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老院情深感恩绵长

大漠驼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宅尘封久未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院中花草喜迎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远行天涯无歇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美至亲故乡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家乡的老院门口,指尖抚过斑驳的土墙,那些被岁月浸软的泥土里,藏着大半生的牵挂。院子里的梨树上又挂满了丰收的硕果,妻子摘了一个递过来,脆甜的汁水溅在舌尖,恍惚还是小时候的味道。那时候母亲总不时蹲在菜园边,看着娃娃们在院子里追着跑,嬉戏玩耍,手里的铲子一下一下把韭菜、菠菜里的草除得干干净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土坯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母亲和我们一背篓一背篓背土修起来的。父亲那时在铁路上工作,一年难得回几次家,母亲就领着我们姊妹仨,一有空就从村庄东边的一个大土坑里往院地里背土。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黄昏的炊烟绕着她的白发,那些被夯锤砸实的泥土墙里,混着她的汗水,也混着我们趴在窗台上读课文的声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们姊妹三人都参加了工作,妹子远在天水,作为老二,我自然成了土坯房未来的继承人,和父母一起守护着老院。 父亲退休回家后,不时就在大雨后扛着梯子维修检查漏雨的屋顶,修补被雨水冲刷的土院墙,木梯咯吱作响,他敲砖顶瓦的声音和孙子们玩耍的笑声在院子里欢乐的响着。那时候的土房虽然不时会漏风漏雨,却也能把艰苦的日子捂得温热:因为屋里有父母在,有灯光在,有娃娃们爬在窗台边数着星星盼过年的期待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爸妈在,老家永远就是那个既让我牵挂又能让我踏实落脚的地方。我虽说在城里上班,可每隔半个月总得回去瞅瞅他们,顺带看看院子里那些被他们侍弄着的花花草草,心里才感觉舒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若干年后,父母走了,守护老院的接力棒正式交到了我的手上。经过四十多年的风雨洗礼,现在东房和西房都有了裂纹、院墙都很破旧了,成了典型的危房。除了大门和厕所围墙我在前几年整理翻新外,北面的主房在岁月的侵蚀下也已年轻不在,垂垂老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子里的土房渐渐被砖混结构的房子替代。看着村子里年轻人翻新的一院院平房、楼房,我家的老土房已明显落后于时代了。近几年每个暑假我和妻子都要回老家修补维护房子的墙根,感觉越维护慢慢侵蚀得就越严重了。听村里的匠人说,这样的土墙根是没有好办法的,只有换成混凝土砖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翻不翻修房子又成了我心中的坎:翻修吧娃娃们现都在城里工作,以后也不可能回老家来住;不翻修吧明显是危房,天阴下雨、地质灾害等等时刻要人操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几年,照看老院成了我心上的结。由于我们全家都生活在县城里,老院只好托三叔一家照看了。三叔一家人都非常认真负责,春补墙缝,秋扫落叶,园子里的蔬菜品种繁多,务得是超级棒!我每次回家,三叔和弟媳都要给我们铲些菜,装些家乡的土特产等等。秋天到了,回家看到被果实压弯了枝的枣树,心里觉得挺是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些日子从城里回家乡看看,和我们一起去旅游的朋友家的小媳妇看着破旧裂缝的东房笑着说:“现在还有这样破旧的土坯房啊!”。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给家乡振兴中的村容村貌拉了后腿,亏你还是个吃国家饭的。但回过头一想,我现在也成了一个老人,子女们都在城里工作成家各有各的房子了。我们这一代人对老院感情深,即使我翻修了房子,也只能从心里上安慰自己,孩子们是不可能回去的了。何况我家老院巷子深,铲车,运料车都无法进去,需要用三轮车转运,给翻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静下心想一想,这事情不能再拖了,我绝不能用自己经历过的道德难题来绑架孩子们的思想,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我们一定要自己定夺,把难心留给下一代是不恰当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唉!看来这院子是留不住了,它就像位年迈的长辈,总需要人惦记,而我们早已被时代推着往前走,已无力再照顾它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几天邻居的本家兄弟说要翻新房子,我过去看了看。他站在院子里说了个笑话:“把你这边也并过来,咱们修一个大院房,既能停车,孩子们回来也有地方歇脚”。我灵机一动,对我来说,翻修房子真的不是为了让娃娃们以后回老家来住,主要是为了不给振兴中的家乡面貌拉后腿。这土房子里的岁月,就是本家血脉里的根,如果能让它在本家亲人手里焕发新颜,总好过在风雨里慢慢朽去。结果他无心说了句笑话,我干脆给当成了真话。</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苦恼了多年的难题在这一瞬间被解开了。以前我们关庄村由于紧邻上街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里的闲置老院不时会被有远见的山区人转让去。这些年过来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能力的山里人都在镇上买了房,另一部分享受国家政策也下山了,再后来的年轻人房就直接买到城里了。我们村子里土坯房的空院现在非常多,大部分被岁月侵蚀得住人都不太安全,要翻修砖房还得拆旧房,成本太高,慢慢也就很少有人问津了。与其这样,自家的老院还不如让本家兄弟合并起来修个新时代的洋房,以后回乡玩玩也有个喝茶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所谓感恩,不必一定非要死守着老院不放。老院子承载着乡愁、童年回忆与家族情感,是游子心中的精神家园‌‌;青砖灰瓦间藏着几代人的温情,院中的每一块砖石都在低吟浅唱着岁月之歌。如果老院交通方便,房舍安全,自己也方便照看,留下来当然是好事。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让年轻人努力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去更高的天空,更大的世界闯闯吗?感恩父母,是记住他们把苦日子过甜的模样;感恩时代,是懂得让回忆在美丽乡村里温柔安放。无论家在何处,只要子孙们能过上更好更美的生活,就是对先辈们最好最实在的报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经梦想着退休了回老家种些菜,养几只鸡,和朋友们一起在火炉边喝喝茶,高兴了再小饮几杯,重新过过以前的田园生活,但现实摆在面前,家乡是真的回不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旧貌换新颜,家乡变故乡。虽然老院的地方换了主人,但刻在血液里的根是连着的。不久的将来,老家那片地方也会像村里很多勤劳人家那样,崭新的洋房拔地而起。那些藏在老家时光里的暖——母亲的背篓、父亲的梯子、我们的童年以及娃娃们的幼儿快乐时光,都会化作新院墙上耀眼的光,照亮弟兄们去追寻更加美好生活的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里元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7月29日夜于武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里元有,甘肃武山人,网名大漠驼铃,中专高级讲师。喜欢记录美好生活,分享感动故事,弘扬家乡传统文化。时有作品分享于《爱武山网》《武山在线》《今日头条》《武山零距离》《麦湾琐憶》等网络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感谢《麦湾琐憶》主编王生文对本文的解读与点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与变迁中的家园守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回不去的故乡—老院情深感恩绵长》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生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完《回不去的故乡—老院情深感恩绵长》,心中泛起一阵对往昔岁月与家园变迁的复杂涟漪。作者里元有以质朴且深情的笔触,将一座老院的故事娓娓道来,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时代变迁下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章开篇,宁静的老院景象如诗般展开,那尘封的老宅、迎接主人的花草、挂满硕果的梨树,瞬间将读者拉进回忆的漩涡。儿时母亲在菜园劳作、孩子们嬉戏的画面,与老院的一草一木紧密相连,构筑起温暖的童年记忆。而老院的修建,凝聚着母亲的汗水与全家的心血,每一寸土墙都承载着家庭的坚韧与奋斗,成为亲情与岁月的物质见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光流转,作者与家人角色的转变,让老院的守护成为新的责任。父母离去后,老院在风雨中愈发破旧,翻修与否成为困扰作者多年的难题。这一纠结,深刻反映出传统乡村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尴尬处境,也体现了作者对老院深厚情感与现实考量的激烈碰撞。既想保留承载着无数回忆的老院,又面临子女远离、维护艰难等现实困境,这种矛盾心理真实可感,引发了读者对于时代发展与个人情感抉择的共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中对邻里间的描述,为本家兄弟无心的笑话成为解决难题的契机,展现出乡村邻里间的温情与智慧。老院虽将易主,但作者明白,感恩并非死守老院,而是让回忆在新的时代中以更好的形式延续。这种豁达的态度,是对时代发展的顺应,更是对家族情感与乡村精神的深刻理解。老院虽去,但其承载的乡愁、童年与亲情,将化作新院墙上的光芒,照亮后代追寻美好生活的道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更深层次看,这篇文章不仅是关于一座老院的故事,更是乡村变迁的时代记录。乡村土房逐渐被砖混结构房屋替代,年轻人纷纷走向城市,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在文中的思考,如子女与乡村的关系、乡村发展与传统记忆的平衡等,具有普遍性和前瞻性,为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传承提供了独特视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不去的故乡—老院情深感恩绵长》以细腻的情感、真实的经历和深刻的思考,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乡愁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它让我们明白,时代在变,家园的形式或许会改变,但亲情、回忆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远是我们心中不变的根与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27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