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要塞、商贸重镇,——山西朔州市右卫古城

局外人(许崇杰)

<p class="ql-block">  右玉古城,坐落于今右玉县北部,东倚烟洞山与卧羊山,西邻苍头河与雷公山,北有马营河,南临欧村河,山环水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北行十公里出杀虎口,直通呼和浩特;南行二十公里可达右玉县城(梁家油坊)。右卫城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明清时期更是军事重镇,战略地位举足轻重。</p> <p class="ql-block">  右卫城地处边陲要冲,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朔平府志·城垣碑记》曾记载:“朔郡为畿辅右臂,晋阳肩背,势踞天下之巅,界扼中外之吭,地利之成,险矣哉。”自战国赵、秦,至汉、北魏,历代皆在此设军布防。唐代为静边军治所,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叛军攻陷静边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平叛,一举击溃敌军,扭转战局,成为“安史之乱”中的关键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雁北地区战略地位空前提升,成为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右卫城在此背景下设大同卫与玉林卫,两卫并驻,每卫辖兵五千六百人,加之军属与后勤人员,城中人口众多,军事地位突出,商贸亦随之繁荣,成为晋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枢纽。</p> <p class="ql-block">  右玉古城历史悠久,秦时置善无县,始筑城垣,后因战乱而废。明洪武二年(1393年)设定边卫,重新筑城,历经永乐七年(1409年)建成,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修,万历三年(1575年)以砖包砌,城周九里八分,墙高四丈二尺,宽三丈五尺。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雍正七至九年再加修葺,城垣内土外砖,结构坚固,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  古城为军事要塞,布局严谨,四门鼎立:东为和阳门,南为永宁门,西为武定门,北为镇朔门。四门皆建城楼,悬匾额以铭其义:南曰“紫塞金湯”,北曰“严疆锁钥”,西曰“屏藩河朔”,东曰“拱获燕云”。城角设角楼,中央建四牌鼓楼,遥相呼应,构成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南城门拱券内嵌明万历四十四年重修碑,见证古城沧桑。</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府后,右玉城成为雁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中心,人口迅速增至两万余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城内设有将军府、都统府、协佐领署、县衙等衙署共二百五十六所,四条大街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大小商号五十余家。乾隆二年(1737年),因边防形势变化,驻军移防,城中人口渐减。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右玉居民约七千人,其中满族人一千三百余人。随着人口减少,古城逐渐衰落,旷野荒芜,黄沙弥漫,昔日繁华渐成风中残影。</p> <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右玉县迎来第二次解放。然而,长期战乱与风沙侵袭使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凋敝,百姓生活贫困。正如诗句所言:“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右玉大地无树无绿,整日黄沙蔽日,当地人称之为“黄龙”。</p> <p class="ql-block">  彼时县委机关设于一座天主教堂内,院落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办公用房不足五十间,条件简陋。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带领县委一班人深入调研,确立防沙治沙、脱贫脱困的发展方向,号召全民种草植树,打响了一场全民参与、众志成城的“绿色保卫战”。</p> <p class="ql-block">  那时条件艰苦,县委书记与县长共用一间办公室,所有干部都在艰难环境中工作。夜晚靠小油灯照明,寒冬靠小火炉取暖,办公则依小木桌为案。七十多年来,右玉县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开始,始终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与全县百姓携手种草植树、治理荒漠。至今已历二十一任县委书记,右玉治沙的故事仍在延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右玉,已从昔日黄沙漫天的荒漠之地,蜕变为满目苍翠的绿色家园。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古堡长城、牛羊成群,昔日的“黄龙”早已被驯服,塞外旷野化作绿茵江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右玉精神,指出:“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这不仅是对右玉干部群众的褒奖,更是对全党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诠释。</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