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苏葆桢作品:水灵灵的葡萄

傅爱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葆桢(1916—1990),著名画家,尤擅大写意花鸟画,是二十世纪中国花鸟画的重要传承者之一。他出生于江苏宿迁,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曾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硕士生导师,亦曾任重庆国画院副院长。其代表作如《川西三月》《硕果丰收》《樱花孔雀》等,皆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受赞誉。在众多创作题材中,苏葆桢尤以葡萄入画,于美术史上留下独特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位从宿迁走出的艺术家,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求学期间,曾受教于徐悲鸿、张书旂等一代名师,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后长期执教于西南师范大学,致力于将传统笔墨与西方绘画技法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个人艺术语言。他的葡萄作品,不仅承袭了传统写意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绘画的构成意识,展现出一种兼具东方意趣与时代精神的视觉表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墨葡萄的创作中,苏葆桢对水墨特性的掌握可谓炉火纯青。他常用中锋运笔勾勒藤蔓,线条刚柔并济,转折处暗藏书法笔意,使藤蔓既有筋骨之力,又不失灵动之美。叶片的处理则注重墨色层次的丰富变化,通过浓淡干湿的巧妙运用,表现叶片的阴阳向背与空间层次。尤为可贵的是,他在叶片边缘常留飞白,营造出自然的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具生机与呼吸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葆桢的彩色葡萄作品,更体现出他对传统颜料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他擅长调配石青、石绿与胭脂、藤黄等矿物与植物颜料,形成冷暖对比,既保持色彩的饱和度,又避免了艳俗之感。其色彩运用不仅符合物象的真实质感,更在视觉上形成和谐的节奏,使画面在绚烂中见雅致,在浓烈中显清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独创的“破彩法”更是其艺术语言中的亮点之一。此法是在未干的色块上点染清水或淡墨,使颜色自然晕化,形成如玉髓般温润的肌理效果。这种技法在表现葡萄表皮的反光与果霜时尤为生动,既贴合自然物象,又富有写意趣味,使画面在写实与写意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构图方面,苏葆桢深谙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他常以S型走势布置主藤,通过枝条的疏密穿插构建画面节奏,使画面在动态中保持稳定。果实的组合亦极讲究聚散关系,往往在繁密处点缀几颗孤悬的葡萄,形成视觉上的停顿与呼吸。留白处理更是匠心独运,画面中的空白不仅暗示空间的纵深,也承担着平衡构图的重要功能。如在《硕果丰收》中,右侧的大块留白与左侧繁密的果叶形成张力,使观者视线自然聚焦于画面主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葆桢的艺术探索,融合中西,贯通古今。他的葡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意趣,又注入了现代绘画的形式美感。据其弟子回忆,老先生作画时特别强调“观物之理”,每年葡萄成熟时节,都要对藤蔓结构进行数十稿的写生练习。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使他的作品在灵动飘逸中始终保持着扎实的造型根基,也使他的葡萄题材作品成为二十世纪中国花鸟画中不可忽视的艺术高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