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大理,有一处闪耀着历史光辉与佛教智慧的圣地---崇圣寺三塔,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苍山洱海之间,诉说着千年的传奇故事。<div><br></div><div>这天我们从腾冲出发,330公里路程,于下午一点多到达目的地,计划在大理停留两天,崇圣寺是第一站。</div> 远远望去,三塔矗立在苍松翠柏之间;四周绿植繁茂、花卉姹紫嫣红。匆匆瞥了一眼,先坐景交车去崇圣寺。 <div>巍峨的山门气势宏伟,光彩夺目。朱红的立柱撑起层叠飞檐,琉璃瓦泛着暖金,匾额上“崇圣寺”三个字古朴厚重。</div><div><br></div><div>乌云笼罩苍山,勾勒出山的轮廓,给佛家圣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愈发衬托出山门的庄严雄浑。</div> 崇圣寺始建于唐南诏劝丰佑时期,当时佛教盛行,南诏国第十代国王劝丰佑为弘扬佛法,倾尽全力建造了这座宏伟的寺庙。<div><br></div><div>鼎盛时期,崇圣寺拥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家寺院,曾有九位国王在此出家修行,足见其在当时佛教界的崇高地位。</div> <div>崇圣寺大雄宝殿,黄瓦琉璃熠熠生辉,飞檐翘角灵动优美,红柱擎天巍峨耸立,宽阔的石阶层层延展,迎送着八方来客,尽显千年古寺的雄浑气魄。</div> 大雄宝殿仿北京故宫太和殿而建,清代重檐九开间,有三层台基,是崇圣寺等级最高、处于寺院中心位置的建筑。 殿内,金光灿灿的诸佛菩萨像庄严肃穆,眉眼间藏着慈悲与智慧,将千年佛韵凝于金身,无声传递着佛法的深邃,让人入内便被这神圣的气场所笼罩,心生敬畏 。 九位大理国出家为僧的国王分别为:段思英:大理第二世国王;段素隆:大理第八世国王;段素贞:大理第九世国王;段思廉:大理第十一世国王;段寿辉:大理第十三世国王;段正明:大理第十四世国王;段正淳:大理第十五世国王,也是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段正严:大理第十六世国王,也是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段正兴:大理第十七世国王。 <div>粉花灼灼倚红墙,把佛国的静美晕染的恰到好处。</div> 崇圣寺的精美建筑还有很多,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透着精细的工艺美,我也拍了不少,诸如:罗汉殿、弥勒殿、高僧殿、财神殿等等,不一一展示。 坐车来到这里,其实溜达过来也不远。<div><br></div><div>三塔倒映在水面上,天光云影共徘徊,禅意满满。</div> 石鸣蛙,据介绍当用卵石撞击大石头的凹陷部分石,其声如蛙鸣,而且三塔间回声不断,挺神奇的。 千寻塔,全称“法界通灵明道乘塔”,高约69.13米,为16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塔之一。<div><br></div><div>千寻塔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塔顶装饰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以及大鹏雕像,塔身四面均设有龛位,供奉着佛像,龛与窗洞相间,层次分明,庄重而典雅。</div><div><br></div><div>塔底镶嵌着“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彰显着古人镇抚自然的美好祈愿。 </div> 南北两座小塔高约42.19米,均为10级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砖塔,建于宋大理国时期。<div><br></div><div>外观设计为阁楼样式,每个角都有柱子,每层均设有平座,第四和第六层装有斗拱,塔顶装饰有鎏金的塔刹宝顶。它们犹如两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千寻塔,又各自展现出玲珑可爱的姿态。 </div> 三塔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唐代和宋代的建筑艺术特色,从塔的设计、结构到装饰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div><br></div><div>崇圣寺三塔是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 崇圣寺三塔西靠烟云变幻的苍山应乐峰,东临碧波浩渺的洱海,可谓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div><br></div><div>漫步在寺内,石板小径蜿蜒,四周古木参天花香袭人,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祥和。</div> 通往三塔的主路上繁花夹道,五彩缤纷,惹人驻足。<div><br></div><div>女人见花走不动道,一阵狂拍。过多的花卉会冲淡主题、喧宾夺主,几经筛选,最后留下几张与大家共赏。</div> 这张拍摄于2011.5.8日,十四年前,我来过大理,彼时的大理行仍历历在目。如今故地重游,感慨岁月如刀。看世界,要抓紧时间了。<div><br></div><div><br></div><div>---拍摄于3.21日,资料性注解参考网络和编写。谢谢阅览!<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