寺</b></p><p class="ql-block">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召,明代称“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大乘法轮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大召[2],是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属于格鲁派(黄教)。</p> <p class="ql-block">主轴线上由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和九间楼组成。大召的藏品丰富,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及佛殿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开的巨幅唐卡等</p> <p class="ql-block"><b>金刚座舍利宝塔</b>是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藏传佛教建筑,现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独特的五塔结构、蒙文天文图石刻及千佛浮雕闻名。</p> <p class="ql-block">宝塔高约16米,砖石结构,分塔基、金刚座、塔顶三部分。塔座雕刻狮、象、金翅鸟等图案,南面拱门悬蒙、汉、藏三文匾额。</p> <p class="ql-block">中央为七层小塔,四隅各五层,塔身镶嵌佛像、菩提树砖雕,共1560尊浮雕佛像。</p> <p class="ql-block">蒙文天文图石刻在塔后北墙,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是世界唯一蒙古文标注的天文图,具重要科研价值。</p> <p class="ql-block">去<b>博物馆</b>了解一个城市,呼和浩特,一个草原城市的千年往事</p><p class="ql-block">清达理札雅浮雕龙纹鹿角扶手红漆木宝座:清代,鹿角、木通高114厘米,最宽114厘米,纵深100厘米,一级文物,阿拉善盟达理札雅捐赠。此宝座从样式及用料均仿满洲入关前王公使用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匈奴王金冠:战国时期,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祭祀圣物,体现早期北方文明的信仰体系。</p> <p class="ql-block">鸟形双系彩绘陶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沟墓葬(小河沿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年。壶身呈鸟形,颈部饰以黑彩,造型生动展现了嗷嗷待哺的雏鸟形象,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反映了原始艺术与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青铜灶是汉代文物,1979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格尔图村墓葬</p><p class="ql-block">通高44厘米,由灶体、烟筒、釜、甑组合而成,采用分制组合工艺,各部件可拆卸。灶体呈船头形,正面设长方形灶门,底部四角铸有兽蹄足,两侧装饰铺首衔环纹。 </p><p class="ql-block">灶面设三个火眼,可同时进行蒸、煮、炒等多种烹饪操作。大釜上方扣合深腹盆形甑(底部有镂孔箅板),用于蒸制食物;两侧小釜用于煮或炖。烟筒为龙首造型,高24.5厘米,龙口微张作嘶吼状,烟道与灶膛贯通。 </p><p class="ql-block">作为内蒙古地区出土体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青铜灶,其可拆装结构与兽蹄足设计兼顾农耕与游牧需求,反映了汉代中原文化在边疆的传播及民族融合。</p> <p class="ql-block">嵌贝鹿形青铜镇 汉</p> <p class="ql-block">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前室复原场景</p> <p class="ql-block">鎏金鹿角金步摇是北魏时期的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主体为黄金材质,高16.2厘米,重约70克,出土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窖藏。基座为鹿首造型,鹿角分叉并镶嵌珠饰,枝杈末端卷曲成环,悬挂金叶。 12</p><p class="ql-block">该步摇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如鲜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其造型融合了草原动物图腾元素(鹿角),展现了魏晋时期北方民族金银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释迦佛像</p><p class="ql-block">这尊北魏佛像以铜铸成,通体鎏金,佛陀面容慈悲,衣纹流畅如行云流水。北魏时期,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统治者大力推崇,此像融合了印度犍陀罗风格与汉地审美,是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早期见证。其精湛的铸造技艺与鎏金工艺,代表了当时金铜造像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东罗马金币</p><p class="ql-block">1959年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毕克奇东北水磨沟口出土,由东罗马帝国皇帝列奥一世(公元457—474年)铸造,为北魏时期文物。 </p><p class="ql-block">库思老银币</p><p class="ql-block">是波斯萨珊王朝的货币,正面为国王侧首半身像,头戴高冠,王像前有“库思老”铭文;背面中央为祭坛,两旁各站一祭祀,手持利剑。该银币于1 965年在呼和浩特市坝口子古城修建水利工程时出土,直径2.9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 库思老银币属于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公元531-651年),波斯为加强与中国贸易往来,铸造了大量银币。这些银币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国,主要在草原丝绸之路沿线被发现,如呼和浩特、新疆等地。 </p><p class="ql-block">卡瓦德银币</p><p class="ql-block">是北魏时期由萨珊王朝第十九位国王卡瓦德一世(公元488-531年)复位后铸造的银质货币,1980年代出土于呼和浩特市坝口子攸攸板乡场汉板村。该银币是丝绸之路贸易的见证物,反映了中伊经济文化交流。 </p> <p class="ql-block">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p><p class="ql-block">唐代工匠以陶土塑成鹦鹉之形,壶身圆润饱满,鹦鹉昂首挺胸,喙部为流,尾部为柄,通体施黄绿双色釉,釉面晶莹如玉。鹦鹉在唐代被视为吉祥之鸟,此壶既实用又充满趣味,展现了唐人“器以载道”的生活美学。其堆塑、压印等工艺,更是唐代陶瓷多元创新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波斯银壶</p> <p class="ql-block">绿釉刻牡丹纹凤首花口瓶</p><p class="ql-block">是辽代的典型器物,现藏于该博物院。该瓶以绿釉为底色,结合刻花技法呈现牡丹花纹样,造型融合了波斯金银器的凤首造型,是单色釉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p><p class="ql-block">瓶身为荷叶杯状口、细长颈、鼓腹、平底造型,颈部饰以凤首纹样,肩部划羽状纹,腹部则以牡丹花叶纹为主。通体施以均匀的绿釉,整体风格简洁而富有内涵。 </p><p class="ql-block">该瓶原型源自波斯金银器,辽代工匠通过创新将其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造型。其美学特征体现了单色釉瓷器的极简风格与繁复纹样的结合,多次被收录于中国文物网专题展示。 </p><p class="ql-block">该器物于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高足玻璃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角形三彩洗</p><p class="ql-block">是辽代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器物,主要用途推测为文房用具,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该器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采用低温彩釉烧制工艺,造型为八角形,符合辽代陶瓷器物的典型特征。纹饰方面,部分版本装饰有缠枝牡丹纹或胡人驯狮纹,体现了辽代艺术风格与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辽代陈国公主金面具:纯金捶揲而成,眉眼、鼻梁清晰可辨,嘴角微扬,仿佛凝固了少女生前的容颜。契丹贵族笃信“事死如事生”,金面具不仅为逝者覆面,更寄托了灵魂永生的愿望。它是辽代黄金工艺与丧葬文化的双重瑰宝,也是草原王朝贵族生活的真实剪影,反映契丹贵族“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冠</p><p class="ql-block">辽代陈国公主佩戴的银质礼冠</p><p class="ql-block">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鎏金银冠,是迄今发现的辽代金银器中工艺最精湛的典范。</p><p class="ql-block">该冠采用分片锤击成型工艺,以镂空雕刻技法呈现道教元始天尊造像、凤鸟纹等纹饰,重量达587克,出土时置于公主头部左侧。作为契丹贵族殡葬服饰重要组成,其金银丝缀合工艺与鎏金装饰彰显了辽代手工业水平,而冠顶道教造像与耳坠佛教元素的共存,印证了辽代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辽代彩绘木棺。</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辽代贵族墓葬,棺板通体彩绘祥云、仙鹤等图案,色彩鲜艳,融合佛教与草原文化元素,色彩历经千年仍鲜艳夺目。辽人信奉佛教,棺上纹饰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与草原信仰,既有升仙的寓意,也反映了契丹贵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木棺的完整保存,为研究辽代丧葬习俗与绘画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曾作为电影《寻龙诀》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右上 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p><p class="ql-block">是内蒙古地区唯一一件元代釉里红瓷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p><p class="ql-block">该玉壶春瓶高21.5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11厘米,通体施青白釉,口部至下腹部有约占器表40%的釉里红斑块,肩部和腹中部饰两周凹弦纹。胎壁可见接痕,红斑色泽鲜艳,属元代瓷器中的珍品。 </p><p class="ql-block">1986年出土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土城子,由景德镇窑烧制,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其出土地点位于草原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元代集宁路古城的商贸繁荣及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右下 青花满池娇菱口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钧窑“小宋自造”香炉</p><p class="ql-block">元代钧窑瓷器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闻名,而这尊香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炉身浑厚端庄,釉色如晚霞般绚丽,流淌的紫红斑纹自然天成。底部刻有“小宋自造”四字,推测为工匠署名。此炉器型硕大且完整,展现了元代钧窑的烧制技术与审美追求,是研究中国陶瓷史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左上 青釉龙首龟身砚滴</p><p class="ql-block">是一件元代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遗址。该砚滴以龙首为造型,龟身为基座,龙首口衔莲叶并饰有注水孔,龟背甲刻有“王”字纹路,造型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元素。 </p><p class="ql-block">材质与工艺:采用青釉工艺烧制,龙首与龟身通过莲叶纹饰相连,龟甲纹路采用阴刻技法呈现。 作为文房用具,用于贮存研墨用水,体现了元代瓷器在草原地区的创新应用。</p><p class="ql-block">右上 元代红绿彩瓷文官佣</p><p class="ql-block">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该财神像出土于乌兰察布市集宁路古城遗址,通高15厘米,采用红绿彩瓷工艺制成,属磁州窑系产品。其造型为倚座文官形象,面部丰满,双手交放于膝前,头戴高冠,身着圆领长袍,腰缠带饰,服饰以黄、绿、红、黑四色相间搭配,饰有云气纹和团花纹。 </p> <p class="ql-block">左上 凤形金冠</p><p class="ql-block">左下 大明通行宝钞纸币</p><p class="ql-block">右上 元代五子登科铜镜</p><p class="ql-block">右中 献三皇庙双兽耳铜簠是元代大长公主祥哥剌吉为全宁路三皇庙捐奉的祭器,征集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高9.1厘米,口径21.3厘米,宽31.4厘米,腹部分饰回纹和雷纹,腹部中央开窗内铸有“皇姊大长公主施财铸造祭器永充全宁路三皇庙内用”字样,落款时间为元延祐六年(1319年)。</p><p class="ql-block">右下 颜乐铭影青勺</p><p class="ql-block">元代“颜乐”款影青瓷勺是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特色文物之一,该勺呈葫芦状,高2.5厘米,长9.8厘米,宽5.1厘米,柄端带钮,内底印有“颜乐”二字,通体施以青白釉。该器物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砧子山墓地出土,为研究元代陶瓷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 </p> <p class="ql-block">元代铜鎏金阿弥陀佛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