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网名 德二姐   美篇号  65923063</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普通的退休老人,有时会觉得自己关心教育改革是“多管闲事”。可每当看到孩子晚上放学回家还要继续学习,星期天也得补习时,便忍不住想,教育不能拿孩子们的健康当筹码,去换那些看似耀眼却空洞的考分。</p><p class="ql-block">      因为它关乎每一代生命的成长轨迹,关乎一个家庭的明天,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这份牵挂,其实理所当然。由此便想到最近教师交流园地热烈讨论的“三和教育”,以及一个响亮的名字——孟国泰教授。</p><p class="ql-block">     这位深耕教育领域四十余载的学者,既是笔耕不辍的哲人,更是踏遍山河的实践家。从乡村课堂里观察孩子们与泥土的互动,到国际论坛上与各国教育家探讨育人本质,他始终带着对生命成长的敬畏,追问着一个根本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教育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孟教授深知,国家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全球视野的本土创新者,身心健康的未来公民。正是这份内心的责任和担当,让他提出了富有洞见的三和教育理念。因为三和教育的核心,是一场关于生命关系的深刻重构,它像一条温润的河流,串联起三重和谐的生命境界。</p>  <p class="ql-block">  第一重,是与自己的生命和谐。这绝非空洞的“个性发展”,而是像一株幼苗扎根土壤、舒展枝叶的过程:有的孩子天生对数字敏锐,能在公式里找到逻辑的美感;   </p><p class="ql-block">     有的孩子偏爱涂涂画画,能在色彩中倾诉内心的波澜;还有的孩子能歌善舞,能给人带来欢乐与陶醉。教育应当成为托举个性的手掌,让内向的孩子不必强迫自己活泼开朗,让精力充沛的孩子能在运动中释放能量,最终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第二重,是与他人的生命和谐。记得小区里有个孩子总爱抢别人的玩具,直到前几天看见邻居刘奶奶,把长大后的孙子不再需要的一大袋玩具分给小朋友们时,他突然说:“刘奶奶,你真好!”</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共情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真实的互动中自然涌现的。三和教育倡导的协作与互助,正是要给孩子们这样的土壤:在课堂小组里为一个创意争论时,学会倾听不同意见,多一个角度看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帮爷爷、奶奶洗脚时,真正懂得老人的难处,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做做样子。在和同学闹别扭时,明白和解不是认输,而是珍惜缘分。  这些细碎的瞬间,会慢慢织成一张社会联结网,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一无二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第三重,是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几天前气温开始下降,孙子要我陪他去郊游寻找写作灵感,我们走到一个鱼塘边,一个爷爷从水中拖出鱼网时,大大小小的鱼在兴奋的蹦跳,那个爷爷把一条条小鱼又轻轻地全部放入水中。</p><p class="ql-block">     孙子遗憾地问:“为什么要放走小鱼呢?”爷爷说:“希望它们继续长大。”我忽然想起孟教授说的从自然中学习,老爷爷的放小鱼,不正是最生动的“生命智慧”吗?</p><p class="ql-block">     三和教育要培育的,正是这样的敬畏与责任。带孩子们在春耕时播下一粒种子,观察它如何顶破泥土,便懂得“万物有灵”;陪他们在夏夜数星星,讲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便明白人类很渺小。</p><p class="ql-block">     让他们参与社区垃圾分类,体会“举手之劳能护佑山河”。当孩子们对一棵草、一滴水、一只鸟产生牵挂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便悄悄地在心里生了根,发了芽。</p>  <p class="ql-block">      这三重和谐,共同指向三和教育最动人的本质:它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生命关系的修复师。过去的教育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把孩子们打磨成相似的标准件;      </p><p class="ql-block">      而三和教育更像一片森林,允许松树挺拔、白杨修长、野花烂漫,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和谐的关系里绽放独特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这种以和致善、以和致美、以和致乐的体系,藏着教育最本真的追求:以和致善,是让孩子在帮助他人时,尝到利他即利己的甘甜。</p><p class="ql-block">  以和致美,是让他们在差异碰撞中发现和而不同的诗意,就像水墨画里的浓淡干湿,彼此映衬才显韵味。以和致乐,则是让生命在与自我、他人、天地的和谐中,找到不依附于外在评价的、本真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而这样的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有根、有光、有视野的人:他们会记得家乡遍野的油菜花,大大小小鱼塘边纵横交错的小土路,懂得乡愁是最厚的底色; </p><p class="ql-block">     他们既会了解长城砖石里藏着怎样的文明密码,拥有平视世界的底气;更会明白人类与地球的命运相连,带着为世界添点温暖的担当。这便是家乡情怀、中国眼光、国际视野的真正模样。</p><p class="ql-block">      岁月更迭太快, 老朽追赶不及。说不出太多高深的理论,但却知道:当一个孩子懂得与自己相处、与他人共情、与天地相融时,他的眼睛里一定有光,心里一定有暖,脚下一定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而这样的孩子多了,我们的家乡会更美,国家会更强,世界会更暖。这或许就是三和教育最质朴的呈现,亦是时光最温柔的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