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贵州省贵阳市</p><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年7月29日</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何筱薇《水墨兰亭》 </p><p class="ql-block"> 作者:大唐</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87776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贵山之南。一水蜿蜒,景趣天成。甲秀楼景区位于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渔矶湾畔,自贵阳建城以来,这一带就有霁虹桥、观音寺、武候祠、渔矶园、南园江阁、远条堂、石林精舍、甲秀楼、浮玉桥、涵碧潭等名胜古迹五十余处和“虹桥春涨”“鳌矶浮玉”“九眼照沙洲”“涵碧流莹”“武乡斜阳”“鹤梧来凤”“澹花空翠”等景观数十处,由此形成了贵阳城南胜迹,其中甲秀楼、浮玉桥、观音寺、翠微阁、涵碧潭、霁虹桥、芳杜洲、武侯祠被称之为“小西湖八景”。</p><p class="ql-block"> 现景区由甲秀楼、浮玉桥、涵碧亭、翠微园等部分组成,集楼、台、亭、阁、桥而成,无论从形制布局还是建筑功能上,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6年,甲秀楼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涵碧亭位于贵阳甲秀楼的浮玉桥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它因桥下的“涵碧潭”而得名,是古人纳凉休息之地。亭上的“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等对联,更增添了其文化韵味。</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楼高20.7米,台基高2.2米,总高22.9米。命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下筑有石台,回澜潴泽,台作“奋鳌状”,即“鳌矶石”。古代甲秀楼常为文人燕集之所,高人雅士留下题咏甚多,二三楼陈列有关文物资料及名人字画。1981年重修甲秀楼,重建涵碧亭,新建水月台,增修浮玉桥。1990年修复南岸的观音寺及拱南大殿,更名“翠微园”。1994年在浮玉桥北头修建石木结构、造型典雅的“城南胜迹”牌楼。甲秀楼及甲秀楼景区以黔中瑰宝呈现于游人眼前。</p> <p class="ql-block"> 浮玉桥古代称江公堤,又称南堤,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位于翠微园与西湖路之间。贵阳民谚有:“九眼照沙洲,长江水倒流。富贵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九眼指浮玉桥,原桥为九孔石桥,解放后拓宽西湖路时占去两孔,今为七孔,是贵阳市最长的古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阳标志性建筑甲秀楼矗立于桥西,涵碧亭建于桥上。400多年来,浮玉桥历经了大小洪水的冲击,屹立于江流之中,其在建造上有精湛的工艺和造型美。</p> <p class="ql-block"> 翠微园,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初名南庵,后数易其名。主要由雄奇挺拔的拱南阁、端庄沉静的龙门书院、灵秀俊逸的澹花空翠园、曲径通幽的鹤梧栏组成,史载其“前临清潭,后负崇岗,群峰列谳,左右环绕,草木竹石,错置杂陈”,是集寺、祠、园为一体的古建筑群,体现出中国古建筑动静相宜的美学意境。</p> <p class="ql-block"> 拱南阁:始建于南明永历九年(1655),为面阔三间的二层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由孙可望部将所建。脊桁上留有“永历乙未年孟秋月吉旦,火器营都督同知高恩建”题记。</p><p class="ql-block"> 据传,南明王朝偏寓贵州,孙可望部占据贵阳,其欲“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登基自立为王。</p> <p class="ql-block"> 翠微阁: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1821-1850)已具盛名,为面阔三间的二层重檐歇山卷棚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阁楼依岸凌水,灵秀飘逸,有“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之誉,历来为文人雅集咏吟之所。现为萧娴先生书法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龙门书院:始建于明代,初为武侯祠,历史上曾多次易名,为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为祀奉“政绩卓著,吏民讴歌”的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而更名为刘公祠。</p><p class="ql-block"> 刘荫枢(1637-1723),陕西韩城人,字相斗,号秉烛子,因陕西韩城是“鲤鱼跳龙门”典故诞生地,故又名龙门书院。</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留诗处:贵阳市南明区甲秀楼一侧的翠微园,旧名南庵(也称观音寺),约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位于风景优美的南明河南岸的山冈半腰,附近一带柳枝摇曳、小径通幽、景似江南,曾有“小西湖”的美誉。明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在文明书院授课期间多次到南庵游览,并题诗《南庵次韵二首》和《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思想主张为“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p> <p class="ql-block"> 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