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角色切换的舞台艺术标杆:POB 2005版现代芭蕾《希尔薇亚》(下)

行走天下,感悟音乐

<p class="ql-block">本篇接上文继续分享精彩的POB 2005版现代芭蕾《希尔薇亚》。</p> <p class="ql-block">13、“镜中裂影”三人舞(选自第一幕)</p><p class="ql-block">此段舞蹈,展现希尔薇亚在情感抉择中的撕裂、抗拒与沉沦,在三位舞者的肢体交织中具象展开。</p><p class="ql-block">勒格里饰演的男子身着黑色西服,以现代姿态出现,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理性而温柔的爱人——特尔西斯。他的动作平稳、真诚,试图接近希尔薇亚,却始终无法彻底拉近她的心。而勒里奇饰演的男子同样穿着黑衣,却以更具掠夺性与控制感的动作语言,体现出潜藏于希尔薇亚内心深处的本能欲望与不可名状的诱惑。他仿佛是特尔西斯的“心理倒影”。</p><p class="ql-block">希尔薇亚在二者之间徘徊、挣扎,她既向往特尔西斯的温柔现实,又被黑衣人的神秘吸引所牵动。舞段中的多次身体交错、角色互换式的动作组接,制造出如“镜中影像”般的重复与变形。</p> <p class="ql-block">舞蹈结束前,身着现代装的黑衣女子手持弓箭入场。她并非女神狄安娜,也非爱神丘比特,而是同时具有狄安娜女神威严和爱神丘比特特征、理性与感性相互交织幻象中的现代女子。她射出的一箭,对准的是博物馆中象征古代神话的雕像,是希尔薇亚内在意志的出手,展现希尔薇亚“与过去神话决裂”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视频:“镜中裂影”三人舞</p> <p class="ql-block">14、“爱欲与禁欲角逐”双人舞(选自第一幕)</p><p class="ql-block">这段双人舞是“理性权威”与“情欲觉醒”的激烈对抗。</p><p class="ql-block">正当希尔薇亚的爱欲被唤醒时,在她的潜意识里又“遇见”了女神领袖狄安娜。狄安娜以黑衣现代形象出现,她打破神的传统造型,变成具象化的“理性意志”化身;而希尔薇亚穿红裙,则象征情感觉醒与欲望释放。</p> <p class="ql-block">在狄安娜冷峻、严厉的表情威慑下,希尔薇亚内心又开始在狄安娜的“调教”下挣扎。狄安娜屡次试图“拉回”希尔薇亚,让其回心转意,动作里包含阻止、推开、牵制;希尔薇亚则反抗、挣脱、拒绝屈服,显出“心理独立”的萌芽。二人的舞蹈不再仅仅是服帖的温柔对话,而是充满争辩甚至是争吵的场面,展现希尔薇亚内心正在进行一场“爱欲”与“禁欲”力量的激烈角逐。</p> <p class="ql-block">视频:“爱欲与禁欲角逐”双人舞(选自第一幕)</p><p class="ql-block"> 舞者:奥雷莉.杜邦饰演希尔薇亚;玛丽.阿涅斯.吉洛特饰演黑衣女人</p> <p class="ql-block">15、“心灵之夜”独舞(选自第二幕)</p><p class="ql-block">第二幕:《梦境——内心的神话》。</p><p class="ql-block">此段舞蹈表达现代人特尔西斯在幻境中孤独、内省,与爱的苦痛。</p><p class="ql-block">舞台布景以象征自然神秘的扭曲大树与冷光月亮,强化了梦境氛围,使这段舞成为特尔西斯“心灵之夜”。</p> <p class="ql-block">希尔薇亚离去后,特尔西斯陷入情感低谷。他既沉浸在回忆中,又挣扎于现实与幻想之间。动作中不时有仰望与收缩,体现内心的痛苦与困惑。</p> <p class="ql-block">视频:“心灵之夜”独舞(选自第二幕)</p><p class="ql-block">舞者:马尼厄.勒格里</p> <p class="ql-block">16、“梦中相会”双人舞</p><p class="ql-block">该舞两人均穿现代装,像是他们潜意识中的共振场景。展现梦中希尔薇亚与特尔西斯的灵魂相遇。</p><p class="ql-block">二人彼此靠近,没有直接接触,而是眼神先进行交流,他们双手试图触碰却又犹豫收回,像是在他们潜意识中在相互试探。</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有反复的抱起、旋转与跌倒等舞蹈动作,象征希尔薇亚在“对爱的接纳”与“自我防卫”之间的情感拉扯。特尔西斯时而占主导地位,时而被推拒,显示出希尔薇亚在内心中构建爱的过程;特尔西斯的举动则温柔却坚定,表达出爱意的坚持与深情的祈求。最后两人终于相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舞蹈末尾,神秘女子出现在场景中的一个角落,她像是梦境的窥视者在暗暗地观察着。</p> <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该舞蹈是全剧最感人至深的舞段。它充满着热恋中情人之间的期盼、爱恋、浪漫、依赖与不舍。杜邦和勒格里两位芭蕾巨星的表演堪称完美无瑕,撼动人心!</p> <p class="ql-block">视频:“梦中相会”双人舞</p><p class="ql-block">舞者:奥雷莉杜邦饰演希尔薇亚;马尼厄勒格里饰演特尔西斯。</p> <p class="ql-block">17、“爱欲与神法角力三人舞”(选自第二幕终场)</p><p class="ql-block">继激情浪漫的“梦中相会”后,一位慈父般的老者在亲吻希尔薇亚后将其带离现场,剩下特尔西斯一人在地上,而神秘女子拿出弓箭瞄向前方,既不像瞄准希尔薇亚(因希尔薇亚已远去),也不像瞄准特尔西斯(因特尔西斯在地面上,与其瞄准方向不一致),因而更像是瞄准违背神意志的“爱欲”观念。然而此刻她却犹豫不决未将箭射出。在其潜意识中萌生了对特尔西斯的欲望,它具象化为两个男子:一个是赤膊男子,他正是第一幕“诱惑双人舞”中对她产生诱惑的那位男子形象;另一个则是穿古装男子,他是第一幕中出现象征原始情欲的牧神潘形象。潜意识中爱欲的力量最终让她选择弯腰放下弓箭。射箭在本剧中是“处罚爱”的象征,而阻止射箭则是恢复自由爱欲的象征。显然,这时神秘女子的心理,从女猎神狄安娜切换至爱神丘比特。吉洛特在本剧中同时饰演爱神丘比特和猎神狄安娜两个角色。本舞中的射箭女子兼有猎神与爱神二者特征:神性、律法、克制以及爱欲,故是二者双重形象之化身。</p> <p class="ql-block">放下弓箭后,她的潜意识一度被赤膊“诱惑男”操控,她甚至试图接近坐在地上的特尔西斯,但被“诱惑男”拉住。当女子走向古装男时,赤膊男作出飞翔的舞蹈动作,喻意神秘射箭女此刻摆脱了神体滋生出获得“自由”的心理状态。她与幻象中的特尔西斯(古装男)缠绵共舞,展现出其心理正在被牧神潘的原始情欲所驱动,以致于让原本想惩罚的现代人特尔西斯在其眼皮底下缓步离开。舞段接近尾声时,手持弓箭的众女神入场,象征射箭女意识逐渐恢复清醒,心理重新切换到女猎神狄安娜,全剧终。</p> <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该舞段是整部舞剧的高潮,也是最为精彩之处,没有之一!与传统三幕芭蕾《希尔薇亚》大不相同,诺伊梅耶在该版本的结局设计中,既没有丘比特的调停,也没有狄安娜的赦免。而是彻底打破神话结构,用三人舞构建心理张力结构,舞剧结局模糊而开放,令观众更具想象空间。这种对最终结局不进行明示而是暗示、将结局的解释权交给观众,让他们也参与舞剧结局设计之中进行二次创作的艺术手法,可达到令人回味无穷的奇佳效果,堪称一绝!每位观众都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一种结局。即结局不存在所谓唯一正解,而是多样化的。只要人们所“设计”的结局符合舞剧发展逻辑就都是正解。</p><p class="ql-block">例如,通过该段舞蹈结尾时重新出现舞剧第一幕开场时手持弓箭的女猎神们群舞的场面,可推测那个神秘射箭女的心理又切换回女猎神首领狄安娜。不过,从特尔西斯在她的掌控范围内能顺利离开,以及从她此刻的面目表情不难看出:亲身经历过爱欲的诱惑之后,女神狄安娜的内心深处已不再那么冷峻、傲慢和拥有神权的至高无上感,更缺乏强大的神威气场,而是多了对希尔薇亚“爱欲”的一丝理解与宽容……。</p> <p class="ql-block">视频:“爱欲与神法角力三人舞”(选自第二幕结尾)</p><p class="ql-block">舞者:射箭女子——吉洛特;赤膊男子——勒里奇;穿衣男子——马丁内斯。</p> <p class="ql-block">若您有兴趣,欢迎在留言栏写下自己的“结局设计”构思。</p> <p class="ql-block">这部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五位“明星”演员参演的POB(2005)版《希尔薇亚》,无论编舞、音乐、舞台布景、灯光与服饰设计、表演等都达到了极高水准。它不拘一格,其重点并未放在按部就班地叙述原作故事情节方面,而是侧重于描绘剧中人物的心理世界。时间从现代穿越到古代,人物实现当代人与古人之间、猎人与神之间的角色切换,意识实现梦境幻象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切换,情感实现禁欲与爱欲之间的切换等等,甚至它让观众参与到舞剧结局“设计”中来。这是部标新立异、深邃和耐人寻味的佳作,有着众多亮点与看点,堪称现代芭蕾之经典!</p> <p class="ql-block">(全文完,谢谢欣赏!)</p>