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陈姓院士简介,信息技术科学部篇

陈氏后裔宗亲网

<p class="ql-block">  陈光,1962年4月出生于河北昌黎。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先进金属与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评价与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属纳米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p><p class="ql-block"> 陈光长期从事金属材料与加工科学技术研究。提出“全过程控制定向凝固”学术思想,揭示了定向固态相变晶体取向调控原理,发明了液/固与固/固相变协同控制的单晶生长技术,突破了传统定向凝固技术仅控制液/固相变的局限性,实现了材料强度、塑性和高温性能的显著提升。主持研发的定向凝固技术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解决了复杂固态相变材料的晶体生长控制难题。</p> <p class="ql-block">  陈立东,1960年5月出生于江西玉山。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陈立东长期从事热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提出了热电材料电声输运协同调控新机制,发展了多原子填充方钴矿和类液态二类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并发现了无机塑性热电材料。其研究成果推动了热电器件转换效率的提升,相关技术已应用于热电致冷、热能回收等领域。</p> <p class="ql-block">  陈维江,1958年12月出生于山东淄博市。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问,国家电网公司交流建设部副主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陈维江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电磁瞬态分析方法与防护技术研究。主持了交直流特高压输电系统电磁与绝缘特性基础问题研究,获得了多时间尺度瞬态过电压特性,提出过电压深度抑制方法和绝缘配合方案,支撑中国研发成功特高压输电技术。系统研究了电网雷击上行先导放电机理与绝缘线路雷击断线机理,提出了基于雷击概率分布实施疏、堵措施的差异化防护方法,研发出系列防护装置在电力系统和高铁牵引供电系统获广泛应用。</p> <p class="ql-block">  陈云敏,1962年2月出生于浙江温岭。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陈云敏长期从事软弱土静动力固结、降解固结和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了基于结构屈服应力的固结模型,提出深厚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准则及高精度沉降控制方法。针对地震液化问题,首次提出砂性土初始液化强度的剪切波速表征模型,开发出地震液化判别技术及处理方案。构建了城市固体废弃物降解压缩本构关系,提出生化反应与骨架变形耦合的降解固结理论,研发液气分离立体导排等技术,解决了填埋场环境污染防控难题。</p> <p class="ql-block">  陈祖煜,1943年2月生于重庆,祖籍浙江宁波。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水利水电、土木工程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陈祖煜长期从事边坡稳定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发展完善了以极限平衡为基础的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得出了边坡稳定分析上限解的微分方程以及相应的解析解,将有关理论和方法推广到三维问题的求解,使边坡三维稳定分析成为现实可行,先后提出并解决了小湾、天生桥、漫湾、二滩、天荒坪等大型工程滑坡险情的工程措施,并成功实施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软件STAB,已形成一个具有141个应用单位的用户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