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如巷回声

绿色蔬菜

 □尹立欣<br><br>  由北向南,穿过车水马龙的市府广场,沿着青年大街步行百余米,拐向路西,是有着90多年校史的北一经街小学,小学对面有一条安静的小巷——九如东巷。与之平行的还有两条小巷——九如巷和九如西巷。这三条小巷的北面是二纬路,南面是中山路,东面是部队家属院,紧邻青年大街,西面是沈阳迎宾馆,再往西就是北三经街。<br>  这三条几百米长的小巷,与横贯南北的青年大街和穿越城市东西的中山路相比,显得异常安静,仿佛从车轮滚滚的洪流中,忽然进入一片盎然的绿荫丛中,静谧而安宁。走在小巷里,你会不自觉地慢下来,静下来,似乎能听见自己脚步的回声,思绪会随之涌起微澜。<br>  20世纪80年代初,我结婚后,就搬到了这里,户口本上写的地址是中山路9如巷27号小红楼。我家窗外有个小花园,傍晚时分,火红的晚霞漫过院子里的鸡冠花,把窗格的影子留下。我在这里住了近9年,对周围太熟悉不过了。每天7时许,汽车班的战士们唱着嘹亮的军歌,迈着整齐的步伐,从车队大院走出来,去飘出馒头香味的食堂吃饭。那个时间,我正准备送孩子去北一经街小学上学。<br>  北一经街小学前身是奉天省第一女子初级中学,始建于1930年。1938年改为奉天城西女子国民优级学校,1949年后改为北市区一经街小学。1959年北市区撤销,易为现名。我儿子在这所学校读了6年,每天放学时,他喊我的声音总是最先传到巷口。如今偶尔从学校门前经过,听到校园里传来的朗朗书声,让我恍如回到过去,那么亲切。<br>  沿着九如东巷走到中山路上,左转有座小独楼,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老沈阳人都知道,这楼里住的是杂技世家蔡少武一家。蔡少武先生创作的飞车走壁节目,以惊人的胆量,绝妙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的称赞和喜爱,成为沈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蔡少武旧居”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列为沈阳历史建筑。现在这栋小楼矗立在巷口,像一位老者,唱着那首永远唱不完的老歌。<br>  从九如巷往南走到中山路上,右手边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济川公馆。于济川曾任东北陆军第十军军长,是东北军的元老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于济川掩护和支持中共地下党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任民革辽宁省委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等职。这座仿欧式建筑建于民国初年,是沈阳近百年来10处老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法式建筑。<br>  九如西巷里有个部队浴池,是我常去的地方,每周末对家属开放,腾腾雾气中,夹杂着女人们的说说笑笑。一墙之隔的军人服务社,经常供应新鲜蔬菜。卖粮的郭阿姨脸上总是挂着面粉,我特别惊诧于她那么瘦小的身躯,竟然能扛起一袋50斤的大米。而今这里,楼顶上的红五星仍在闪闪发光。<br>  小巷也有欢腾的时候,每到八一建军节那天,居委会都会组织居民与汽车班的战士们联欢,院子里布置了桌椅板凳,切好的西瓜、开启了瓶盖的汽水,都摆放在长桌上。战士们表演列队正步走,小朋友们唱歌跳舞,那一晚,欢歌笑语传遍了三条小巷的每个角落。<br>  站在爬满了绿藤的老建筑前,面前的中山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身后的小巷依然安静从容。萦绕心头的那些经年往事,在夏日的热浪中时隐时现。我隐约看见那个蹦蹦跳跳的少年,从北一经街小学跑出来,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我又看到一队穿着绿色军装的背影,进入九如巷,向北阔步而去;那个笑吟吟的女人从九如西巷款款而来,脸色红润,不时撩起湿漉漉的头发。他们的身影从我的记忆深处一步步走出来,那些脚步声、欢笑声、读书声,一直在小巷里回荡……<br> 作者简介:<br>尹立欣,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沈河区作家协会会员。在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征文多次获奖。 制作:<br>绿色蔬菜(刘晶),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和平区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发表于《沈阳晚报》《沈阳广播电视报》《幸福老人报》、沈阳指尖App,散文和诗歌发表于《共和国知青》,作品近百篇。曾任《幸福老人报》知青版编辑。现受聘《中国知青专刊》编辑。喜欢诵读、声乐、器乐。崇尚:天道酬勤、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