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七月的榆林,骄阳似火,榆林科技馆内却氤氲着清雅茶香与琅琅诗韵。7月23日,“普洱茶诗万里行”座谈会在此举行,榆林市反邪教协会与云南五华书院携手,让千里之外的普洱茶香,穿越时空,浸润着塞上古城深厚的文化土壤。这场以茶为媒、以诗会友、以文化人的聚会,悄然编织起一张联结家风涵养、文化传承与精神守护的智慧之网。</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伊始,榆林市反邪教协会理事长钟自鸣先生如数家珍,将榆林这片黄土地的根脉娓娓道来。“云南与陕北,渊源深长!”钟理事长深情回溯,许多榆林的老革命、老干部曾将热血与智慧播撒在彩云之南。他描绘着榆林境内蜿蜒数百公里的长城与黄河——这不仅是地理的坐标,更是精神的图腾。抗战烽火中,榆林儿女的英勇铸就了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解放战争时期,绥德分区更是毛泽东革命思想淬炼升华的熔炉。而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榆林以“煤海”的惊人馈赠支撑起国家发展的脊梁,经济腾飞,成为三秦大地上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五华书院的代表则引领众人溯流而上,回到五百年前的彩云之南。明嘉靖三年,云南巡抚王启于昆明五华山麓肇建五华书院。时光流转,万历年间邹应龙、黄琮先后修葺增建;至清雍正九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更是倾力擘画,捐书万卷,定立章程,终使其名震西南。明清两朝,书院群星璀璨,“五华五子”光耀文坛,尹壮图等二十五位大儒掌院执教,为云贵乃至中华文脉的赓续注入了不竭的活力。1903年,在时代浪潮中,这所古老学府嬗变为新式教育的摇篮,最终融汇成今日云南高等教育的重要源流。书院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致富有方还须传家有道,家风不堕方能家运恒昌”的生动长卷。</p><p class="ql-block">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座谈会中,家风建设成为思想激荡的焦点。五华书院代表深情援引领袖在春节团拜会上对家庭建设的谆谆嘱托。蔡元培先生将家庭喻为“人生最初之学校”,其烙印深远而持久。晚清巨贾贝润生“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的箴言,穿越时空,在会场激起强烈共鸣。五华书院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创立“元贞家风传习所”,正是为当代成功企业家量身定制,助力其将物质财富升华为精神传承,以深厚家风为基业常青护航。</p><p class="ql-block"> 五华书院带来的“格致私塾:两代同班亲子课堂”理念,为家风传承提供了可感可触的路径。这一创新教育模式,以“讲、读、访、写、游、辩”为经纬,打破传统教育的藩篱。其核心,正是将“茶诗文化”这一东方雅韵,融入通识教育的宏大视野。通识教育所倡导的综合素养、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终身学习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在“茶诗万里行”的实践中找到了鲜活的载体。一盏普洱茶,凝聚着生态智慧、工艺匠心与商贸文明;一首茶诗,流淌着文人雅士的哲思与情怀。在亲子共学的课堂里,父母与孩子一同品味茶之醇厚,涵咏诗之隽永,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痕的家风浸润——在茶韵诗香中,学会沉静、懂得礼敬、感悟和谐,于无形中构筑抵御浮躁功利乃至歪理邪说的精神堤坝。</p><p class="ql-block"> 反邪教宣传教育,在此刻被赋予了更深沉的文化意涵。榆林市反邪教协会的积极推动,其深层智慧正在于此:邪教如同精神之癌,往往侵蚀个体与家庭的根基。而筑牢家庭这一社会最小单元的“文化防火墙”,正是治本之策。当普洱茶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榆林,它带来的不仅是舌尖的回甘,更是以茶为引的东方生活哲学与和谐之道。当父母与孩子在“格致私塾”中共同研习茶诗,探讨家风,他们是在共同涵养一种基于文化认同与理性思辨的“精神免疫力”。诗教温柔,涵养心性;茶道清寂,涤荡心灵。这潜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生硬的说教更能引导人心向善、向美、向正,让歪理邪说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面前失去滋生与传播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落幕,余韵悠长。那穿越万里而来的普洱茶香,早已超越了饮品的界限,化作浸润心田的文化清泉;那些被反复吟哦的古老茶诗,亦非尘封的文字,而是唤醒家国情怀、照亮现代心灵的精神火种。榆林科技馆内的这场聚会,是一次地域文化的深情握手,更昭示着一条守护精神家园的清晰路径——于茶香氤氲中涵养温良家风,在诗教传承里培育明辨之智。</p><p class="ql-block"> 五华书院“横渠四句”的宏愿,在塞上榆林找到了新的回响。当千家万户的屋檐下飘起诗意的茶香,当父母子女在文化浸润中共同成长,一种源自传统、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磅礴力量正在汇聚。这力量,足以滋养浩然正气,筑牢反邪之基,让每一个家庭真正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最坚实、最温暖的基点。茶诗之路,万里不息;家风国运,弦歌永续。 (图文 杨子江)</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