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如逆旅

温馨月

<p class="ql-block"> 诗如逆旅</p><p class="ql-block"> 温馨月</p><p class="ql-block"> 昨夜烛影摇红,我再次捧起您赠我的《解域》,指尖轻抚书页间沉淀的墨香,恍若触摸到文字背后跳动的诗心。当目光再度驻足于《在帝国的夕阳下想你》的诗行时,思绪如潮水般漫涌。随后我细细研读何世进老师的评论,两相映照间,对这组诗的领悟如春冰渐融,在心灵深处激荡起层层共鸣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您在泰姬陵前的灵感迸发,绝非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灵魂深处积蓄已久的情感喷薄。那组诗中,您以“一万块大理石压着你”起笔,将泰姬陵的庄严沉重与“丝绵被”的温柔缱绻并置,这种大开大阖的反差,恰似在历史与现实、沉重与轻盈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桥梁。在这座桥上,分明跃动着对生命尊严的敬畏与对人性之美的执着追寻——您以诗为炬,照亮了21世纪的中国诗人与百年前印度王妃阿格拉之间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诗中“命运的脸比石头还冷/我的思念却比火山更烫”的炽热告白,是对真善美最本真的礼赞;而“把忏悔的心再次撕裂成万千花瓣”的意象,则如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灵魂,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凝视。</p><p class="ql-block"> 何世进老师从艺术手法的维度剖析“大反差”的现代性特征,而我更沉醉于诗中透出的悲悯情怀。您以谦卑的姿态贴近历史尘埃中的个体命运,让泰姬陵的大理石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符号,而成为承载人性温度的容器。这种创作姿态,让我想起里尔克在《致青年诗人的信》中的告诫:“如果你和自然亲近,就不要借文字或图画勉强表现它,而是以牺牲之志投入它的怀抱。”您的诗作正是这种“投入的牺牲”,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完成了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共情与超越。它提醒我们,诗歌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灵魂的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他人对话,最终与最本真的自我对话。</p><p class="ql-block"> 诗歌创作之路,确如您诗中所喻“崎岖漫长,却也风光无限”。它需要诗人如苦行僧般在生活的褶皱里拾取灵感的碎金,在知识的矿脉中深挖思想的宝石;更需要如您这般保持“灵泉喷涌”的创作状态,让思想在碰撞中迸发火花,让情感在沉淀中愈发醇厚。愿更多诗友能以您为镜,既要有“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宏阔视野,也要怀“纯任自然,不假锤炼”的赤子之心。唯有如此,方能在知识的熔炉中淬炼出诗性的纯粹,在现实的磨砺中坚守灵感的敏锐,最终创作出既有个体生命印记,又具人类共情价值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您诗中那句“黑暗降临,哪里有一座坟冢/能让一块石头钻进另一块的怀中”,此刻在我心中有了新的注解。或许诗歌正是那块永不停息的石头,在时空的长河中漂泊,在灵感的泉涌中觉醒。它穿越历史的迷雾,跨越文化的藩篱,最终在读者心灵的褶皱里找到归宿。当我们的笔尖触碰纸页时,不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一场灵魂的远行——我们带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敬畏出发,在诗的国度里寻找精神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晨光熹微中合上书卷,心中涌动着对诗歌创作的敬畏与期待。愿我们都能如您般,在知识的积淀中保持灵感的敏锐,在现实的磨砺中坚守诗性的纯粹。让每一行诗都成为照亮我精神夜空的星辰,让每一次创作都成为灵魂深处的自我对话。如此,方不负诗歌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负这个时代对诗人的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