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邯郸,这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仿佛一本厚重的书,一页页翻来,都是故事。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它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也孕育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从“毛遂自荐”到“完璧归赵”,再到“路不拾遗”,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藏着一段历史的温度。我们自驾而来,车轮碾过这片土地,仿佛也踏进了时光的长河。</p> <p class="ql-block">走进服务区一面“完璧归赵”的宣传海报映入眼帘,背景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图案,与现代商场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成语文化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驻足片刻,仿佛能听见蔺相如在朝堂之上掷地有声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荀子的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里被重新诠释,不只是对学习的鼓励,更是对这座古城文化传承的礼赞。邯郸,正是在历史的积淀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邯郸产生出的成语有数十条,真够博大精深。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高速公路服务区有如此文化历史厚重的精彩纷呈,服务大厅内有几十面这样的蓝色成语故事挂幅,仰着头看得腿软眼花头晕目眩。</p> <p class="ql-block">邯郸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商末,殷纣王曾在此建“离宫别馆”。战国时期,赵敬侯迁都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透过宾馆窗户可见如今的邯郸,与全国各地的城市一样,也采用建设部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图纸造就出千篇一律的市容市貌。</p> <p class="ql-block">“邯郸”这个地名,三千年未曾更改,像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把古今紧紧相连。我们行驶在现代化的环球中心前,仰望着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耀,心中却浮现出那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离开市区,我们驱车前往响堂山石窟。它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之上,最初开凿于北齐,历经隋、唐、宋、元、明各代不断增凿,成为一座集佛教、建筑、雕刻、书法于一体的石刻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因山洞中击掌回声如鼓而得名,分为南响堂、北响堂和水浴寺三部分,共有石窟17座,造像4000余尊。这里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石窟艺术由北朝向唐代过渡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走进石窟,仿佛穿越千年。佛像以“曹衣出水”的风格呈现,衣纹贴身简练,开创了“北齐样式”,为唐代写实风格奠定了基础。中心塔柱窟的设计融合了印度窣堵坡的形制,顶部的覆钵塔装饰着火焰宝珠,中西艺术在此交汇,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刻经洞中保存有《维摩诘经》《华严经》等北齐刻经六万余字,字体为隶楷过渡,刚健奇崛,被誉为“中华第一刻经”,比北京房山石经还要早四十多年。这些文字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书法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响堂山石窟的造像中有约六成的佛首在近代被盗凿,流失海外。据传,这一罪行的主要策划者竟是袁世凯之子,令人唏嘘不已。但历史的伤痕,也提醒着我们珍惜与守护。</p> <p class="ql-block">洞窟深处,光线从上方洒落,照在石壁上,那些复杂的花纹与佛像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在低语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尊佛像端坐于复杂的石雕结构中,双手合十,背景是祥云与花卉的雕刻,细腻而庄重。每一刀一凿,都凝聚着匠人的虔诚与智慧,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艺术的深邃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石窟中,中央佛像端坐莲花座,两侧菩萨像栩栩如生,背景壁画色彩斑斓,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另一尊佛像嵌于拱形龛内,坐于莲花座上,面容宁静,双手自然垂落。周围装饰简洁,却更显佛像的神圣。</p> <p class="ql-block">从另一个角度望去,石窟两侧的墙壁上雕刻着繁复的图案,光线从上方洒下,将每一处细节都照得清晰可见。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信仰的表达,是古人对永恒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一尊佛像头部有明显的红色痕迹,双手合十,姿态庄严。周围雕刻繁复,色彩虽已褪去,但那份神圣仍在。</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洞窟中,复杂的红色与金色图案交织,线条流畅,呈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这些雕刻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信仰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洞窟中央的佛像被聚光灯照亮,显得格外庄严。红色的背景装饰与佛像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诉说着信仰与现实的交织。</p> <p class="ql-block">在一座洞窟深处,佛像头戴华丽头饰,手持法器,面容慈祥。几尊小佛像围绕其旁,光线从上方洒下,照亮了这些沉睡千年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两尊佛像并排嵌于洞壁之上,一尊坐姿端庄,一尊手势独特。背景略显斑驳,却更显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一位游客站在石窟中,静静欣赏着这些古老的佛像。我们仿佛也成了他的一部分,与他一同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静谧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浮雕色彩斑斓,以红、蓝、金为主,莲花与卷草纹样交织,展现出浓厚的宗教氛围。这些浮雕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信仰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经文石刻在外墙,佛龛石雕佛像在窟中。</p> <p class="ql-block">从石窟俯瞰山下,如同佛眼看世界,一览众山小。</p> <p class="ql-block">南响堂石窟距离刚才参观的北响堂石窟十三公里。</p> <p class="ql-block">北响堂是皇帝所建、南响堂是官僚所建。日本人上个世纪先发现研究这一地区的石窟,发表了研究报告,之后本朝跟进。</p> <p class="ql-block">南响堂的艺术残留主要是有华严经石刻,和顶洞残存着一些雕刻和彩绘。</p> <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的艺术独特性、历史厚重感与文化象征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不仅是“中国第五大石窟”,更是与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并列的佛教艺术谱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名气之大在(治资通鉴)记录了北齐高欢皇帝葬于此的故事,引发后人巨大兴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